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事之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男,字廷宜,別名趙炅、趙匡義。公元939年生,出生地為河南開封,北宋第二任領導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從小就聰慧過人,自幼讀數習武,為以後與哥哥趙匡胤一起打天下奠定了基礎。

趙光義本來的學名就是趙匡義,古代封建社會,有對君王名字避諱的規矩,避了“匡”這個字,在他哥哥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就趙匡義就改名為趙光義,後來他自己登基後又改名趙炅。提起他們哥倆不得不提陳橋兵變,在陳橋兵變事件中,趙光義就是幕後主要的推手。


宋朝那些事之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


宋朝那些事之宋太宗趙光義

黃袍加身


在趙匡胤登基後,對這個親弟弟也是委以重任和加官進爵,先後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領泰寧軍節度使,重用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攻佔山西太原後,趙光義又被改封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趙匡胤用心良苦的杯酒釋兵權就漏網了趙光義這條大魚,也是源於哥哥太祖皇帝對於弟弟的百般信任,才有後來的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隔日(十月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儘管沒有證據表明是趙光義謀害趙匡胤的證據,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君王繼承順序,趙匡胤有好幾個兒子,再怎麼說皇位也到不了趙光義的頭上,這有很明顯有篡位的嫌疑,不大光彩。儘管趙光義的皇位主要有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兩種說法,這隻能說是個未解之謎。總而言之,趙光義就是是榮登大位,當上了夢寐以求皇帝。

那這位宋太宗皇帝趙光義當皇帝后政績如何呢?首先從繼續完成統一大業說起。趙光義穩固帝位後,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歸附於大宋。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北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同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滅北漢之勢,從太原開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軍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統一交趾(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泡影,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獨立地位。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次大舉北伐。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重挫,糧道被切斷,沒能與中西二路大軍會師,在一個叫岐溝關的地方大敗。中、西二路大軍也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之後,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之後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這些人沒有真本事,是濫竽充數之輩,不能扛起戰場大旗。不難看出,趙光義統一大業也是很難完成,沒有交出滿意的答卷。

然後從政治上看,趙光義一如既往的重視國內經濟民生,大力鼓勵農耕,發展農業,加大科舉規模,組織編纂大型書籍,設考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農曆三月,趙光義駕崩,享年五十九歲,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趙恆登基為帝,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