師範生看過來:師範大學要向中等師範學習啦!

日前,中央、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意見》中特別強調了中小學教師的培養和准入。很多人的關注點集中在中小學教師學歷要求的全面提高上,但是筆者覺得《意見》中對師範院校的復興和教育實踐的要求更值得重視。


八九十年代盛極一時的中等師範學校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然而它的畢業生卻依然活躍在教壇,並且造就了獨特的“中師”現象,中師畢業生以其素質全面性,極強的適應性,極高的成長性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的中堅力量。中師雖然因為社會的發展而消失,但是仍然給基礎教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值得我們尊重和繼承。

全面貫徹和落實《意見》,我們的中小學教師的培養要借鑑和發揚中師辦學的寶貴經驗。

師範生看過來:師範大學要向中等師範學習啦!

中師中著名的昌黎師範學校

一、培養全科教師是解決農村小學教師問題的根本出路

農村小學正在面臨各種前所未有的問題,而教師問題又是全部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學科教師缺乏”和“超編不夠用”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問題又是教師問題的集中體現。筆者認為,這個矛盾非培養大量的全科教師不足以解決。

曾經的中等師範學校怎樣培養全科教師的呢?

1.不分系科、專業。當時的中師主要培養“普師”這個“普”普在何處?“普”在課程普遍開設。不僅有語數外更有音體美,體育中分設足藍排乒乓田徑等,音樂分設聲樂、器樂、舞蹈等,美術分設素描、水彩、油畫等等,而且同等重視,同等考核,使得中師生素質比較全面,學科適應能力極強,到學校後幾乎是“拿起課本就能教”,“沒有不能教的學科”。這與高等師範學校強調專業性、研究性是完全不同的要求。

2.培養目標明確。中等師範學校辦學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即“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這個定位當時是解決農村小學教師缺乏而針對性地提出,定位非常精準。反映在教學上對知識本身要求不高(用現在的標準看),而小學本身對知識的要求就不高,在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達成了一致。反觀目前的高等師範教育對學生的定位不清晰,師範院校熱衷於辦“綜合性”大學更是失去了師範院校的師範特色。

師範生看過來:師範大學要向中等師範學習啦!

具有悠久辦學歷史的武漢第二師範學校已成為職業學院

二、培養教師的專業技能是中小學教師培養的主攻方向

中小學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必然對教育技術技能有相應的要求。目前,各大學本科畢業,擁有教師資格證就可以報考教師,導致新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比較欠缺。教育教學是實踐型的技術技能,不是讀幾本書,通過考試就能很好掌握的。這是目前教師准入過程中的一個短板,所以《意見》中明確提出“教育實踐”的要求。

曾經的中等師範學校怎樣培養教師技能的呢?

1.強化“三筆字”。迄今為止,在中小學教師中“三筆字”最好的還是中師生,他們的“三筆字”幾乎讓所有的師範大學的畢業生汗顏。在中師裡,特別強調學生的“三筆字”的訓練和考核,並把這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技能,貫穿學制三年的全過程。在這點上《意見》明確地借鑑了中師經驗,提出“強化“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等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技能訓練”,而在這方面目前的師範院校確實做得非常差,幾乎對學生沒有任何要求,間接影響學生的寫字,導致“中國人寫字越來越差”的日漸成為現實。

2.強化“教育實踐”。在中師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實習是“產品檢測”,當年未能通過這一檢測而不能畢業的不在少數。進入90年代後期,師範院校的“實習”逐漸成為表面文章。一是時間不落實。很多院校從要求的3個月減少為一個月、半個月,實習者根本沒有進入狀態就結束了;二是要求不落實。中師生實習是要當見習班主任的,是班主任不折不扣的小跟班,從而接觸學生教育的全過程。而師範院校的實習根本對班主任不做要求;三是評價不落實。院校走形式,實習學校也走形式,實習報告的評價更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至於栽倒在實習這一環節的大學生更是一個也沒有。

3.強化“教師職業意識”的培育。教師首要重“德”,包括師德在內的教師職業意識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可以逐步培育的。在這方面中師的成就尤其值得借鑑。中師的培育方式是“以情育德”,通過各種活動,預設場景,建立對學生、學校、崗位的角色定位和預判,不斷強化“師”的教化、“範”的榜樣功能,從而逐步樹立師範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規範,教育效果良好。而高等師範院校對學科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對學生的職業意識的要求比較虛,而且也缺乏考核評價的過程和方法,導致畢業生需要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才能逐步建立教師職業意識和道德規範。

當然,中等師範學校畢竟存在學科專業知識不足,研究能力欠缺等問題,筆者也無意倡導恢復中師,但是它在教師專業技能、職業情感和培養目標的針對性強的做法對當今師範院校的發展和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