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也是孔子後人,可惜英年早逝


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也是孔子後人,可惜英年早逝

孔廣森 字眾仲,號撝約,又號顨軒,山東曲阜人。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孫,祖父是衍聖公孔傳鐸,父親是戶部主事孔繼汾。

時人記載他“生而穎異,”十七歲就考中舉人。他後來跟從戴震遊學,“盡傳其學”。經史訓故,沈覽妙解,兼及六書九數,靡不貫通。成為徽派樸學的傳承者。又曾師從桐城姚鼐門下,被其師稱作“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雖康成猶不足以限之”。

考中進士後,他成為翰林院檢討。當時孔廣森年少入官,翩翩華胄,京城中的名流一時間爭相逢迎,與他交往。但孔廣森性格比較內向,不熱衷於交際,只是以閉門著述為樂。 他以老母生病為由,回家築儀鄭堂,讀書其中。意思是追慕鄭玄。這段安穩的歲月沒過多久家裡就出了大事,孔廣森的父親因寫了一本書裡有問題而被族人起訴,而且要被流放的塞外。孔廣森沒辦法就抱病到處借錢給父親贖罪。不久,父母先後去世。他自己也因操勞成疾和悲傷過度而死,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


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也是孔子後人,可惜英年早逝

孔廣森生平涉及的研究領域很廣,但主要著力於《春秋公羊傳》和《大戴禮記》。他認為,“昔夫子有帝王之德,而無其位,乃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損益六代禮樂文質經制,發為文章,以垂後世, ---託之《春秋》。 今將祛其所惑,歸於大道,乃輒因原注,存其精粹,刪其支離,破其拘窒,增其隱陋,成《春秋公車通義》,冀備一家之言。”

在清代今文經學發展史上,孔廣森的《公羊春秋經傳通義》是第一部以“公羊傳”為名的著作,但此書卻並不是公羊學的一家之言,而是一部“通義”性質的著述。該書並不墨守公羊學家法,而是主張兼通三傳,甚至六經及其子史之說,在治學方法上還帶有乾嘉漢學重視文字訓詁的特色。而他探求的“通義”不過是孔子著《春秋》的“新意”。

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也是孔子後人,可惜英年早逝

孔廣森不信何休黜周王魯,主張尊周而行文王之法,並基於代表周制的文王之法,損益先王舊制以立《春秋》王法。此《春秋》王法實為後世立法,有待新王繼周受命而起。此與董、何以《春秋》當新王之說,有異曲而同工之效,明此可正學者以其未傳孔子改制義之誤識。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肯定"人情"的價值,呼籲發揮"親情"的作用;援引《孟子》,提倡民本思想;持有發展進步的歷史觀,鼓勵面對社會危機應靈活應對,實行"行權";質疑"災異""祥瑞"學說,在訓詁、考據背後包含了豐富有益的思想資源。

另外,他還著有《大戴禮記補註》十四卷, 此書是清代《大戴禮記》最重要的註疏之一。其解經方法集中在廣收異本、校勘文字,讀破假借、釋義簡明,考辨史實、詳解制度等方面,為《大戴禮記》提供了簡明的讀本。其思想成就則體現在"緣情制禮,上下不援"的禮制觀、"外內合一,勿慮難治"的修養觀、"進賢退不肖,損益因時"的治世觀等方面。

他是清代研究公羊學的徽派樸學大師,也是孔子後人,可惜英年早逝


在乾嘉時期,駢文出現了復興局面,名家迭出。其中孔廣森的駢文自覺取法六朝,姿態清麗,氣勢疏朗。在創作理論上,孔廣森主張駢散並重,不宜歧視,崇尚六朝駢文,以之為正宗。在具體創作中,孔廣森得心應手地使用駢文表情達意,把它應用於各種場合,其駢文優美的形式已經具有了獨立的美學價值。他著有《儀鄭堂駢儷文》三卷。學者汪中讀之,“嘆為絕手”。

孔廣森還精於算數,寫成《少廣正負術內外篇》六卷。其他經學領域尚有《詩聲類》十三卷,《禮學卮言》六卷,《經學卮言》六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