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放棄朵顏三衛是否是導致“天子守邊”局面的原因?

貓史天下


從來中國古代邊患都在北方,定都南京不利於控制北方邊防,而且有造成邊將擁兵自重,國家分裂,政局動盪之虞;定都北京,天子守邊,是大一統帝國的基礎。

明成祖朱棣與明朝其他皇帝都大不相同,他是太祖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中的佼佼者,年輕時受封北平(即北京)為燕王,是在與蒙古的多次交鋒中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統帥。太祖朱元璋臨死前,還特意給了燕王朱棣一道詔敕,讓他節制諸王,負起指揮北方軍事之責,並守衛大明江山。

太祖朱元璋為此寫道:“攘外安內,非汝而誰?”後來果然是攘外安內,非朱棣而誰。朱棣當上了皇帝后,並沒有在南京安於享受,大多數時間仍然呆在北京(當時京師仍為南京,北京稱行在),南京的事務交由太子監國處理。而當北京成為明朝的京師後,他又經常率師在外。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天子守邊”。

以往歷朝歷代,均為“天子居中,諸侯守邊”,以形成四周拱衛之勢。“天子守邊”因而成為成祖朱棣最鮮明的特質,這也是後來明朝建都北京的最大特點。


西風悍馬


歷史上,朵顏三衛由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組成,屬於蒙古部落,雖然名義上屬於明朝,但並非真心臣服於明朝。

由於明代的朵顏三衛關係反覆善變,經常發生叛亂,所以,朱元璋在朵顏三衛設立了大寧都司進行實際管轄。

大寧都司的全稱是大寧都指揮使司,是洪武二十年時,由朱元璋設立,管轄範圍為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部一帶。大寧都司的治所是大寧衛,也就是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到了明成祖朱棣,因各種原因選擇遷都北平,把首都建在了靠近北方邊境。

朱棣在年輕時,被封為燕王,其封地北平靠近邊疆,朱棣在與蒙古的多次交鋒中逐漸成長為一位優秀的軍事統帥。後來,成為皇帝的朱棣,曾長期駐留北平,最後直接遷都北平。

朱棣登基稱帝是在靖難之役後,靖難之役中,因為朱棣曾向朵顏三衛借過不少蒙古騎兵,用來對付朱允炆,所以朱埭稱帝,朵顏三衛居功至偉。

朱棣當上皇帝后,為了獎賞朵顏三衛,決定撤走大寧衛,將大寧都司的治所遷到保定,放棄了原來大寧衛的轄區。

總之,撤走大寧衛,放棄了朵顏三衛地盤,明朝北部邊境出現了防守真空,從而引發了明朝嚴重的邊患,並直接導致在北平的明朝天子只能“天子守邊”。


凝沙學史


我認為,朵顏三衛並不是導致明朝“天子守邊”的原因。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朵顏三衛”與“天子守邊”。

天子守邊

以往歷朝歷代,均為"天子居中,諸侯守邊",以形成四周拱衛之勢。但明朝朱棣當了皇帝后,整個大明王朝的外患主要在北邊,而朱棣這個人又能征善戰,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所以他雖然當了皇帝,但卻不經常在都城南京待著,總是到北京去和蒙古人打仗,後來乾脆把都城遷到了北京,以後歷代明朝皇帝都在北京前線,抵禦外族入侵,"天子守邊"由此而來,這也是明朝的最大特點之一。

朵顏三衛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原來元朝的皇帝不得不退回到大草原上,建立了北元政權。之後朱元璋多次追擊北元,最後藍玉在捕魚兒海大勝,將北元基本打散,北元不得不西遷到草原深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朱元璋為了安置大量的蒙古降人,設立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於兀良哈之地,當時泰寧衛勢力最大,但朵顏衛後來居上,成為三衛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所以就稱之為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朱元璋安排寧王朱權鎮藩大寧城,負責管理這三衛。

《四鎮三關志·夷部考》:二十二年,以降眾胡,詔兀良哈地置三衛於橫水之北,曰朵顏,曰福餘,曰泰寧,以降胡脫魯忽察兒、海撒男奚、阿札失裡為三衛頭目,世官指揮同知為藩。

朵顏三衛與明朝的關係

朵顏三衛設立之初,對明朝還是比較恭順的,也幫著明軍打韃靼和北元出了不少力。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變”,覺得兵力不夠,就以拉家常為由,進入朱權的大寧城,最終把朱權活捉,軟禁到北京。朵顏三衛也就全部歸朱棣所有了。利用這些兵力的幫助,朱棣打贏了建文帝的中央軍,當了皇帝。為了封賞朵顏三衛的從龍之功,朱棣將大寧衛內徙,將舊大寧之地割予朵顏三衛駐牧。

《明史·卷三百八十二》: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這時候當時,草原上最大的部落有三個,韃靼、瓦剌和朵顏三衛,其中韃靼勢力最大,朵顏三衛最弱小。為了生存,朵顏三衛名義上歸順大明朝,但實際上不得不在韃靼、瓦剌、明朝三方之間來回“騎牆”。尤其是韃靼首領阿魯臺,拉攏朵顏三衛屢屢犯邊明朝疆土。

“昔兀良哈之眾數為韃靼抄掠,不能安處,乃相率歸附,誓守臣節……數年以來生聚蕃息,朝廷於爾可為厚矣。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

朱棣對此很生氣,於是在永樂二十年發動了北征。但是阿魯臺知道朱棣要來,提前逃跑了。結果朱棣只好回頭把朵顏三衛胖揍了一頓。

《國榷·卷十七》:上率騎追奔三十餘里,抵其巢,斬首虜數十,生獲其黨伯兒伯克等,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輜重兵器。

朵顏三衛被打的受不了,只好表示歸順。但從此之後,朵顏三衛和明朝的關係就微妙起來。宣德三年,朵顏三衛再次反叛,被明宣宗擊破,是為寬河之役。後來,韃靼勢力衰退,瓦剌崛起,首領也先拼命拉攏朵顏三衛,並在朵顏三衛的幫助下,實施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將當時明朝的皇帝朱祁鎮活捉了去。以後的歷史,朵顏三衛和明朝關係一直反反覆覆,同時面臨著蒙古各部落的分化、兼併,到了明朝末期已經由“三衛”變成了“三十六家”。後來,蒙古被清朝征服,朵顏三衛也就成了清朝管理下的蒙古人,朵顏三衛的歷史至此結束。

朵顏三衛對明朝的作用

首先,從歷史記載來看,朵顏三衛的勢力並不強大。在韃靼、瓦剌、明朝三個“巨無霸”鄰居眼裡,他只是一個可以拉攏的對象,可以打頭陣的先鋒,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韃靼、瓦剌利用朵顏三衛“陰為耳目”,攻擊明朝;明朝拉攏朵顏三衛,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打擊韃靼、瓦剌。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朵顏三衛不得不根據當時的形勢,時而倒向韃靼活著瓦剌,時而倒向明朝。但無論如何,朵顏三衛左右不了當時的天下大勢。

其次,朵顏三衛雖然歸明朝管理,但是他們本質上是蒙古人,與蒙古有很近的血緣關係,不可能真正歸順明朝。而明朝對朵顏三衛也始終抱有防範之心,不可能真心接納他們。所以,明朝不是放棄了朵顏三衛,而是從來沒有真正擁有也不想擁有朵顏三衛。

第三,當時明朝北方的邊患,主要是北元,之後蒙古各部落分裂,先是韃靼,後來是瓦剌,明朝皇帝們之所以駐守北京城,為的是防範和打擊這些強大的部落。

無論朵顏三衛如何選擇,“天子守邊”的格局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朵顏三衛並不是導致明朝“天子守邊”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