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我們都知道我國當前主要有五種發電方式,分別是火電、風電、水電、核電以及太陽能發電,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是最環保的三種發電方式,也是我們日常最有機會接觸到的三種發電方式,這當中又以風電設備最經常進入我們的視線。因為,各個省份幾乎都安裝有大量的風力發電機組,也就是我們在路邊、野外常見的那個白色“大風車”,而像水電站普通人基本只能在外圍參觀,太陽能發電又相對玄奧,一般人只能看到光伏板,卻很難分清它們是否在運行工作。

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路邊常見的風力發電機組為什麼很少見到它們在運行工作呢?甚至在風力非常大的時間段,也從未見過那些“大風車”的扇葉在轉動,扇葉不轉動顯然不可能產生電力,既然不發電,為什麼要耗費人力、物力去安裝呢?難道說建設大量風電機組只是擺設嗎?其實這樣的理解真的是冤枉風力發電了,只能說我們在看到風力發電時的時間段不合適。風力發電機停轉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用電負荷,風力發電有一個比較尷尬的特點,越是用電負荷低谷時發電能力就越強,而越是用電負荷高峰時風力發電反而難挑大樑。

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我們還知道,風力發電所依靠的能源只有風能,但大自然的風忽強忽弱、忽快忽慢、忽有忽無,隨機性非常強,這便很難保證風電輸出的穩定性,特別是與火電的穩定輸出相比,風電多少有點雞肋,所以在用電高峰期電網分配給風電的入網比例非常低。以防止對企業、用戶的用電造成影響。根據各省用電數據顯示,我國用電負荷高峰期大部分集中在上午08:30--11:30、晚上18:00--23:00,而用電平時段為早上07:00--08:30、下午11:30--18:00,只有晚上23:00到次日早上7:00為用電低谷時段,用電高峰時段挑大樑的仍然是火力發電,而就算平時段火電也佔據電網的6--8成比例,所以用電高峰時段、平時段很少能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

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可能有人會說,晚上23:00到次日早晨7:00,這個時間段也很少看到風力發電機在轉動,那這個原因說出來就更加尷尬了,用電負荷低谷期,風力發電的供電量確實可以滿足日常需求,且風力等級較強的時間段,風電輸出也特別強悍,但用電低谷期同樣意味著用戶的用電需求量降低,所以風力發電機在這個時間段也無法全力運行。風力發電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般,可以將全部電能儲存,而一定是輸出與使用同時進行,存在的時間差值非常少,畢竟再大容量的儲電設備也無法儲存一個城市的全天用電,所以風電在用電低谷期大面積發電只會造成浪費,機組停轉也是不得已的辦法,這在風電專業術語上叫做“棄風”。

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前些年我國很多省份的風電棄風率都達到了雙位數,比如2013年甘肅的棄風率是21%、吉林省的棄風率是22%、內蒙古自治區的棄風率甚至達到驚人的32%,不過近些年隨著特高壓電網的完善建設,各省份風電能源的消納情況越來越好,電網分配給風電的入網比例也逐年攀升,不出意外未來各省風力發電機很少會再出現停機的現象。

第二個原因是城市供暖原因,我國風電項目超過80%主要集中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而這三個地區也是我國集中供暖的最主要地區,特別是東北供暖時間動輒長達半年,城市集中供暖當前95%以上的方式仍然熱電聯產,為了保障城市供熱正常運行,在供暖期間火電只能24小時不間斷地運行,那這留給風電的併網空間就更低了,所以冬季北方風力發電機停轉的現象往往更加普遍。

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第三個原因比較簡單—故障原因,風力發電機停轉有可能真的是出現了故障,風電的原理看起來比較簡單,就那麼三個翅膀轉就完了,然後通過齒輪箱完成動力加速,但其實這只是機械原理,實際上風電最精密的部分是電能轉換部分、偏航減速器驅動部分,以及齒輪箱的液壓部分,這幾個部分不管出現多麼輕微的問題,都需要停機維修,且維修時間往往是以月來計算。

為什麼很少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那麼多風電項目真的只是擺設嗎?

綜合以上三個原因,我們日常很少能見到風力發電機轉動,當然了,如果風力發電機就安裝在我們的家門口,那肯定另當別論,畢竟今天不轉明天轉,總有一天我們會看到設備轉動,但風電項目在實際選址過程中,很少會靠近城鎮,更不會靠近大型城市,而更多是安裝在郊區或者山頂,我們在路過這些區域時,進入眼簾的風電設備往往只是一閃而過,所以說大多數普通人可能真的很少有機會能見到風力發電機在轉動。

對此,各位讀者你們又有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