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聯合出品 系列專題內容

「仰望蒼穹·智行千里」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編者按

茫茫宇宙,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們是否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生命?這些問題,幾乎是人類的永恆命題。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頒發給了宇宙學相關研究,因為它解碼宇宙“成長日記”,回答了人類從哪裡來的問題;一半頒發給了系外行星的發現,因為它通過尋找地球“近親”,在未來能夠幫助

回答人類是否孤獨的問題。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他們的發現,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正如現代宇宙航行學奠基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2020年,地球進入地外文明探索的新紀元,我國天文臺對外宣佈,9月開始啟動天眼對銀河系範圍內的地外文明進行搜尋;2015年升空的中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也在“捕捉”暗物質方面被寄予厚望。對於地球之外的天體的探索,不斷豐富著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同時帶領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

時至今日,我們該如何理解仰望蒼穹的意義?仰望之路上又有了哪些新的發現?要回答這一系列問題,不僅要查閱資料,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親身走近今日中國在天文觀測及航天領域的前沿成就,見證中國在宇宙探測中的實力與突破。2020“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在“華夏蒼穹”下馳騁千里,巡禮當代科技成就,眺望人類未來。

《三聯生活週刊》X 別克·寰行中國系列專題內容「仰望蒼穹·智行千里」溯源華夏先民宇宙觀的形成與變遷,梳理當代中國航天的前沿成就,探索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飛天夢想的實踐。

前三期文章中,我們追尋先賢對蒼穹、宇宙的探索脈絡,摸索時間的形狀,理解蒼穹對中國人的文化意涵,瞭解中國在天文觀測及航天領域的當代科技成就。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從現代走進未來,沿著現代天文研究發展的指引,繼續探究:

天”和我們的未來有什麼關係?從古至今,再到未來,對“天”的認識將會把我們帶向何方?我們又該如何掌握關於天的知識?

01 問天,問未來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在《天問》中如此發問,關於宇宙、人類的起源問題,很早就種在了中國人的骨髓之中,這也是現代天文探索的終極之謎。在紀錄片《故鄉之光》中,天文學家Gaspar Galaz說:

“我們從哪裡來,在哪裡,還要去哪裡?這一直是我們文明的核心。探索人類、地球、太陽系的起源,弄清星辰與星系的由來,所有這些關於源起的問題,都是天文學家試圖回答的——這是永無止盡的事。”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來源:視覺中國

目前我們知道宇宙起源於一場大爆炸,這得益於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Edwin Hubble)通過胡克望遠鏡的觀測。哈勃發現,不管從哪一個方向觀看,遠處的星系都在高速地離我們遠去,這意味著宇宙正在擴張。哈勃定律為宇宙大爆炸理論奠定了基礎。正是由於對宇宙起源問題的關注,我們才知道地球正處於星系運動與星河變化的整體過程之中,這將對地球的未來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因此,起源和未來,兩者看似是在時間線的兩極,其實緊密相關,只有弄清楚我們從何處來,才能弄明白我們終將向何處去。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來源: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教授提到,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所存在的事物,並試圖理解它們,這些看似與我們的生活沒有什麼直接聯繫,其實不然。

相比較宇宙中的豐富環境,地球環境非常有限,所以當天文學家在探索宇宙過程當中,會發現適用於地球但不易在地球上直接發現的物理規律,比如說100多年前的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有質量的物體會彎曲時空,讓時間變慢,同樣適合於如宇宙微塵般的地球。中國自古提倡天地相通,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也是天地相通。

這些物理規律,於短期內看來用處很小,但是放眼於人類未來,它常常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同樣是100年前看似晦澀難懂的廣義相對論卻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變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它,我們就不能精確導航。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GPS的誤差來源裡有一項是相對論效應的影響,通過修正相對論效應可以得到更準確的定位結果。來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官網

在將天文與人類群體命運聯繫在一起這方面,中國古人可謂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可分為兩派,一派為天文觀測家,即觀測恆星、行星、流星、彗星等的隱現,常用來預測吉凶;另外一派為實用天文學家,也即曆法學家,他們主要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度數,用來制定曆法。司馬遷在《史記》中特意分為《天官》與《曆書》兩個章節來呈現兩派。兩派雖有不同,卻都有意將天文與人類未來發展結合在一起。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北京古觀象臺

來源:視覺中國

例如,中國古代占星學主要是用來預測國家集體命運的。有這樣一件事,公元415年,北魏發生了一件大事,一直在太史觀測範圍內的火星不見了。古人認為,火星主兵兇,象徵國運,因此北魏朝野震動。這時一位熟知天文的大臣崔浩卻指出,這事不必擔心,火星不久之後會在後秦上空出現,並引發後秦災難。眾人都不相信,然而事實是,不久之後火星真的出現在後秦上空,三年之後,後秦亡國。這時,眾人無不敬佩崔浩的占星能力。據科學家分析,崔浩能夠掌握火星運行軌跡並不是什麼難事兒,加之他又是朝廷重臣,故而對後秦有關的機密軍報也很容易瞭解,所以能夠將兩者聯繫起來,順利推測出這一結果。這件事使得古人對星象能夠預報國家、集體命運的看法深信不疑。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教授江曉原認為,中國古代占星學雖然不無“迷信”色彩,卻也為人類精準記錄了天文數據,對今日天文研究有很大科學價值。

推薦曲目:此曲系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的配樂,45億年約是地球的年齡,此曲致敬計算出這一時間的科學家克萊爾·彼得森及其同時代科學家,這是人類跳出地球看地球的偉大嘗試。

02 太陽惹的“禍”

這種認為天象變化會對地球上的族群未來產生影響的理念,在今天也有其啟發意義。它讓我們透視天文與族群未來之間的關係。例如恐龍族群的滅絕,據分析極有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如果恐龍族群有能夠掌握天文秘密的智慧體存在,或許就能避免來自頭頂的災難。

故而,人類如今為研究天文付出大量心血,其背後便有對未來不測的隱憂。我們貌似生活於和平、安穩之中,實則地球的宇宙環境並沒有那麼友善。除了隕石、流星這些飛來橫禍,太陽這顆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在長期穩定地輸出其影響力。相比於其他天體,地球在宇宙整體環境中打交道最多的要數太陽了。太陽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地球產生影響。瞭解地球與太陽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洞悉有關人類未來的奧秘。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珠寶盒太陽

望遠鏡可以看到的各種波長範圍(肉眼看不見)。SDO將波長轉換為人類可以看到的圖像,然後將光著色為彩虹色。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我們常聽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確是地球出現生命並維持生存的首要因素。致力於太陽物理研究的南京大學教授陳鵬飛戲稱:“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感冒。”隨著天文學對太陽物理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深遠得多,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以太陽黑子這一太陽表面最突出的現象為例,其數目變化呈現出一定規律,以11年為一週期。受此影響,地球上很多自然事物也呈現出11週年的規律性變化。1894年,美國天文學家A.E.道格拉斯(Andrew Ellicott Douglass)走到了一片伐木場,樹木的年輪圖案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這些圖案時而狹窄時而寬闊,時而疏遠時而密集。經過大量數據對比,他得出一個驚人發現:年輪所呈現的樹木生長速度也有11年的週期,且與太陽黑子的多少呈正相關。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11年的太陽週期中,

左圖為較安靜時的太陽,右圖為較活躍時的太陽

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從此,人們發現許多自然規律都與太陽黑子的活動有關。1925年,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撰文指出,太陽黑子與氣候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氣候則直接對農業產生影響。後世的科學家們也證實了這一結論。英國阿普爾頓實驗室(Appleton Laboratory)的科學家們分析了1949-1973年間世界小麥產量變化和太陽黑子之間的關係:在太陽黑子活動極大年1958年,小麥產量高於其後五年任何一年,相反在太陽黑子活動極小年1954年,小麥的產量比前後兩年都要低。這種太陽黑子影響作物產量的相對關係,在南半球則是顛倒過來的。正是因為有這層關係,歷史上北半球大範圍的饑荒均在太陽黑子極小年附近,例如1866-1963年間總共有10個黑子極小年中,有8個曾發生了大饑荒,總共餓死人口達二億六千萬人。

太陽黑子活動甚至與人類流行疾病之間也有相關性。據統計,在1173-1976年的804年間,流行感冒在全球範圍內發生過56次,大都出現在太陽黑子活動極多的年份。科學家分析,太陽黑子活動較多的時候,太陽會發射出大量高能粒子流與X射線,引起地球磁暴,破壞了地球上空的大氣層,使氣候異常,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引發病毒大流行。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太陽耀斑爆發

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能夠引發地球磁暴現象的太陽活動,一般是太陽耀斑爆發,它是發生在太陽大氣局部區域的一種劇烈爆發現象,相當於100億個百萬噸級氫彈同時爆炸的威力。組成太陽大氣的各種粒子在爆炸力的驅動下向外拋射,對於短波通訊、廣播信號、導航和空間飛行都會產生影響。據統計,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幾十億元。

不過,隨著天文學家們通過對太陽物理的深入研究,太陽黑子與太陽耀斑的活動規律已經初步為人類所掌握,因而能夠預先安排人類活動,有效避免太陽的“小脾氣”對地球的實質性傷害,從而大大降低了人類社會的損失。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太陽黑子被渲染後的圖像

由雲南天文臺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簡稱NVST)觀測。來源:撫仙湖觀測站官網

對於太陽物理的研究,固然可以解釋人類歷史上很多集體性的事件,但是更多是為人類社會的未來提供方向性指引。通過準確預報太陽黑子與太陽耀斑活動規律,人類在農業生產、氣象預報、災難預警(如地震、火山爆發等)、航空航天、無線通信,乃至於疾病大流行、人類經濟週期規律掌握等方面,都能夠做到有備無患,或者減少短時間內急促爆發所帶來的恐慌,避免引發次生災難。

推薦曲目:此曲系《太陽浩劫》配樂,一位網友曾如此評價這首曲子:“不用問為什麼,插上耳機把聲音開到最大,你就能感到中微子射流穿過你的身體,而你渺小的顫抖著的靈魂正在與某個宏偉且亙古不變的巨大存在共振著、融合著⋯⋯”

03 如果太陽“消亡”了

太陽對地球既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如果有一天太陽消亡了,地球會怎樣呢?

科學家預測,沒有太陽之後的一個星期內,地球溫度會降到零下20攝氏度;再過幾個星期、幾個月,地球的溫度會降到零下200攝氏度。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太陽表面

來源:Andrew McCarthy

很長時間裡,人們認為宇宙是靜止不變的,太陽也是恆久的,但是隨著天文學的進步,人們發現到太陽其實是一顆在不斷演變的恆星,它已經演變了46億年的時間。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它不斷以核聚變的方式將氫聚合成氦,並向太空釋放光和熱。如此這般,再經過54億年之後,太陽就會演變成紅巨星(注:恆星燃燒到後期所經歷的一個階段,是恆星老年期的第一階段),並開始燃燒氦。屆時,近日軌道的水星會被吞沒,金星也會被吞沒,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地球會否遭遇同樣的命運。

但是在太陽演變為紅巨星之前,地球會面臨一個更可怕的事實:太陽其實一直在變熱,約10億年之後,地球上的水將蒸發殆盡,那時南極洲將成為唯一的綠洲;20億年之後,連南極洲的水也會蒸發淨盡,到時地球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一顆只有地面的球。

我們是否要為此戰戰兢兢過活呢?太陽物理專家陳鵬飛教授認為,人類大可不必過分憂慮,

他分析,近代科學只有300年的歷史,而人類已經可以登月甚至去火星,那麼在這20億年的時間裡,人類的天文研究,一定會將我們帶向更加遙遠而浩瀚的宇宙星空。

我們對於地外文明如此執著探索,除了好奇心的驅使,還因為這是人類未來一種必然的選擇。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火星志願者招募宣傳畫

NASA曾發佈 8 張宣傳畫招募火星志願者,列出了火星之旅需要的不同人才,比如農民、測量師和教師等等。來源:NASA

面對太陽演變成紅巨星的結局,科學家們認為唯一解決方案就是飛離地球。這一理念反映在很多文藝作品中,如在《星際穿越》中,人類在找到適宜居住的星球之前,就暫時生活在宇宙中的一個巨型空間站內。但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卻為人類提供了另一個大膽的方向: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帶到比鄰星(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在相似的宇宙環境中,繼續地球上生命的奇蹟。這項計劃需要將全人類聯合起來,並耗時2500年。

苟利軍教授分析,

現實中根本沒有可能實現這一計劃,因為要想把地球搬離現在的軌道,需要的能量之多,遠超我們的控制範圍。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Nikolai Kardashev)設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級,通過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術進行文明等級的劃分。按照目前估算,人類目前處在0.7級的行星文明上,即使人類在未來能夠達到1級行星文明,所能夠控制的能量也不足以將整個地球搬離,這不僅僅是我們文明的限制,也是這個層次文明的限制。所以劉慈欣自己也表示,從科學角度講,他百分之百是“飛船派”。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

根據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來劃分:I型文明可以充分利用所屬行星及其周圍衛星的能量,又被稱為行星級文明;II型文明可以利用整個恆星系統的能量,主要是恆星能源的開發利用,又被稱為恆星級文明;III型文明可以充分利用一個星系的總能量,可以實現在不同的星系間穿梭。

然而,劉慈欣還是選擇了這樣一種不太現實的創作思路,除了科幻美感和文學追求之外,還有一種經別人提醒他才意識到的“中華文化的故土情結、回鄉情結”。小說充滿了悲壯色彩,他寫道:就算這個計劃失敗,“人類也將自豪地去死,因為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其實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派,是中國人對天特有的浪漫情懷。

推薦曲目:此曲系《流浪地球》插曲,它展現地球面臨危局失去控制的局面,在緊張與迷茫之中,大氣磅礴的曲調似乎猶透著某種希望與可能性。

04 杞人憂天又何嘗不是未雨綢繆

流浪地球計劃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上古神話中那個追日的夸父,他跨越高山長河追尋日光之影,這是一件永遠無法完成的事,但他還是樂此不疲,並最終死於途中。雖然有人認為夸父不自量力(《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但更多人則讚賞他的勇氣與毅力,認為其功在身後(陶淵明:“夸父誕宏志”)。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天氣計劃》(The Weather Project)

由兩百個單頻燈製造的半圓形倒懸在巨大鏡面下方,與反射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個視覺上完整的金黃的球體,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太陽。來源:Olafur Eliasson

彝族“三女找太陽”的神話與之有相似之處:傳說由於野貓精的陷害,太陽躲了起來,彝族三女消滅了野貓精之後便上路尋找太陽。有人勸她們回去,說她們會死在路上。她們則回應道:

我們死了,還有別的不怕死的人繼續找,太陽總會找到的。在故事的最後,她們終於為人類找回了太陽,不過自身也化為三尖山。她們也成了彝族精神世界的高山。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楚雄太陽曆文化園“三女找太陽”雕塑

來源:“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與對夸父、彝族三女的評價不同,戰國時杞地有一位總是擔心天會塌下來的人,他更多被認為是庸人自擾。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位憂天的杞人卻自有其道理,尤其是這種對未來的憂患意識何其珍貴。

“杞人”仰望蒼穹,憂心人間未來,既是其個人關注,也是中華民族放眼於蒼穹的精神象徵。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目前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前總工程師、已故射電天文學家南仁東曾說道:“FAST是沿襲了中華民族仰望上蒼、觀測斗轉星移這樣一個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靠天吃飯”,天文對農業的影響是直接而簡單粗暴的。古人仰觀天文,制定曆法,這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指導。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天人合一”的理念成為正統,古人的思想體系和行為準則都受其規範。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來源:視覺中國

而今天當我們面向未來,天文的意義就更明顯了。苟利軍教授指出,

FAST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尋找地外文明,只有放眼於地外星河,當地球陷於危難之際,我們才能找到突破口,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未雨綢繆”。從不切實際的幻想,到能使用先進設備尋索未來之路,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光榮的荊棘路”。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先哲有云,聰明和智慧是不同的,聰明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當下,智慧的人則面向未來。天文學揭示未來形態,正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循著智慧的腳印,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既是時間意義上的遠,也是空間意義上的遠。通過“寰行中國”的活動,上汽通用汽車別克品牌遠行萬水千山,以行走的方式發現並記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2020年,“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將目光聚焦於“華夏蒼穹”,回溯中華民族古今天文探索歷程,從彝族的太陽曆,再到玉龍雪山下的祭天儀式,從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到負載中華民族航天夢想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溯源古代先民宇宙觀的形成與變遷,探秘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的當代成就。

別克希望通過理解蒼穹和宇宙,從而理解我們自身,理解人類在宇宙中如何存在,理解文明的意義與邊界,關注人類的未來命運。

在行走與仰望之時,人們對自我的認識逐漸加增,對未來的瞭解也將不斷深入。然而我們仍然時常覺得天離我們很遠,專業的學科分野,多樣的信息來源,日益碎片化的知識獲取現狀,都進一步拉大我們和天之間的距離。

這一次,讓我們把天的秘密說給你聽——三聯中讀聯合別克“寰行中國”推出《仰望蒼穹 飛向太空——中國天文·航天小史》音頻,中國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學教授苟利軍上線獻聲。

從人類對宇宙的最初認知,到中國古今對天文的探索歷程,從人類用肉眼觀測再到藉助儀器的鉅變,從地上的發現再到對地外文明的探測,人類天文歷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苟利軍教授將一一道來。

那些陌生的天文知識或許我們無法一下子全盤接受,但是至少,在與“天”的一步步接近中,對未來,我們將不再感到迷茫和恐懼。宇宙其實並沒有那麼遙遠,構成我們身體的元素本就來自星河,而我們的未來,也將更加緊密地與之聯繫一起。

---------------

透視華夏蒼穹,探索文明未來。

查看「仰望蒼穹·智行千里」系列文章。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是由上汽通用汽車別克品牌打造的文化體驗平臺。從2014年至今,“寰行中國”累計行程超過4萬公里,足跡遍及神州大地。

2020“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第七季以「華夏蒼穹」為主題,在為期三週、總計近2500公里的行程中,《三聯生活週刊》團隊跟隨別克艾維亞家族車隊,行至雲、貴、川三省,追尋先賢對蒼穹、宇宙的探索脈絡,感受從古至今人類理解宇宙的宏大抱負與對超越性的追求;見證今日中國航天的前沿成就,在歷史與現實間求索千年華夏文明。

仰望蒼穹,智行千里,

一路看見時間、文明與未知。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探訪地點推薦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九鄉溶洞,發育於6億年前的震旦紀,擁有上百座大小溶洞,為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溶洞景觀最奇特的洞穴群落體系,被專家們譽為“溶洞博物館”。有被稱為“史前奇觀”的古海洋微生物化石---疊層石,倒石牙,生物喀斯特(亦稱生物造礁奇景),邊石湖群、地下廣場大廳、暗峽谷、魚背石、捲曲石、渦穴等多種水文地質奇觀及立體層型洞體和多層洞穴景觀等典型剖面和景點。有的是國內罕見的絕景,有的是世界地質學教科書上從未有過的實例,因而備受國內外名家的讚譽。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

🕙開放時間:08:00-18:00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石門關景區,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簷”,地處蒼山龍泉峰與玉局峰西麓,漾江東岸,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博南古道、鹽米古道及滇緬公路必經要隘。關口兩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絕壁對峙,猶如一扇推開的巨門,石門關因此而得名,石門關,意即“天開石門”,“天開石門”也是漾濞的古十六景之一,是一處典型的峽谷地貌景觀,谷呈V字形。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金牛村

🕙開放時間:08:30-17:00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位於興義市烏沙鎮,佔地面積5014平方米。博物館設置了興義地區及興義動物群、海生動物下海的原因及演變歷程、海生爬行動物從興義走向遠洋、興義動物群的生物多樣性、興義動物群與華南其他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的關係、興義國家地質公園景觀及人文特色六個展廳。240件展品中,貴州龍化石佔80%。在興義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公眾不僅可以看到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修復最精細的貴州魚龍,三疊紀貴州龍動物群和三疊紀大型相變帶地址遺蹟,還可以隔著玻璃近距離觀察技術員修復化石,探秘生命密碼。

📍地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國家地質公園

📝門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參考文獻:

[1.]江曉原:星占學的科學考察,鳳凰衛視出版中心編. 《世紀大講堂 國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年;

[2.]徐振韜、蔣窈窕編,太陽黑子與人類,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

[3.]竺可楨,天道與人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4.]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5.]杜學文、楊佔平編,我是劉慈欣,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年;

[6.]劉慈欣,流浪地球,科幻世界2000年第7期;

[7.]比爾·布萊森,萬物簡史,接力出版社,2005年;

[8.]陳鵬飛:黑暗一邊放,我們聊太陽,《中國國家天文》2020年10月;

[9. ]陳鵬飛講座視頻:誰殺死了崇禎皇帝?是太陽!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7518140,引用時間:2020-11-29;

[10. ]陳歡歡:他們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中國科學報,2019年;

[11. ]尋找地球“近親” 解碼宇宙“成長日記”,新華網,2019年

部分圖源:“寰行中國”別克·中國文化之旅

封面圖源:Julien Mauve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高效

微信編輯:毛思雨、沈藝超

設計排版:毛思雨

作者:維爾

苟利軍先生對本文亦有指正與補充,特此鳴謝。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人類的未來在哪裡,“天”告訴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