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無言之態順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狀態


《道德經》:以無言之態順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狀態

一、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喜歡總是高談闊論,也不過度執念外界的繁華虛無,而是一切返璞歸真,以無言之態順應自然,因為世俗之事言語道斷,一說就錯。

俗人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覺察事物,並且以自己的主觀標準對事物作出判定,由眼耳口鼻舌身意接受外界色香聲味觸法,並由此撩撥起內心的慾望,形成頭腦中主觀的意識,所以人類的主觀意識本身就是錯誤的存在。

當一個人拿這個錯誤的方式去認知事物,並且以此為標準判斷事物的好壞結果時,產生的必然是帶著偏見的結果。

一個人的本心一旦被矇蔽,自己的意識也存在著偏頗,那麼他所說的話也不過是世俗形成的偏見妄言而已,所以說在言語道斷的情況下,高談闊論的行為何嘗不是一種錯誤呢?

這是對於處理問題上的問題,而在人生處事的狀態中也是如此,拿自己的意識作為標準,並且去企圖主導世間萬物,帶來的是更是一個糟糕的結果。

人生最理想的狀態,不是高談闊論高,更不是以猖狂和強硬處事,而是一切以上善若水的姿態去生存,面對這紛紛擾擾的一生,用和光同塵的態度,秉持沉默是金的原則,這也是真正智者的狀態。

《道德經》:以無言之態順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狀態

《道德經》之中說: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塞住嗜慾的孔竅,閉起嗜慾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斂光耀,混同塵世,這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這樣就不分親疏,不分利害,沒有貴賤,所以為天下人所尊貴。

在老子的口中,人生理想的狀態就是和光同塵,消解糾紛,更要避免那些高談闊論,一味向外奔逐的愚昧狀態,而這也被稱之為“玄同”的境界,不用世俗的意識去考慮事物,不用淺薄的認知去看待人生。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為周宣王飼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他:“你把雞訓好了嗎?”

這個人說:“還沒有,這個雞看起來神氣驕橫,目空一切,但是內在沒有底氣。”

又過了十天,得到的回答還是不行,這個人說:“他聽到別的雞叫聲,見到別的雞的影子,還是會亢奮有鬥志。”

過了十天,得到的回答說:“還是不行,這個雞還是眼神兇惡,怒氣衝衝。”

又過了十天,這個人才回答說:“差不多了,這個雞雖然不時鳴叫,但是已經沒有好鬥的表情了,看起來就像木頭做的一樣,它的道德完美,別的雞見到這隻雞都不敢進前,掉頭就跑了。”

《道德經》:以無言之態順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狀態

二、

“呆若木雞”放到現在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莊子的口中,“呆若木雞”就是德行完備的至上狀態。

這隻“雞”最剛開始具備“神情驕橫和目空一切”的態度,就像世俗之中那些總崇尚高談闊論,處事張狂強硬的凡夫俗子一樣,然而越是這樣作為越是背離道德準則,若能返璞歸真,變得如“木頭”一般,只是守氣養神,以大智若愚的姿態處事,這才是真正符合道的制勝秘訣,正所謂“無好勝之心則無往不勝”。

莊子說過這樣一句話:“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成言詞便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連接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人生不需要刻意往外求,因為太刻意的事物都不會帶來好的結果,而且向外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錯誤的,自己本心不能明心見性,一味追逐外在的浮華,終究會給內心增加更多的障礙。

《道德經》:以無言之態順其自然,才是智者的狀態

《菜根譚》說: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鑑增塵。

內心沒有雜念,人的本性就會顯現;不去除心中雜念就想見到本性,就像撥開水波去尋找月亮一樣;意念清靜,心靈就會明澈,不清除物慾煩惱就希望內心明澈,就像在佈滿灰塵的鏡子上再增加一層灰塵一樣。

沉浸於世俗之中,通過世俗的偏見和主觀意識的紛擾去探尋人生真諦與睿智,這種妄行不會有好的結果,只有明心見性,分辨是非善惡,人生自然有超脫淡泊之境界。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