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總第一九一〇期;歡迎關注。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今古雖殊,其理則一”:

從書法創作實踐去驗證“用筆千古不易”


書法理論必須和書法創作緊密結合,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才具有指導書法創作的強大生命力,否則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虞集《道園學古錄》中指出:“趙松雪書,筆既流麗,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點擊圖片參閱高清大圖


楊載在《大元故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趙公行狀》中說:“公性善書,專以古人為法。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行草則法逸少、獻之,不雜以近體。”


從同時代兩位書家對其評價來看,他們對趙孟頫取法高古的書法學習方法和五體皆善的書法創作風格都讚不絕口。我們可以相信,精通五體且創作水平極高的趙孟頫提出“用筆千古不易”,是通過反思宋末元初的書壇現狀,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創作經 驗,深思熟慮提出來的。


如果僅僅將“用筆”的含義限定為“點畫”,顯然是低估了這位“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二王之古,開一代風氣”的大書家。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有非常精闢的論述:“蓋趙文敏為有元一代大家,豈有道外之語?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謂筆鋒落紙,勢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勢利導。要在落筆之先,騰擲而起,飛行絕跡,不粘定 紙上講求生活。筆所未到氣已吞,筆所已到氣亦不盡。故能墨無旁沈,肥不剩肉,瘦不露骨,魄力、氣韻、風神皆於此處。書法要旨不外是矣。”


周星蓮在這段話裡旗幟鮮明地指出,“千古不易”並非“筆之面目”,而是“筆之肌理”。他為了解釋“筆之肌理”,詳細描述了“筆落紙”到“氣亦不盡”的書法創作整個過程,與趙孟頫《蘭亭十三跋》第六跋(鏈接)中還原右軍創作《蘭亭序》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反覆論述“用筆”與“氣”的關係,“筆所未到氣已吞”“筆所已到氣亦不盡”,與趙孟頫《蘭亭十三跋》第七跋提出的“雄秀之氣”“俊氣”又有心領神會之處,這種解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趙孟頫《臨王羲之太常帖》


鄭杓撰、劉有定注《衍極》,是一部和書法創作實際緊密結合的書學理論名作,其中寫道:“若夫執筆之妙,書道之玄,則鍾、王不能變乎蔡邕,蔡邕不能變乎籀古。今古雖殊,其理則一。......降而為黃、米諸公之放蕩,猶持法外之意。周、吳輩則慢法矣。下而至於即之之徒,怪誕百出,書壞極矣。”


作為同時代的書家,趙孟頫、鄭杓和劉有定都曾籠罩在南宋“尚意”書風的餘緒中,都曾對古法蕩然無存的書壇現狀進行了認真的剖析和深刻的反思,他們不約而同提出的“用筆千古不易”和“今古雖殊,其理則一”又何其相似。我們相信,鄭杓和劉有定提出的書學觀點是“用筆千古不易”的最好註解,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書法復古”的旗幟指向了以二王用鋒技術為核心的晉人筆法。


小結


邱振中先生認為,二王的用鋒技術帶來的線質形態的豐富多變,這又集中體現在王羲之的書法裡。王羲之行、草書正側鋒兼用,行筆中不時轉換著毫面,即絞轉運鋒法。“絞轉實質上是連續不斷地變動筆毫所使用的錐面”“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筆法有相當的成熟度、典型性和適用性,它亦適用或融通做各類書體、書派、風格的書寫。這種筆法具有無與倫比的技術難度,真正掌握了二王的用鋒、用筆之法,點畫線型的運控就不在話下了。這有點類似美院學生習畫人體模特,如果掌握了對活 生生的人的肌膚微妙起伏變化的描繪技巧,則世間物象在畫筆下都遊刃有餘。”


二王用鋒技術是晉人用筆方法的核心,也是唐代以後書家們極力追摹卻不得真髓之處。“用筆千古不易”,“不易”就在“二王用鋒技術”。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到底指什麼?

王羲之《行穰帖》選字


古人言書,都強調一個“活”字,即每個點畫,每個字,每一行繼而通篇都是要有生命的。這種連續書寫的過程,其實就是絞轉運鋒的過程。在時間維度表現為抑揚頓挫,快慢相間,疾澀並行。在空間維度上表現為輕重提按,枯溼濃淡,圓轉方折, 俯仰向背,自然生髮,因勢利導。


“用鋒”須提得起來,按得下去,無論是真草篆隸、鐘王歐趙,書法作品的魅力、氣韻、風神皆由此而來,這樣才會創作出“活”的、“貫氣”的、有生命力的書法作品。否則只能是狀若算子,呆若木雞,書法的藝術性根本無從談起。孫過庭的名言“一畫之間,便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算得上是二王用鋒技術最精當、最簡潔的解讀。


研究闡釋書學理論,不能斷章取義,不能憑空想象,不能脫離書法創作的實際,應該辯證、歷史、理論聯繫實際去理解、去考察。“用筆千古不易”理論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鮮明的理論淵源,有深刻的回顧反思,有堅實的文本支撐,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理解了這些,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準確地把握“用筆千古不易”的內涵。


專欄

學書法,必讀的100本好書!

作者:筆墨先鋒

99幣

36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