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導語:

數千年來一直有人在不斷的探尋命運的奧妙,從俄狄浦斯王無法改變的命運結局到哈姆萊特性格造成的命運悲劇,不斷地有人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探尋命運的真諦,以及來自命運背後的隱藏的未知。而且我們經常會在讀史的時候出現一種"為古人擔憂"的心情,經常在看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會發出唏噓,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就不會有這之後的事情了,例如在面對安史之亂的爆發,我們會想是不是不去任用安祿山等眾多的胡人,不去設置軍鎮節度使,是不是就不會有安史之亂,那麼大唐的繁華也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世人常言"文王拉車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這真的是必然嗎,還是巧合,難道數百年的國家政治走向竟然就會因為兩人便決定嗎。其實我們生活在也在一次次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回答呢,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便通過影視向我們闡述了關於命運、生命的走向以及可能性。湯姆·提克威用短短81分鐘的時間,帶領我們重新感受了生命以及命運的神奇碰撞。湯姆·提克威自己也曾說過《勞拉快跑》這部電影,是一部有關世界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能性、電影的可能性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具有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硬核,甚至觀看時使人頭暈目眩,然而卻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心理震撼以及人生體驗。

詩意的探討——哲學的理性

德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乃至世界哲學的發源地,在我看來,德國,盛產"瘋子",從哲學界的黑格爾、康德到社會主義學說提出的馬克思乃至出了一個影響世界的戰爭瘋子希特勒,德國似乎一直向我們展示著其豐厚的思想底蘊。或許是因為德國哲學的發展極為迅速而且成就極高,德國人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強大的理性,這種理性展現在德國人的方方面面,從生活到政治,從經濟到藝術,皆是如此。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曼尼與勞拉

而身為導演的湯姆·提克威便也是這樣一個個,《勞拉快跑》首映於1998年,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完全看不到那個時候所謂流行的科幻元素,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震撼的爆炸。湯姆·提克威就像是一個哲學家,在和我們探討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這是一場詩意的作答,哲學的思辨。思想與思想之間相互碰撞,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湯姆·提克威將一段時間只有二十分鐘的故事,講述了三次,但是每一次的過程以及結局卻都不一樣,就是在這樣迷幻的講述之中,他使我們重新的認識到來生命的意義以及命運的可能性。而且湯姆·提克威的講故事的方法還為當時的影視界打開了全新的大門。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勞拉的首次出場

在《勞拉快跑》中,勞拉就是一個運動的個體,而男友曼尼便是一個不動的參照物,勞拉得以切活動都是圍繞曼尼所展開的。從電影的一開頭,導演便向我們拋出了他的第一個因為偶然的錯過而發生的變化。曼尼和勞拉都是黑社會老大的手下,這一次他們約定去接貨拿錢,但是因為勞拉路上耽誤了時間沒有按時到達,而曼尼獨自返回的時候,因為遇見警察而導致十萬馬克被一個流浪漢撿走。而曼尼則需要勞拉在二十分鐘內湊齊十萬馬克,不然曼尼就要去搶劫超市。於是影片就進入了"主題",二十分鐘,一直是以勞拉的動態方式呈現的,而曼尼就是一個參照物,在這二十分鐘內,羅拉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每個人的初次命運也進行首次的展現。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勞拉的失落於無助

然而事實總是出人意料,湯姆·提克威將這二十分鐘的故事講述了三遍,但是每一次的結局卻又不一樣。但是勞拉在奔跑到市中心去見曼尼中遇見的人卻都是一樣的,推著嬰兒車的婦人、開車出來的爸爸的客人梅耶先生、偷了自行車的小偷、拿走曼尼十萬馬克的流浪漢、開救護車險些裝上玻璃的司機以及正在和父親爭吵的情人。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被救護車撞死的曼尼——第二次營救失敗

其實最出人意料的就是湯姆·提克威對這三次奔跑過程中每一次勞拉遇見人的命運的重新安排,這也就展示其哲學理性思維之下的安排,命運是具有可能性的,而非一成不變的,每一次的碰撞都會有不同的結果。

女權?愛情?生命?

其實對於《勞拉快跑》這部電影的主題以及所反映的核心都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女權主義電影。因為在《勞拉快跑》中,整個故事雖然是曼尼引起的。但是卻是一直都在圍繞著勞拉進行的,就像開始說的,勞拉是一個運行中的主體,而曼尼是一個靜止的參考物。為什麼丟失了十萬馬克曼尼沒有自己想辦法,而是向勞拉祈求幫助,整個故事講述下來,曼尼似乎什麼都沒做,只是在等待勞拉的到來。因此便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女權主義的電影,其實這種觀點並沒有錯,但是上升到女權主義我覺得就拔高了他的道德制高點。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湯姆·提克威的哲學理性

在《勞拉快跑》中我覺得更多的展現的是一種在愛情的支持之下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不放棄。首先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曼尼的生命受到了威脅,對於生命的渴望使得曼尼甚至要鋌而走險,不惜搶劫超市,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勞拉身為曼尼的女友,愛情是維護二人關係的唯一紐帶,可能有人看到一直都是勞拉在奔跑,解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女權主義,但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而想,驚慌失措的曼尼在那個時候是無助的,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第一個想到的勞拉。這是愛情的結果,而勞拉對曼尼的不放棄,也是愛情之下對於生命的熱愛以及執著。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奔跑過程中遇見的修道女

面對生命的喪失,曼尼展現出驚慌之下的瘋狂,他想尋求幫助,卻不知找誰,他是無辜的,但是命運之下沒有無辜,所以他只能想辦法活下去,而勞拉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我們的道德觀來說,勞拉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和曼尼是捆綁在一起的,曼尼的死或許也會導致勞拉受到牽連,甚至也會丟掉生命,當然這是基於我對劇情的猜測,而非劇情中表現出來的。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勞拉的迷茫,不知和人可以幫助自己

就整部電影來看,我覺得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對生命的不放棄,生命就是曼尼,拯救者是勞拉。三次不同的奔跑,實則是三次不同的對生命的拯救,直到第三次才真正營救成功,曼尼的生命得以被拯救。對生命的尊重和不放棄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一點,但是做到什麼程度就是非常考驗人的一件事,因為人的情感的複雜,註定使我們具有某種私心,哪怕是面對最親近的人也會有這種心理變化的出現。這其實人的自我防範意識的一種表現,即便身為普通人當我遇見危險的時候我依舊會下意識的考慮自我的安危,這是生存的本能,而不是對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生命的可能性在命運之中的掙扎

開篇就曾說過,德國是一個具有詩意氣息、哲學意味的國度,而德國誕生的文學藝術同樣具有濃厚的哲學意味。湯姆·提克威則同樣具有哲學思維,《勞拉快跑》在緊湊的節奏中用一種哲學的思維向我們展現了關於生命和命運的交織之下的多種可能性。命運的不可抗性、生命的脆弱似乎都在折磨著我們,我們面對命運很多時候拒絕服從,甚至在不斷反抗,但是事實卻是在反抗中我們甚至會丟失生命。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便是生命與命運交織之下最好的例子,當俄狄浦斯的父親得知俄狄浦斯長大之後會殺父娶母,於是便將他送走,遠離了自己的城邦。但是當俄狄浦斯長大之後還是回到了忒拜城,在回城的路上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忒拜的老國王。而之後來到忒拜解除了忒拜城的危機,被推舉為新的國王,並且迎娶了原來的王后——俄狄浦斯的母親。最終當俄狄浦斯直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之後,選擇刺瞎雙眼,自我流放。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

其實在這裡我們便已經看到了命運的操控,和生命的脆弱,俄狄浦斯的命運已經註定,即便他已經被送出了忒拜,遠離家鄉,但是最後依舊回到了忒拜,殺父娶母。面對既定的命運,俄狄浦斯反抗了嗎?反抗了,但是結果依舊沒有發生變化。而生命,脆弱如俄狄浦斯的父王,一閃而逝,俄狄浦斯對自我身體的殘損,其實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以及流失。生命在掙扎但是命運似乎也在展現著其壓力。

人生的結局究竟是偶然的結合還是必然的發生

劫後餘生的曼尼和勞拉

在《勞拉快跑》中,湯姆·提克威用三重空間讓我們見識到了生命在命運之中的可能性,生命固然是脆弱的,但是命運似乎也並非不可改變,他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人生的軌跡在變化,每一次細微的改變都有可能產生新的變化。其實我並不否認這個觀點,因為可能看似生命的軌跡會因為細微的變化發生改變,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生的軌跡也只有一次,給我們的選擇也只有一次。

而未來又是不確定的,因此生命面對的危險也是不確定的,我們能做的便是尊重生命,既然無法預見未來,我們只好把握當下。

總結

不論是電影藝術還是建築藝術以及繪畫藝術,我們在欣賞時一定要記住一個規則,藝術雖然來源於現實,但是終究高於現實,而非現實。而對於我們來說,判斷力的缺失或者說生活中的挫折,很多時候會成為影響我們進行理性判斷的阻礙。尤其是面對電影這種視覺藝術,內心很容易受到欺騙,或者說大腦受到了矇蔽,使我們更加趨向去眼中記錄下的虛幻的世界,而非現實世界。在《勞拉快跑》中,我第一次觀影的感覺體會到的是愛情的堅持對生命的尊重,第二體會到的感受是人生軌跡的不可查,每一次細微的變動都可能直接改變人生軌跡乃至他人的未來走向,這是令人驚恐的。但是我們又要正視這件事,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和路人的相遇或者也只有一次,所以最終的結局也只有一個,這既是命運的本質也是生命來過的意義。

參考資料

湯姆·提克威《勞拉快跑》

蘇牧《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