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人生以德修身,萬事以智積福

人生以德行修身,萬事以智慧積福

《素書》:人生以德修身,萬事以智積福

一、

人生萬事皆是福禍相隨,任何一個事件都不可能以單純片面的影響存在,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一定存在著利害得失的雙重影響。

人生福禍皆是如此,當一個人在承擔卑賤的時候,福分或許就潛藏在其中,當一個人在享受福分的時候,也要知道禍患也依偎在他身旁。

正如《道德經》之中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榮華恩寵的旁邊有禍患在等待著,所以人生身居高位的時候,千萬不可洋洋自得;而人生苦難貧窮的時候,後面總有福氣跟隨,所以失意的時候不必因為一時寥落而悲傷。

《菜根譚》之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

上天想讓一個人承擔福分的時候,就會用一些小小的災禍來告誡和提醒他,那麼當災禍來的時候不必煩擾,要看你會不會自救。

而對於禍患來說也是如此,當上天想要降臨給一個人禍患的時候,都會以福氣試探,故意使他驕縱,所以福氣來的時候不必竊喜,要看你有沒有足夠睿智的心態消受福氣。

《素書》:人生以德修身,萬事以智積福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應如此,在福分來臨之前,都要經歷一段黑暗的人生,當他能夠衝破這一段黑暗時,眼前迎來的自然是無限的光明,反之亦然。

所以一個人越是功成名就,越是擁有福氣的時候,就越要保持謙遜謹慎的態度,如果不懂得積累自己的德行,用高於自己擁有福氣的德行來守住福氣,那麼在轉瞬即逝之後,自身的禍患一定會露出頭來。

正如清朝雍正年間的年羹堯,當時功高蓋世,一時之間被雍正皇帝捧為掌上明珠,他受到極大恩寵之後,高官厚祿自不必說,但是當他面對這樣的狀態時並不懂得收斂自我行為,更沒有謙虛退讓,而是越加囂張跋扈起來。

後來因為在雍正面前多有失禮,種種原因加在一起之後,導致年羹堯遭到被賜死的結局。

所以越是功高權貴,越要謹小慎微,方能守持這一份福報,否則這一份福報在你生命中存留的時間必然淺薄。

正如《素書》之中所說的一句話,叫:貴而忘賤者不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富貴之後就忘卻自己貧賤時的狀態,這樣的人一定是不會持久的。

《素書》:人生以德修身,萬事以智積福

二、

人生最可怕的狀態,就是突然之間富起來。

因為當一個人從匱乏的狀態一躍而起,走向富貴的時候,就會被突如其來的物質衝昏自己的頭腦,而這時必然會養成驕奢淫逸,過度自大的狀態,就如同年羹堯一般,這雖是人之常情,但是這樣的狀態帶來的卻是難以意料的災禍。

所以當一個人居於富貴險惡的位置時,就表現出肆意驕狂的心智,忘掉自己貧寒的模樣,一心只顧享受當下的富貴,這樣的狀態怎麼能讓福分持久呢?

而縱觀古今,歷史上不乏有一些面對類似問題時,處理得比較好的智者,比如說張良、范蠡、李泌等人。

張良是劉邦的重要謀臣,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一個人,而張良在為劉邦奪得天下之後,就選擇急流勇退,沒有片刻停留地選擇離去;而范蠡也是如此,范蠡與文種一起為越王勾踐打敗吳王之後,帶著西施泛舟湖上,對於功名利祿沒有任何留戀;而李泌在仕途生涯之中幾進幾齣,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位居高位在何種程度,卻沒有絲毫貪戀之情,每一次離去時都是灑脫從容。

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共同點就是面對功名利祿時的淡然,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君王打下一片天下,在本應享受人生富貴爵位的時候,選擇激流勇退,這樣的睿智和灑脫態度,才是人生需要真正徹悟的道理,也是在身居高位的情況下,保全自己最重要的根本,所以最後都得以遇見良好的人生結局。

《素書》:人生以德修身,萬事以智積福

《管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貴而不講禮的人會恢復卑賤,富而飛揚跋扈的人則會恢復貧窮,做人應該以厚道為上,不論地位如何變化,它的根本是不能變化的。

而且一個“根本”指的就是人生的德行,因為每個人在人生過往中都要經歷風雨,當一個人在經歷著起伏不定的波折時,都需要以德行支撐,才能讓自己走向更好的方向。

人生當以德修身,萬事也應以智積福,只有以德行為根本,以大智慧為處事前提,才能在身處人生變化之時掌握福禍的轉機,守住人生的福分。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