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探索林業產業發展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全椒縣認真探索“林業企業、大戶+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群體發展林業產業,讓綠色“生金”,助貧困戶脫貧。

全椒縣馬廠鎮三合村是一個山清水秀、滿眼蔥翠的綠色村莊,但以前卻是“靠山吃不上山,靠水喝不上水”的貧困村。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177人,鄉親們出門往往抬不起頭。三合村的地形、氣候都適宜林業發展,村裡決定就著這一方產業“生金”。2016年,村裡通過“一村一品”到村項目種上了食用竹筍和苗木花卉,後又通過出售薪炭林收入6.3萬元,三合村的茶園又重新煥發生機,當年村集體收入就達到12.8萬元,成功出列縣級貧困村。

嚐到甜頭的三合村繼續在林業產業上作文章。2017年村集體收入15.8萬元,2018年,該村利用90萬元項目扶貧資金打造了280畝薄殼山核桃基地,村集體收入達到44.33萬元,2019年,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成功下降至1戶1人。現在的三合村擁有2200畝經果林、400畝茶園、400畝花卉苗木園和300畝竹筍基地。“我們在積極打造以林、果、茶為支柱產業的林業品牌,讓綠色產業持續生金。”三合村黨總支副書記楊繼林說。

富了村才能利民,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來。林業企業在給村民送去工作崗位的同時也為村民們注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眼下正是薄殼山核桃抽芽發枝的好時節,在全椒縣六鎮鎮大殷村安徽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裡,四五十名工人忙著移苗、澆水。

今年53歲的鄭應兵和幾個工友正在栽樹。他有智力殘疾,和已經77歲的老父親守著10多畝的薄田度日,家庭情況不容樂觀。鄭應兵說,一年辛辛苦苦在地裡刨活兒,刨彎了腰也掙不著錢,常年在貧困線下徘徊,2016年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村裡安排他到公司上班,一天能掙70元,一年至少能掙八九千元。他還利用產業扶貧資金養了4畝魚塘,2018年已順利脫貧。

“林業企業、大戶+合作社+貧困戶”這一新發展模式,有效帶動貧困群體發展林業產業。目前,全縣各類園區、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大戶等林業主體212家,其中,林業企業共流轉369戶貧困戶土地,面積3000多畝,戶均增收5000多元;吸納196個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收入6000元;林業產業效益穩定,貧困戶積極入股分紅,全縣301戶貧困戶利用空餘閒田和房前屋後種植薄殼山核桃5000多株,走出了一條穩就業、防返貧的富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