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唐向未,25歲,一名北漂兼創業者。創業以來,他很少和家人談自己的工作,直到參加節目《不好說特想聽》,他才打算給母親做一次述職報告。

節目中,母親的一句話直擊他的要害:“你一個月賺多少錢?”

唐向未答:“一萬多,不到兩萬。”

母親長吸一口氣,面露難色。

唐向未又問:“您認為我應該多少錢一個月,您比較滿意?”

母親脫口而出:“至少2W。”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在母親看來,在北京生活至少兩萬,不然怎麼有資格留下,你不可能在北京呆一輩子!

這樣令人窒息的對話,在其他三個人中間輪番上演,他們的職業分別是心理諮詢師、電競手、時尚公關。

節目中,桌子的一邊是80後90後,另一邊是50後60後,兩代人要聊聊工作。

有人問:和父母聊自己的工作難嗎?難!

難的不是聊工作,難的是聊自己。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父母眼裡,只有兩種工作:體制內和體制外。

曾經有人在街頭採訪:什麼樣的工作在父母眼中是體面的工作?

受訪者給出的回答是:老師、公務員、銀行職員、國企.....,無一例外都是“鐵飯碗”。

有位姑娘愛追星,但在她媽媽眼中:再火的男明星,只要沒有編制,就配不上女兒。

這當然是玩笑話,但能看出,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對體制內工作的執念:體制外一個月2W也比不上體制內2000元。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他們對子女的期許,就像一位父親說得:“你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就行。”

言外之意就是:穩定最重要,有沒有前途是其次,工資高不高也不計較,愛好和理想統統靠邊站。

只要不是體制內的工作,他們會問:

 “可靠嗎?”
“有前途嗎?”
“能幹一輩子嗎?”
“容易嗎?”
“能賺多少錢?”
“累不累?”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有時候,他們甚至會帶上“有色眼鏡”,覺得你的工作“丟臉”或“不正經”。

微博網友@歡歡表妹曾吐槽:“我爸爸覺得我在上市公司當財務主管丟人,讓我到公立醫院當收費員。”

有一項調查顯示,88%的人認為自己的就業觀念與父母存在差異。

差異來源於兩代人的成長環境。50後、60後父母成長於物質匱乏的年代,渴求穩定。80後、90後子女則成長於物質和信息極度豐富的時代,變化反而成為生活的常態。

費孝通說:“社會變遷最緊張和最切骨的一幕,就這樣開演在親子之間。這時,狂風吹斷了細線,成了父不父,子不子,不是冤家不碰頭。

和父母聊工作,就像切開一道口子,切開了兩代人不同的價值觀。只要社會飛馳向前,雙方的衝突會一直存在,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接受彼此的不同,你才能成熟起來!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世界上無法改變的兩件事:一是你的出身,二是父母的想法。

節目中,印象最深的時尚公關天天的媽媽,這位媽媽對兒子的控制慾極強。

兒子小時候,她會偷看日記;長大了,她會卸掉門鎖,兒子參加工作後,她不放心,會偷偷跟蹤,看他在做什麼。

天天對媽媽談起這些事,期望媽媽能理解,但媽媽卻理直氣壯地說:

“我想知道我兒子,我不該那樣去做嗎?”
“可以翻篇嗎?”
“人總得忘記一些東西,往前看。”

你以為坐下來好好說,父母就能理解,但現實太扎心。每一次,天天試圖獲得理解,都無功而返。母子倆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陷入溝通的僵局,不得不暫時逃離座位。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知乎上有個問題:“如果更好地與父母溝通?”

其中高贊回答:“ 基本上是無用功,而且會讓你更加挫敗,沮喪,懷疑。”

節目中,天天告訴媽媽,他不需道歉,“只希望被理解”。

可是,他的心意,媽媽看不到也不為所動,只回應他:“不管你恨也好,愛也好,你是我兒子,永遠更改不了,恨我,認了。”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她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愛孩子,但孩子對愛最原始的感受,不過是簡單的擁抱和理解。

改變父母,太難了,一旦你想改變,在這場對話中你就輸了。

電影《戰爭遊戲》中,美國政府的一臺計算機被寫入程序,即將在全球啟動一場核戰爭,更要命的是,所有改變程序的努力都是徒勞。在最後關頭,計算機停下來說:“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

為了改變父母,你竭盡所能做出各種抗爭,期待獲得理解,但最後,抗爭成了徒勞。獲勝的唯一辦法是——放棄抗爭。

蘇珊福·沃德說:“你可以繼續像個孩子似的幼稚和無助,等待父母給你發放成人許可證。但實際上,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而不是由他們來掌握。當你真正地放棄鬥爭時,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

放下改變的執念,你才能向前走!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世間最幸福的事:你在試圖懂我,我也在試圖理解你。

節目中,心理諮詢師的父親不理解,女兒為何辭去公務員,千里迢迢跑到北京吃苦。但當女兒做述職時,他說自己查過弗洛伊德是誰。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電競手王俊翔的父親,問了一個專業問題:“你們這一行業,一般最佳的黃金年齡是多大?”

兩位父親都不滿孩子辭去“鐵飯碗”,但面對新職業,還是會查資料做功課。他們都在試圖理解。無論父母和孩子曾有多少誤解,關係有多糟糕,未來總有一天,我們能真正理解對方。

李艾曾在綜藝《新生日記》中講到和母親的兩段過往。

父親剛去世的那兩年,媽媽總是鬱鬱寡歡,李艾就對媽媽說:“其實媽媽你可以再嫁人,不需要為我犧牲那麼多。”

然而媽媽特別認真地說:“我不是因為你不嫁,我是因為這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你爸爸那麼好的人了。”

那個時候,李艾不理解媽媽說的話。直到她遇到真正對的人,才知道:父親去世,世界上最難過的人,是媽媽不是自己!

“月入不足2W,你沒資格留在北京”,戳破和父母溝通的3大真相

她曾經嫌媽媽嘮叨。媽媽要求她每一次登機以及從飛機上下來,都要發短信。

為此,李艾向她發火:“我說你是要安排接機嗎?如果你不安排接機的話,就不要讓我再為這個事情,給你打電話發短信了。”

媽媽說:“當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我的心情了。”

後來,李艾懷孕,孩子還未出世,她心中就有了一萬種擔心,那種心境一如媽媽當年。她終於理解媽媽。

過去不理解,以後會理解;小時候不理解,長大會理解;長大不理解,為人父母會理解。

張一鳴說:“無法做好的選擇和判斷的時候,就離遠一點,遠到用更重要的原則,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來衡量,這樣就清楚了。”

雖然我們的價值觀不同,對職業的看法各異,但這短暫的一生中,愛和時間才是最大的尺度,我們彼此嫌棄,彼此理解,最終彼此依賴。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都難免犯錯。

一個成熟的人,不是不犯錯,也不是不允許父母犯錯,而是要學會接受彼此的不同,放下改變對方的執念。如此,我們才能向前走,走出和父母不同的路,進而超越父母。

未來總有那麼一刻,父母在嘗試懂你,你也真正理解父母,理解他們的侷限,理解他們的心境。如同李艾,多年後有了寶寶,對媽媽溫情告白:“你在,我還有來處,你不在,我就只有去處。”

一生太短,別懂的太晚,愛的太遲,給生命留下遺憾。

因為有一天,我們也終將成為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