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自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節節攀高,也催生出一大批先富起來的群體。經濟水平上來了,百姓家中結餘的閒錢,又缺個好去處。求穩健的朋友們一般會到銀行存個定期,雖然收益小但勝在穩定。有膽魄有實力的人,則會對基金、股票等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感興趣。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把時間倒退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的財產又如何投資?黑龍江有位張老漢,選擇將錢入股“信用社”。一晃60多年過去,去取錢的後人卻大失所望。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一、入股6元

1957年,張老漢在當地的農信社那裡入股了6元錢。先別嫌棄這個數目小,畢竟那個年代還是用著分幣的,一塊錢夠全家人吃上好幾天。存了6塊錢的事,讓不少人嘲笑張老漢,覺得這錢妥妥是打了水漂。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張老漢沒多少文化,但覺得既然是國家支持的政策,自己把閒錢投進去,總比放在家裡保險。農信社的職能是解決農民們買種子農藥用錢難的問題,那時候存錢也被叫做“入股”,獲利方式是靠一套特殊的分紅算法。一年能拿到多少分紅,也跟該信用社的盈虧情況有關。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隨著社會經濟的把不斷髮展,家家戶戶都能攢下點積蓄。因此選擇入股農信社的人越來越多,張老漢的6元股金被不斷稀釋,分紅也越來越少。此後因為工作繁忙,張老漢就把當初的6元股金忘了個乾淨。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二、後人驚訝

時光一晃60多年,張老漢晚年膝下無兒無女,全靠侄子張鳳江贍養。臨終之前,張老漢才想起當初的6元股金,將入股證明交給了張鳳江保管。新時代的6元錢,連份最便宜的盒飯都買不起。張鳳江本來沒在意,但轉念一想,這是“股金”而不是“存款”,那參與的分紅應該遠遠超過正常的存款利息才對。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懷揣著期望,張鳳江找到了當地的農商銀行兌換。銀行工作人員經過仔細地辨認後,確定張鳳江所持的股金證明是真實的。張鳳江還未來得及高興,工作人員就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因為銀行方面表示,按照分紅,張老漢的6元股金今天僅僅價值17.39元,讓張鳳江大失所望。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其實當初的“入股”只是以社員身份入股,跟今天咱們說的股東有很大區別。工作人員還說,

當年的農信社早已被取消,如今他們銀行完全可以不認這筆賬,但看在張老漢過去做過貢獻,因此願意為其兌換。最後張鳳江並未選擇換出這17元,而是將證明作為紀念保存了下來,事情也沒了下文。

64年前,黑龍江老漢入股“信用社”6元,後人去取錢時大失所望

三、結語

其實今天這種情況仍然存在,很多退休老人兒女都已成家立業,自己開銷又不大,手中總會有一些閒錢。跟不上現代社會節奏的他們,很容易被各種宣傳所誤導,將積蓄投入到不適合自己的理財項目,更甚者還會上當受騙。

這更需要兒女們的循循善誘,時刻提醒,萬不能讓老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還抱有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