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中醫中所說的“火”,一般分為虛火和實火。火為陽而水為陰,火性炎上,水性潤下,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構成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五臟均有火,但火之根源在腎。 腎陽虛所導致的相對陰盛,使腎火不能安其位,虛火上升,臨床表現為下寒上熱,兩足不溫,面色浮紅,頭暈耳鳴,或口舌糜爛,舌質嫩紅,脈虛等症。

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在治療上使用“引火歸原”的方法,補腎中之火,腎之元陽旺盛,同氣相投,誘導虛越之火歸根。但在補火的過程中,又必須同時佐以養陰藥,把養陰寓於溫補陽氣之中,扶陽以配陰,使陽虛形成相對的陰盛得以平復,從陰引陽,使上浮的虛火,得以歸根。

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如《濟生方》的加減腎氣丸(熟附子、肉桂、鹿角、沉香、山茱萸、丹皮、澤瀉、茯苓、山藥、五味子)治腎虛虧損,心火自焚,多渴自利,精神恍惚,面赤,心煩等症,就是引火歸原的例子。 腎陰腎陽兩虛,生化不及,腎氣衰疲,產生某些陰證,如水腫、痰飲、腳氣等,在治療上必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如腎氣丸(熟附子、桂枝、山茱萸、熟地、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即是典型的例子。

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景嶽全書》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腎氣丸中的陰藥多,陽藥少,卻能起到益火消陰的作用,正是“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之意。 也有由於誤治,或由於素體陽虛,寒邪直中陰經,以致陰寒太盛,格拒陽氣於外,形成陽氣暴脫之證。臨床表現可見四肢厥冷,畏寒倦臥,脈沉微或遲弱,或見身大熱而大汗淋漓,脈象浮大無根等表現,必用“破陰存陽”的方法,以回陽救逆,如四逆湯證。

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傷寒論》說:“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主之”。又說:“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都是屬於破陰存陽,回陽救逆的例子。 上述這三種治法,在病機方面,既互有聯繫,又有區分,因而在具體運用上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

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如腎氣丸證與加減腎氣丸證,同是腎陽虛,前者是由於陽虛而腎氣不化,故需酌加附、桂於滋陰藥中,使陽生陰化,腎氣生化有源;後者是虛陽上浮,火不歸根,必須加大溫熱藥物的分量,並佐以沉降納攝之品,在同氣相投的誘導上,使上浮的虛火歸根。

中醫的這三種治法重點都是協調陰陽,補偏救弊,要掌握會運用

二者都是從人體陰陽互根的基礎上處理陰陽的偏盛偏衰,其著重點在協調陰陽,補偏救弊,使陽復而邪自退。至於四逆湯的運用,原是破陰存陽,著重點在破陰寒邪氣,雖然它也有溫復陽氣,補偏救弊的作用,但這是寓於破陰之中的,為一邊倒的大辛大熱方,其中的含義自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