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爱耳”文

昨天是“全国爱耳日”。各种呼吁护耳、爱耳的声音不绝于耳,今天各种相关的声音终于静下来了。

在一片寂静声中,忽然想起,岂止人需要“爱耳”,汉字亦需要“爱耳”!

何出汉字亦需“爱耳”呢?这个话题得从“听”字说起。我们今天表示“听闻”的意思最常用的就是“听”字。可是“听”字的构成里没有任何关于“耳”的信息,为什么会表达“听闻”的意思呢?历史告诉了我们答案: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要简化汉字,这是汉字简化的结果。

我们曾经有一个带耳朵的“听”字,也就是所谓的繁体字,写作“聽”。

在甲骨文里“聽”的字形很简单,就是一个“口”和一个“耳”,属于会意字,表示口耳相闻的意思。到篆文的时候繁化成“聽”,成了形声字,左边“耳”字下面的“壬”读tin,跟“朝廷”的“廷”声音相近,表示“聽”的读音。

后来“聽”又作为声符和“广”字构成一个新字“廳”。变化从这里开始了,宋朝就有把“廳”简化成“厅”的字了,“广”变成“厂”继续表示房子,但声符把笔画复杂的“聽”换成了“丁”字。元朝人干脆将字就字,把“聽”也给简化了,简化的方式是给“厅”加一个“口”字旁,这样“聽”字就变成了“口厅”的合体,仍然是一个形声字,但是“耳”丢了。宋元时期的“聽”、“廳”的简化字应算是俗字,正式的文本里是不用的,所以文言文里并不多见这两个简化过的字,一般还是使用“聽”和“廳”。

“听”和“厅”的正式通行应该是现代汉字简化的结果了,“廳”采用了宋朝的俗字,“聽”在元朝俗字的基础上将“厅”换成了“斤”,这就是今天“听”字的由来。

有点尴尬的是,“听”其实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字,也有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笑的样子”,读yin,和“聽”的意思十万八千里。现在被当作一个完全的表音符号来表达“聽”的意思了。

最后一次简化方案彻底割断了字形和字义的勾连,如果简化的时候能够像“聆”一样给“聽”留下一只耳朵,给汉字的识读留下一条路径,起码可以不会像现在一样完全凭死记硬背学会“听”的笔画和意义,也能让汉字的文脉得以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