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有些人非常喜歡曹操,而對劉備卻是有著另類的看法,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曹操在年輕之時便敢作敢當,抽刀刺董卓之時曹操也不過35歲,而這時的劉備呢?他還在賣草鞋編席子,要是放到現今社會,就連媳婦都討不到。

曹操就不一樣了,他這個時候有官職,在社會上的地位也不小,最關鍵的是曹操腦子裡面有貨。據相關史料記載,曹操早年就對兵法有所研究,尤其喜歡孫子的韜略,曹操很早便把孫子兵法讀透,深知兵法意旨。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比起劉備來,曹操可以說是前衛了好些年,劉備這個時候不讀兵法,除了編織技術之外,恐怕就是市場經驗了。市場什麼經驗呢?很簡單,營銷經驗,老劉他發現這個時候的東漢政權已經大亂,他需要仰仗自己皇叔的身份來扶正,這是曹操無法比擬的。

當然了,曹操此時,已經邁出了刺董第一步,他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恐怕是天下人盡皆知的,當然是為了成就一番功業,名留青史之中,創不世基業。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劉備與曹操相比起來,雖然出身,地位,兵法,都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他們二人的最終目的卻是相差無幾,都是成就大業。只不過,他們所站的立場不一樣而已。

劉備、曹操,二人朝著自己的目標,加足了馬力,他們二人四處招聘人才,努力打拼地盤,終於在經過數十年的奮鬥之後,劉備的事業開始有了起色,從之前的四處流浪,終於有了自己的穩定地盤益州。而曹操呢?不用多說了,整個天下差點被他收入囊中。只有孫氏的一分天下和劉備的一分天下未到手而已,曹操這個時候,只有搞定劉備,那基本上孫權就只有不戰而降的選擇了。

如何搞定劉備呢?首先以漢中為根基,然後徐圖益州,讓劉備捲鋪蓋走人!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為此,曹操在趁著劉備攻打成都疲憊之後,迅速帶領人馬,將張魯收降,收編張魯兵馬,將領,錢財等。這個時候,曹操還帶了一個非常牛B的謀士,他就是司馬懿。當時,曹操新得漢中,當曹操猶豫進退之時,司馬懿就進言這個時候,應該趁著劉備立足不穩之際,迅速攻打益州,如此一來就讓劉備大事難成。

對於司馬懿的建議,曹操當時並沒有聽取,而是留下大將,夏侯淵等人把守漢中,曹操自己則返回了老家。

對於曹操的決定,很多人不理解,這其中包括了,司馬懿。曹操為何當時,選擇給劉備喘息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滅了他呢?其實,曹操是忌憚一個人,此人是他的剋星,也是他想得而得不到的人,他的智慧不下於諸葛亮和司馬懿。不過,此人在劉備的軍營中,而且地位尊寵,就連諸葛亮都不會輕易跟他剛!不過,此人並沒有跟隨劉備多久便去世了,他一死,劉備便迅速敗亡,就連神機軍師諸葛亮都無法挽回敗局。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他是誰呢?此人正是漢中之戰,打敗夏侯淵的真正主謀,他就是曹操想得而無法得到的最牛謀士,“法正”,法正生平最大的成就就是幫助劉備在漢中打敗了夏侯淵,從而一舉挫敗曹軍的軍心,最終才能夠打敗曹操。

當時,劉備幾乎出動所有猛將,其目的就是打贏漢中之戰。不過,曹操的兵力也不弱,再加上曹操親自率兵趕來相救,換句話說,如果不在曹操趕來之前贏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劉備將很難有勝利的機會。

當時,諸葛亮坐鎮成都,龐統早已仙逝,劉備此時的 倚仗就只有法正了。不過,法老弟,確實沒有讓劉備失望,經過觀察地形之後,運用正確的謀略,將夏侯淵一舉拿下,主動權一下子就抓在劉備手中了。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後來,曹操趕來,不過大的戰勢已經定了。曹操來也無濟於事了,只能灰溜溜地退軍。

說到底,漢中之戰,法正乃是首功。

遺憾的是,法正在參加漢中之戰後,不久便去世了。劉備,痛惜不已!給了法正諡號,翼侯。乃是對法正最大的功績肯定,就連關羽都沒有得到過劉備如此的肯定。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當年,漢中吃了敗仗之後,曹操感嘆:我收盡天下諸雄,唯獨法正收漏了。(大概是這個意思)

在法正死後,劉備很快當上了皇帝。不過,關羽在樊城吃了敗仗,不小心把老命丟了。為了報仇,一統漢室,劉備準備掃平江東,如此一來,可以舉兩國之力,與曹魏抗衡,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利弊,認為劉備此舉太過危險,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0,費了很多口水,諸葛亮仍然沒有勸住劉備。後來,劉備在夷陵大敗而回,老劉也只剩了半條老命回來。這個時候孔明就感嘆了,倘若,“孝直在,定能勸住老闆。”,倘若真是這親,那麼夷陵也不會大敗了。

其實,諸葛亮是最清楚蜀國國情的了,同時諸葛亮也會看星宿,只可惜他阻止不了劉備…

他是曹操的剋星,他一死,劉備迅速敗亡,諸葛亮都無法挽回!

吃了敗仗的劉備,很快在白帝城永遠的閉上了眼睛,一大攤子事情,都落在了諸葛亮的肩上。

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妥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