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中医中所说的“火”,一般分为虚火和实火。火为阳而水为阴,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构成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五脏均有火,但火之根源在肾。 肾阳虚所导致的相对阴盛,使肾火不能安其位,虚火上升,临床表现为下寒上热,两足不温,面色浮红,头晕耳鸣,或口舌糜烂,舌质嫩红,脉虚等症。

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在治疗上使用“引火归原”的方法,补肾中之火,肾之元阳旺盛,同气相投,诱导虚越之火归根。但在补火的过程中,又必须同时佐以养阴药,把养阴寓于温补阳气之中,扶阳以配阴,使阳虚形成相对的阴盛得以平复,从阴引阳,使上浮的虚火,得以归根。

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如《济生方》的加减肾气丸(熟附子、肉桂、鹿角、沉香、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山药、五味子)治肾虚亏损,心火自焚,多渴自利,精神恍惚,面赤,心烦等症,就是引火归原的例子。 肾阴肾阳两虚,生化不及,肾气衰疲,产生某些阴证,如水肿、痰饮、脚气等,在治疗上必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肾气丸(熟附子、桂枝、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即是典型的例子。

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气丸中的阴药多,阳药少,却能起到益火消阴的作用,正是“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也有由于误治,或由于素体阳虚,寒邪直中阴经,以致阴寒太盛,格拒阳气于外,形成阳气暴脱之证。临床表现可见四肢厥冷,畏寒倦卧,脉沉微或迟弱,或见身大热而大汗淋漓,脉象浮大无根等表现,必用“破阴存阳”的方法,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证。

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伤寒论》说:“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主之”。又说:“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都是属于破阴存阳,回阳救逆的例子。 上述这三种治法,在病机方面,既互有联系,又有区分,因而在具体运用上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如肾气丸证与加减肾气丸证,同是肾阳虚,前者是由于阳虚而肾气不化,故需酌加附、桂于滋阴药中,使阳生阴化,肾气生化有源;后者是虚阳上浮,火不归根,必须加大温热药物的分量,并佐以沉降纳摄之品,在同气相投的诱导上,使上浮的虚火归根。

中医的这三种治法重点都是协调阴阳,补偏救弊,要掌握会运用

二者都是从人体阴阳互根的基础上处理阴阳的偏盛偏衰,其着重点在协调阴阳,补偏救弊,使阳复而邪自退。至于四逆汤的运用,原是破阴存阳,着重点在破阴寒邪气,虽然它也有温复阳气,补偏救弊的作用,但这是寓于破阴之中的,为一边倒的大辛大热方,其中的含义自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