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三洋電機

再見,三洋電機

北京商報記者昨日獲悉, 三洋電機在日本國內最後的子公司——三洋技術解決方案鳥取(以下簡稱“三洋技術”)的所有股份將於3月31日正式轉讓生效,接手方為位於日本東京的投資基金“J-Will Partners”。至此,這家有著68年曆史的知名企業名存實亡,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必然。

歷史:60年輝煌終成往事

三洋電機於1947年在日本大阪創立,從自行車用照明燈開始,三洋依次進軍收音機、洗衣機、電視機等領域。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三洋已確立了其家電巨頭的業內地位。鼎盛時的三洋年銷售額超過2萬億日元(約合1038億元人民幣),股價遠超松下、東芝等競爭對手,員工數一度超過10萬人。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具備了日本電器企業的明顯優勢——精細的生產質量控制、完備的零配件供應等,三洋開始為其他企業代工生產,這為三洋在短期內創造了鉅額利潤,與同時期其他日系家電企業的苦苦掙扎相比尤為搶眼。但靠代工就能賺取利潤,卻使三洋沒有動力進行創新,業務轉型也遲遲難以實施。 這也註定了三洋以後遭遇滑鐵盧的命運。

在輝煌了60年後,三洋終於到了分拆旗下業務的時候。2007年5月,通用電氣獲得三洋電機信貸公司的全部股份;2008年1月,京瓷收購三洋手機部門……最終,三洋還是回到了松下的懷抱;2008年11月,松下宣佈收購三洋電機;到了2010年8月,松下通過股票公開買賣,獲得三洋電機80.77%股份,之後決定將三洋完全子公司化;2011年3月29日,擁有57年上市歷史的三洋電機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

品牌:松下棄用三洋成必然

當三洋電機決定出售給松下的那一刻開始,便註定了三洋家電產品難以像此前一樣銷往全球各地。原因在於品牌名稱的統一是松下全球品牌戰略的一部分,正因此,在2011年底,松下方面便表示了要全面棄用三洋品牌。

事實上,松下也“分期分批”地將三洋在日本的零售店轉變為松下的零售店,日本國內約1500家三洋專賣店也更名為松下專賣店。此前,除了三洋技術外,三洋的所有業務和產品要麼被收編、要麼被剝離,三洋技術也被看做是三洋電機直接管理的最後一塊業務,而如今這塊業務也迎來了被剝離的結局。

在家電分析師梁振鵬看來,雙方在家電業務的高度重合也是導致松下放棄三洋品牌的一大原因,這也就意味著松下完全沒有在家電市場保留三洋品牌的必要性。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指出,松下收購三洋電機時,看中的本就不是家電業務,而是其鋰電池、鎳氫電池、汽車導航等業務,這也是三洋電機在全球範圍內最有競爭力的業務。這種收購的背景也註定了三洋難有進一步發展。去年4月,松下首次派出了松下出身的職員擔任三洋電機總裁一職,其核心任務就是要把三洋電機的電池業務和汽車導航系統業務徹底“松下化”。在業內看來,這等於宣告了三洋品牌的死刑。

家電:海外業務逐步被剝離

其實從松下接盤三洋之日起,其最為核心的家電業務也就開始逐漸被剝離。據瞭解,松下正在就三洋電機北美地區電視業務出售與船井電機洽談,原因是為了解決松下集團電視機業務虧損的現狀。對於該項交易的具體情況,北京商報記者曾分別致電和短信給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不過對方並未給予回覆。

據瞭解,這並非松下收購三洋電機以來首次海外資產出售。早在2011年,松下便與海爾集團達成合作,後者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

在中國市場,三洋於1994年與原合肥榮事達集團公司成立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去年9月,合肥三洋發佈公告顯示,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收購合肥三洋獲得證監會批准,這一收購最終塵埃落定。按照協議,惠而浦控股比例為51%,合肥市國資委和其他股東控股49%,三洋電機方面則全面退出。

洪仕斌表示,如今合肥三洋擁有榮事達、三洋、帝度、惠而浦四大品牌,短期內可能會維持多品牌戰略,但是從長期來看合肥三洋一定會有所取捨。合肥三洋與三洋電機簽訂的“三洋”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將於2016年到期,預計屆時續簽的可能性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