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早些年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對方的時候,就會選擇“老師”這個稱謂。這樣一是免去了對於性別、國籍、年齡、職稱等的多種困惑,也表示了對他人的尊重。


而我,也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自八年前開始被叫做“蔡老師”,說實話,我內心是非常開心的,畢竟誰從小沒個“黑板粉筆夢”呢?當“蔡老師”的日子是讓人覺得神采奕奕的,甚至是有一種榮譽感在身的,但它又是一個無形的標準,時刻提醒著要嚴格要求自己。


我們日常生活裡有太多值得我們以謙卑的姿態去求教的人,可能他們之間有的人職務更高、資歷更深,應該被尊稱為教授、院長、院士……但我更願意將他們統稱為“老師”。因為他們的答疑解惑和無私幫助,使得稚嫩的年輕人、需要幫助的人、願意提升自己的人,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非常有幸,我生活工作環境裡能夠接觸到很多優秀的外交官。他們或飽經風霜,或初生牛犢,但都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崗位,默默奉獻著、耕耘著。可能他們有著普通人不曾想象的高光時刻,但知識的積累、無私的傳授,才是他們身上最寶貴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特別想說說身邊這些“老師”——愛崗敬業又擁抱生活的外交官們。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呂鳳鼎大使與作者


我也有幸獲贈呂大使的一幅字,“花好月圓”。當時我還沒有接觸毛筆字,只是覺得別人寫的都很好看,很羨慕那種恬淡。


今年從過年開始,因為疫情的緣故被禁錮家中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信誓旦旦說練字,買了初級版的文房四寶。不得不承認,寫字讓你的世界很安靜。我有點理解為什麼練字作畫的人通常都心態很平和,對人很寬容。一筆一畫之間,彷彿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腦子裡時而放空,時而像過電影一樣覆盤生活裡的種種。


但我當時寫字是為了打發時間、磨練心性,有時候還覺得寫得挺累。我相信呂大使肯定是將寫字作為一種樂趣、一種抒發、一種感悟。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趙進軍大使接受《歐洲時報》採訪


還有一次陪同趙進軍大使夫婦出差。出發時趕上了下雨,我心裡其實是有點擔心的。趙大使對於北京的路非常熟悉,前往機場的路上就主動指揮司機路線,使得我們一路通暢。無論在機場還是在會場,我這個“睜眼瞎”老忘記戴眼鏡,弄的總是讓大使走在前面引路,感到非常抱歉。趙大使夫婦70多歲的人,走起路來簡直就像40多歲,好像我才是那個被照顧的人。


吃飯的時候趙大使自己拿了冰淇淋,還給我也拿了一份,跟我說不用太緊張,不要太累,吃甜品心情好。我一下就鬆快了,不然也覺得第一次單獨陪同兩位外交官出行實在是責任有點大,非常擔心哪裡做得不好。但這些外交官們無論水平有多高、地位有多高,首先都是有涵養的人。他們總會統攬全局,並且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使整件事情順利推進。


“大使”和“大師”只有一字之差,有時候我們的輸入法經常出現錯誤,一個“大師”就發送過去了。但這種美麗的錯誤我反倒覺得也有一種意義在。這些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外交官們,內心已然看淡一切。急躁是幹事情的大忌,凡事三思是外交官們的習慣。這種“遲疑”不是畏縮,但也只有多經歷事情、多總結經驗,才能收穫這樣一以貫之的淡定從容。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退休並不是職業生涯的結束,這點在外交官們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大概是因為他們幾十年忘我的工作習慣使然,一直緊繃的弦也不能突然間放鬆。


語言是外交官們的武器,可以幫助他們理解他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乃至建立起跨種族、跨地域,跨越一切的深厚友誼。外交官會被派往很多個國家常駐,但由於當時的客觀條件所限,大多數老一輩外交官只精通一兩門外語,且所選語種是被指定的。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寧賦魁大使


這裡不得不提到寧賦魁大使,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朝鮮語文學系畢業,之後就一直圍著亞洲“打轉”,朝鮮、韓國、柬埔寨、泰國……乃至退休後仍然為東北亞事務奔波,不斷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當時由於工作的緣故,我和寧大使打交道次數非常多,真心被他的不斷學習和認真的精神所打動。


有一次需要寧大使和瑞士&日本的某聯合機構代表就安全問題進行會談,因為只能用英文溝通,而寧大使主要是朝鮮語和俄語,所以我們配備了一名工作人員作為翻譯。


沒想到的是寧大使就發言和擬討論的話題進行了精心準備。現場我們本以為需要翻譯來,結果寧大使一開口就直接說了英文,還不斷虛心請教工作人員:這句話、這個詞用得好不好、對不對。會議前一天晚上本就沒休息好的寧大使,還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討論如此敏感的問題。效果自然是好的,依靠翻譯很難理解和表達清楚,只有自己“掌握”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孫海潮大使


還有一位孫海潮大使,筆耕不輟,任何會議都是記錄得最詳細的人,平時也是非常“高產”,經常以高級研究員的名義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對於國際突發事件,尤其是中歐關係解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孫大使愛思考,對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勇於嘗試。前段時間我聯繫孫大使錄製短視頻,講文明禮儀之類的主題。其實能夠感受到孫大使的為難,但我又是個非常執著的人,所以孫大使只有接受了此項任務。由於疫情的緣故,只能採取遠程指導的方式,讓孫大使和夫人自己摸索如何拍攝。


儘管我再三講解流程和要點,但第一次錄製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光線、聲音、表情,感覺哪哪都是不到位的狀態。孫大使和夫人專門進行了討論,後來改變了地點,修改了腳本,來回錄製了20幾遍,出了5-6個版本給我,一直道歉:“還是不滿意,你看看行不行,不行我再錄。”


讓一位從來沒有操作過此類新興事物的老大使來做這件事情,本就是一份額外且有難度的工作,孫大使和夫人卻如此重視,又如此謙遜,大家都為他的學習精神和耐心所感動!


好的老師本身就是學生,他們會一直鞭策自己,檢驗自己,不斷提升自己。這樣的老師我覺得是對學生最好的榜樣,他們沒有自視甚高,而是能夠與時俱進,用新時代的新要求來對照自己,誠實認識自己的所謂不足,更好地融入年輕一代。“活到老,學到老”,真的是一句真理!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不知道我到了60多歲、70多歲是怎樣的狀態,我想大概會好好放鬆?會以享受生活為主?從身邊的外交官們身上,我真的看不出一點點的“享樂主義”,只要是交到自己手上的事情,都會自覺盡力做到滿分。


我曾經陪同大使、研究員、媒體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有兩次印象很深刻。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沈國放大使


一次陪著沈國放大使去韓國。我這個毫無新聞背景的人寫新聞稿本身就是個頭大的事情,加上又是如此重要的會議,還需要整體協調安排其他事務,精力有限。


沒想到的是,沈大使發言的部分非常好整理,因為他準備的時候觀點就非常明確,條理清晰,也言簡意賅。這樣我在聽完同傳後再梳理的時候省了很大力氣,恨不得就可以直接搬過去使用。交給沈大使審核的時候,他還反過來誇我,說我有經驗,總結得特別好。


我覺得每次跟著大使們出差,不光是行程上的旅途,更是一場精神的修行。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高玉琛大使、張國斌總領事、董津義大使、程濤大使。


還有一次,路途更遠,輾轉前往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幾位大使歲數都比較大了,但是也跟著我們拉著行李、來回轉機趕路。我們也是過於追求交流效果,將行程安得極為緊湊,中間有的時候半宿都是在機場度過的。


就是這樣的疲勞程度,到了酒店剛安頓好,各位外交官都紛紛開始檢查自己的發言稿,和我們核對接下來的議程,並且已經用純熟的法語在酒店大堂開始和來自各地的嘉賓交流了。論壇上,他們代表中國,代表社會智庫,代表外交人員,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獲得陣陣掌聲。


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有一天晚上,11點多了,我都準備要回房間去睡了,看到70多歲的程大使還在酒店大堂裡忙碌。湊近一看,竟然是將講稿打印出來,還在修改。


其實以大使們的資歷水平,完全不用這麼反覆推敲字句,內容都在自己腦海裡,可以做到出口成章,又善於和觀眾互動,每次演講都能將現場氣氛推到高潮。但他們仍然進行著精心的準備,珍惜每一次代表中國發聲的機會。


此刻我深深地領悟到,每一次精彩呈現的背後,是大家看不到的他們日復一日的努力和“較真”,正所謂“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所謂“外交官”,顧名思義,其實就是辦理外交事務的官員。但可能是因為他們這批人工作性質的特殊,所以可能比一般人更早地打開視野,走向世界。也正因為他們經歷過,失敗過,所以才對他們的下一輩有著更深的期待。


這種期待超越血緣關係,超越同事之情,超越年齡跨度。有的時候他們的耳提面命會被誤解為是一種負擔,是無用的囉嗦,但多年之後,當你想起這些貌似“好為人師”的外交官前輩們,會感慨自己當時怎麼那麼幸運,有他們的關注和教導。


無論與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相比,還是與在外交舞臺綻放光彩的其他女大使相較,我身邊這位馬老師絕不是最奪目的一位。不可否認,女性本身還是天生存在弱勢因素,想要達到同樣的目標就可能付出比男性多幾倍的努力。學小語種出身的女外交官,想脫穎而出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多年認真鑽研業務,充實精進自己,對於已經退休的馬老師來說仍然是種習慣。她自己很敬業,更用這種態度影響著身邊人。但這種態度其實也是把“雙刃劍”,好處是可以鍛鍊年輕人,給他們更大的舞臺,“壞處”自然就是很累!


記得有一年,馬老師邀請幾位年輕同事一起來家裡給我慶祝生日,每個人還帶了自己的拿手菜。本來是很輕鬆的生日聚會,結果生生地開成了一場年輕人座談會!每個人都要說說自己工作上的不足、生活上的困難,從而對於眼前甚至將來的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互相提醒與指正。飯後,大家告別的時候還都一臉嚴肅,帶著深深的思考。


多年後,這些已經步入“中年”的80後和我一樣感謝馬老師,抓住一切機會分享與學習,也是一件幸事吧!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馬克卿大使近日出席會議發言


馬老師雖然對於自己和身邊人的業務工作要求很嚴格,對待生活中的年輕人卻非常寬容。記得有一位負責馬老師行程安排的姑娘生生將往返北京及某城市的機票訂反了。等馬老師到了機場發現沒有自己能夠check-in的票,姑娘才發現北京-XX訂成了XX-北京!


作為主辦方來講,這樣的低級錯誤真的也是很要命的。但馬老師就笑了笑,讓姑娘抓緊處理就是了,還說:其實她和我女兒一樣大,犯錯也正常!


正因為長期受到馬老師影響,我在工作上很不會“偷懶”,總覺得困難就在那裡,頂上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做不好就是自己的問題,所以給了自己無限的壓力。這樣或許有點完美主義,但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應該不斷接受挑戰,克服困難,做不會後悔的自己。


外交官可以算作公眾人物,他們在國內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廣泛的關注。見微知著,我是一個愛觀察過程的人,這一個個的小細節每次都讓我感動萬分,更覺得是值得被記錄下來終身學習的“人生智慧”。


身邊還有許許多多後生可畏的外交官,他們身上有著無窮的能量和創新思維。也正因為老一輩外交官的以身作則,才使得他們有了前進的目標。


想稱讚的外交官真的太多,無法一一展現,只希望通過我並不高明的文字,讓人們懂得這個群體的堅韌與無私,也希望這些優秀品質能夠得以傳承。教師節快樂!

外交官不是“官”,臺前幕後的好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