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老舍“聽來”的一部長篇小說

北碚是嘉陵江邊的一個小鎮,離重慶50多公里,市容整齊美麗,有水路、旱路可直通山城,其安靜與清潔又遠非霧都可比,是一處理想的居家的地方。抗戰期間,林語堂先生在北碚購置了一所古雅的小洋房,後來林先生應邀到美國講學,便把房子交給“文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看管。有了這個安靜的去處,時任 “文協”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的老舍便常常來北碚玩耍,因為一則這裡有許多朋友可就近談心,二則小鎮山清水秀便於寫作。

《四世同堂》:老舍“聽來”的一部長篇小說

1943年11月,老舍夫人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逃出日偽統治下的北平,輾轉來到重慶與離別了6年之久的老舍團聚,老舍一家便正式在此小樓定居。小樓共有房屋五間,一間客廳,四間臥室,既是老舍先生辦公和寫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居家之所,因這兒鼠患嚴重,被他戲稱為“多鼠齋”。老舍在北碚安家後,許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詢問北平淪陷後的情景及家人的情況。胡絜青不厭其煩地向一撥一撥到訪的朋友介紹北平老百姓的苦難,這些真實的細節被細心的老舍仔細記錄下來,成為他醞釀新作鮮活的背景材料。據胡絜青回憶:“我們在重慶北碚安家後,新老朋友,更是迫不及待地向我打聽各種情況。當我一次又一次地敘述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人民,特別是對北平人民的奴役和蹂躪的時候,老舍總是坐在一旁,吸著煙,靜靜地聽著,思考著。就這樣,使他心中那舊日的北平,又增添了淪陷後的創傷和慘痛。”經過一段時間的構思,1944年元月,老舍開始創作以淪陷時期北平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這個大部頭是胡絜青九死一生從北平帶來的,老舍曾對朋友說他感謝自己的夫人,感謝她給他“帶來了”一部長篇小說。

《四世同堂》:老舍“聽來”的一部長篇小說

老舍重慶北碚舊居,位於北碚市中心重百超市後面的一條小巷內,現在叫《四世同堂》紀念館

《四世同堂》:老舍“聽來”的一部長篇小說

作者在重慶北碚《四世同堂》紀念館

當時大後方用的是質量低劣的土紙,不能用鋼筆,只能使毛筆,於是老舍便購置一方當地所產的硯臺,其硯為正方形,墨池正圓,分為硯體、硯蓋兩部分,蓋上刻有刀法粗拙的瑞龍戲水圖案,因價格便宜,為一般學生所使用,所以叫“學生硯”。每天清晨,打完拳吃完早飯的老舍就站在西窗下的書桌前,一邊用這方“學生硯”研墨,一邊思考著小說的情節,天天如此,彷彿一幅永久的圖畫。而此時的老舍正飽受病痛的折磨,從1941年開始,老舍就因為營養不良嚴重貧血、眩暈,由於沒錢看病,大家就給他找了很多偏方,比如吃鵝蛋,有一次還弄來一隻老鷹,誰都不敢單獨下手殺,眾人合作才將老鷹殺來煮了。但老舍先生卻一直在寫,認認真真地寫,一絲不苟地寫,頁面乾乾淨淨,偶有個別字詞的修改,或減或添都標示得清清楚楚,可見下筆之前已深思熟慮成竹在胸。

北碚雖然比重慶清靜,可夏天卻也是同樣的熱。老舍的臥室既兼客廳又兼書房,三面受陽光的照射,到夜半熱氣還不肯散,牆上簡直可以烤麵包,在屋裡坐不住,只好到室外去,而院子裡的蚊子又大又多,讓人苦不堪言。這時戰局又恰逢最嚴峻的時刻,我軍在中原、廣西一帶屢戰屢敗,日軍直驅貴州直逼重慶。所有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老舍寫作的進度,後來他在《八方風雨》中寫道:“三十四年(1945年),我的身體特別壞。年初,因為生了個小女娃娃,我睡得不甚好,又患頭暈。春初,又打擺子。以前,頭暈總在冬天。今年,夏天也犯了這病。秋間,患痔,拉痢。這些病痛時常使我放下筆。本想用兩年的工夫把《四世同堂》寫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年底,只寫了三分之二。這簡直不是寫東西,而是玩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老舍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前兩部《惶惑》和《偷生》。1946年初,老舍離開了美麗的北碚赴美講學,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完成了第三部《饑荒》的寫作,與前兩部不同,《饑荒》是用鋼筆橫式寫在美國式的黑色硬皮16開大筆記本上。

《四世同堂》:老舍“聽來”的一部長篇小說

這部“聽來”的鴻篇鉅著是老舍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他曾經說過:“就我個人而言,我自己非常喜歡這部小說,因為它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也可能是最好的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