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文 · 記者 劉青山

《國資報告》雜誌2020年第4期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2019年,北京的藍天數明顯增加,尤其是到了取暖季,前幾年那令人窒息的重度霧霾天幾乎沒有出現。數據顯示,北京市2019年的PM2.5總體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53%。

大氣汙染的改善,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打響的“藍天保衛戰”,得益於汙染防治技術的不斷創新,當然也離不開相關企業的持續努力。

在環保行業中,國能中電能源集團公司名聲在外。這家創建於2006年的企業,在超低排放技術體系、煙氣汙染物協同脫除、煙囪防腐等方面擁有多項先進技術,在電力行業已經累計執行環保項目200餘個,在鋼鐵領域已經累計執行環保項目13個,這些項目每年可減排汙染物約150餘萬噸,其中二氧化硫約100萬噸,氮氧化物約20萬噸,粉塵約30萬噸。

與國能中電相比,其董事長白雲峰的名頭更大。

1995年,20歲的白雲峰被分配至北京熱電廠工作,21歲擔任北京熱電廠團委書記。後在華北電力集團、神華集團國華電力工作,2006年出任北京博奇電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並在2007年帶領公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是最年輕的CCTV經濟年度人物。2011年12月,白雲峰創建國能中電,致力於從源頭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國資報告》記者注意到,國能中電雖是民營企業,卻與國有企業有著深厚的淵源:脫胎於國企、服務於國企,且引進了多家國企投資,並聯手完成了多個環保項目,堪稱“國民”共進的典範企業。

“國能中電將以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專業的服務,助力國有企業在打贏汙染防治攻堅中發揮更大作用。”白雲峰在接受《國資報告》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部分民企遇到困難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陣痛

《國資報告》:近兩年來,一些民營企業遇到了困難,有的被國企併購。有人認為,這是國進民退。作為民營企業家,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白雲峰: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國際國內經濟局勢的影響,但主要還是因為自身存在問題,無法適應國家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進程和變化而導致的。大家都說,民營企業有靈活機制,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固有問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多年,相當一部分民企是通過多加槓桿的方式快速做大的。這種資本堆砌而成的虛胖,平時看起來很好,但經不起風浪。

這兩年來,國內金融政策收緊,各級各地都在去槓桿。那些仍然保持舊的發展模式的企業自然就感受到了壓力,甚至出現斷血。比如環保產業,2019年就有多家上市公司出現爆雷的情況。

短期來看,確實是陣痛,但是長期來看,這是中國經濟必須經歷的一個轉型階段。

在此過程中,其中一些企業因為業務本身還不錯,具有不錯的市場競爭力,被國企收購也好,控股也好,都是企業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主動選擇,無所謂好壞之分,更談不上國進民退。

《國資報告》:您覺得民營企業未來應該更加註意哪些問題?國能中電這兩年的發展怎麼樣?

白雲峰:我覺得無論國企民企,都應該更加重視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國能中電成立7年來,創新始終是核心詞。這既是我們企業的主動選擇,也是環保行業發展的必需。當前,環保產業已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但面臨不少技術難題,等待我們去突破。這個過程充滿了坎坷,但我們所做的事,是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環保,有利於公司發展的,沒有什麼能讓我們畏懼和退縮。

為了提高創新能力,國能中電實施分層管理。日常的技術改進,由項目現場人員負責;引進技術的消化,由公司研發中心負責;重大的技術突破,則要與高校、科研院所、國際公司和機構等第三方共同完成。前不久,我們就把中科院煤化所的兩項863成果進行工業轉化,應用在山鋼集團日照精品基地項目的超低排放上。

得益於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靈活的企業機制,國能中電這些年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併成功地投入到了實踐中。

比如,生物質發電是國家很重視的清潔能源,但是發展艱難,因為複合發酵和供應方式問題沒有很好解決。為此,我們我們集成了這一領域的所有的先進技術,比如荷蘭的複合發酵技術、德國的分佈式處理技術、用日本的菌劑提高發酵能,最後用中國石油的提純技術,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整合創新。目前,應用這一技術的江蘇淮安國峰清源生物燃氣有限責任公司生物天然氣、有機肥項目已經投產,實現了作物秸稈、廚餘垃圾、養殖和園區廢棄物的一體化處理,並以分佈式的方式併入當地管網,根據客戶需要提供電力、熱能等多種產品,最後的沼渣沼液處理後,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有效改善耕地長期使用化肥導致的土壤板結問題。

農村的垃圾處理難,城市同樣如此。現在想在城市建設大型固廢垃圾處理項目難度很大。廣州白雲區提出,希望把餐廚垃圾分街道就地處理。為此,我們生產了一批效率高、體型小的垃圾處理裝置,可以在垃圾中轉站做到就地處理,當天解決。現在我們正在生產性能更好的二代產品。

再比如,2019年完成生產線建設的國能德峰激光熔覆技術已經接到訂單,這個顛覆原來堆焊工藝的尖端技術,是新材料金屬修復的一個創舉,對垃圾焚燒爐、火力發電廠、鋼廠以及石油化工行業的易磨損、易腐蝕金屬部件可以大幅延壽,提高安全可靠性,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由於我們不斷跳出舒適區,始終勇於創新。所以2019年國能中電完成了幾乎所有投資項目的建設,完成了從一家環保工程公司向高科技環保能源集團的產業結構轉型。

2019年讓我們成長,也讓我們更加堅定。2020年我們必須儘快完成“運營能力的轉型”,從而完成公司的真正轉型。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國企、民企各有優勢,應進一步深化合作

《國資報告》:您曾經在國企工作多年,又創業多年。您如何看待國企、民企之間的關係?

白雲峰:應該說,國企、民企是分工明確,各有優勢。國有企業管理規範,民營企業在提供創新產品、服務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希望不要戴有色眼鏡看民企,老覺得民企是家族企業、草臺班子。實際上好的民企高管素質並不差,其中好多都是從國企過來的。我們希望,國企和民企之間人才流動的旋轉門打開,讓優秀的民企業家也有機會進入國企工作。

在業務上,國企、民企之間也有很多合作的機會。比如環保產業,如果細分的話,是特別細緻的,大的門類包括氣體汙染防治,水處理,固廢垃圾處理等,每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需要合作突破。

據我所知,有30多家央企涉足這一領域,具體的法人單位可能超過一千家。其中很多沒有技術積累、行業資質,為了短期內能有所作為,就花錢併購所在領域的民企。

這些年來,國家提倡混改,這是發揮國企、民企雙方優勢的重要方式。但是,有些國企一定要追求控股地位,結果混改後民企的靈活機制被破壞了,得不償失。

國能中電是國民共進的典範企業

《國資報告》:您剛才提到,環保領域的混改項目很多,國能中電是否參與其中?跟國有企業的合作有哪些形式?

白雲峰:國能中電集團雖然是一家民企,但與國有企業淵源很深。

首先,我們脫胎於國有企業,最早我們團隊前身是國企改革脫困時剝離的三產,我們進行了管理層MBO。所以,國能中電的基因中天然地具有家國情懷、規範意識。有了這樣的企業文化,我們跟國有企業的合作非常順暢。

其次,我們引入了大量的國有資本,集團所屬的企業和投資項目基本都有國有企業股權。比如,國能中電環保公司是紅杉資本、光大集團等聯合投資的,其中光大是第三大股東;前邊提到的江蘇淮安國峰清源生物燃氣有限責任公司生物天然氣、有機肥項目,是我們的國峰清源生物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國投創益投資的;再比如,國能中電與中國黃金集團長春黃金研究院聯合研製開發了金垚新型石硫合劑( CG505浸金劑),這是一個能夠完全取代氰化物實現金高效浸出的系列環保型高科技產品。

更重要的是,我們幾乎所有的服務對象,都是國有企業。

《國資報告》:為國企提供的服務中,有哪個項目是您覺得特別成功的?

白雲峰:比如,環保公司投資的山鋼日照年產850萬噸鋼基地燒結機/球團機煙氣脫硫脫硝除塵BOO項目(碳基催化劑一體化脫除技術)就是我們為山鋼集團量身定做的。

當前,電廠的減排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鋼鐵、冶金、化工行業還面臨重大挑戰。理論上,電廠的超低排放技術也能直接用於鋼廠,但會明顯增加鋼廠成本。為此,我們前後投資十多億元,在山鋼集團日照鋼鐵精品鋼基地建立了一套世界領先的處理裝置。該裝置一步處理到位,沒有二次汙染,可以實現二氧化硫的二次利用。2019年底,經第三方檢測完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聽到這個消息,我偷偷在辦公室裡激動地哭了,這是送給全體國能人最好的新年禮物。未來,隨著裝置的穩定運行,這項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將為打贏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做出重要貢獻。

我們還在日照鋼鐵精品鋼基地,以BOT的方式,投資建設了兩臺35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作為企業的自備電廠。這個應用了很多創新技術的火力發電廠,不僅僅是國能中電發展的壓艙石,也是火電行業的一個標杆項目,這個項目成套使用了上海大電氣的先進設備,純發電機組供電煤耗指標為每度電290克煤(業界平均值為340克左右),這個指標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

《國資報告》:在與國有企業合作的過程中,您有哪些感受?

白雲峰:無論是股權合作、業務合作,感觸都很深,大概有這樣幾條。一是要認真篩選合作伙伴。對於我們來說,我們選擇國企主要看業務協同需求,而不是為了抱大腿,雖然有了國企的投資,確實可以提高企業的徵信級別。對於國企來說,選擇國能中電,更多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項目發展前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合作中始終佔據主動地位,國企對我們的投資也都是參股形式。二是要尊重市場規律。國企對國能中電的投資,都是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發揮作用,按照章程辦事,雙方合作很愉快。但我們也發現,有些國企的市場化意識仍然有待提高。比如,發電行業的央企基本都有自己的環保企業,這些企業出不來,我們也進不去。只有斷了奶,才能看出企業競爭力。三要真正落實容錯機制。科技創新充滿風險,能有一半成功就很了不起了。無論國企、民企,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大的突破,創新就會面臨很多制約。國能中電對科研人員充分信任,建立容錯機制,鼓勵大家放開手腳,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有些國企在這方面表現的也非常出色。比如,山鋼項目是沒有前例的完全創新,他們能夠給我們提供一次產業化試驗的機會,決策者要冒很大風險。但如果不這樣,科研創新成果就沒有產業化的可能。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迴歸中國企業概念,呼喚公平競爭環境

《國資報告》:多年來,總有觀點要把國企、民企對立起來,認為兩者此消彼長,甚至零和博弈。跟國有企業合作這麼多年來,您如何看待“國民”關係?

白雲峰:在觀念層面,我希望迴歸中國企業概念。我們提到美國企業、英國企業,不會刻意強調他們的所有制身份,實際上這些國家也都有國、民之分,但是好像我們都不太關注。那為什麼中國企業就一定要強行分開呢?我認為,無論是大還是小,是公還是私,都是中國企業,要心懷家國,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承擔自己的作用。

在執行層面,要想真正消除大家對國進民退話題的議論,就要實施真正的競爭中性原則,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氛圍。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應該統一標準、統一待遇,誰都不能搞特殊化。有關部委召開座談會,問在座的民營企業有什麼政策需求,我說,在座的分佈在各行各業,需要的政策都不一樣,大家都有政策了,就等於沒有,還是要讓企業迴歸市場。

更重要的是,金融行業更應該統一標準。我們希望得到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行業的市場化對待,而不要一刀切。

最後,很期待競爭中性原則進一步落地,國有企業和民營企實現共贏發展。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國民共進新生態:攜手共進 競合圖強

中國聯通:找到好“伴侶” 開啟新徵程

中國國新:能投會管 “國民”共進

中節能實業:打造綠色園區 構建小微企業生態圈

專訪潘勇:“國”“民”優勢互補,融合實現共贏

專訪國能中電白雲峰:服務國企 共同成長

國資報告小程序 ▽

混改 重組 國資監管 雙百行動 兩類公司 重磅策劃 基業長青系列 對話觀點 一帶一路 1+N文件庫 國企黨建 小專題 抗疫專題 獨家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