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自认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到死时都不甘心

康熙皇帝自认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到死时都不甘心

康熙可谓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可作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其功劳毫不逊色于唐宗宋祖,可让康熙痛恨一辈子的事情,以至于至死都不能瞑目的事情就是立皇太子的问题——而胤礽,就是这个大清朝300多年来唯一所立过的一位皇太子,造就了康熙这这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康熙皇帝自认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到死时都不甘心

康熙十三年(1674),胤礽在三藩之乱的背景下出生,而儿子的出生,总算让百忙之中的康熙多了一丝喜悦。然而没过多久,康熙却向满朝的文武宣布立年仅一岁的胤礽为皇太子,消息一出,满朝哗然,八旗大臣由为反对,这是因为清朝是实行的是努尔哈赤所定的汗位继承制度(皇帝死后,是由众贝勒们则贤选择立嗣,不一定非得是皇帝的儿子,皇太极、顺治、康熙都是这么选出来的)而康熙如此英明之人竟不顾祖宗宗法,立嫡子为嗣,当然不是因为一时上头。这是因为当时的康熙仓促撤藩,至使三藩叛乱,康熙帝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三藩一度危机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康熙帝这段时间恨不得御驾亲征,而这时他很需要一位继承人来表明他与吴三桂对抗到底的决心,而仿照前朝立皇太子,能增加汉族的认同感,以便于天下百姓能认同清朝。再有一个就是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康熙与赫舍里氏虽然是一桩政治联姻,但康熙与赫舍里氏的感情是很深的,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之后就因大出血死亡,康熙对赫舍里氏的感情难以忘怀。所以康熙力排众议,立胤礽为帝,由次开始了康熙对胤礽长达四十年的“溺爱”。

康熙皇帝自认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到死时都不甘心

为了将胤礽培养成一位合格的储君,康熙帝在胤礽六岁的时候就陪他读书,还破例将他带在身边抚养,每天手把手的教他读书,尽管这是在三藩之乱时期。因此,胤礽小小年纪就通晓满汉两文,熟背四书。弓马娴熟,可谓能文能武。在所有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除此之外,康熙还打破自古储君不干政的规矩,让太子广收门客,结交天下士绅,让太子声名远扬。还让太子享受与皇帝地位同等的冠服(皇帝穿的衣服)。此外还宣布,在中秋、元旦等传统节日里百官要对太子胤礽二叩六拜的礼节,还要避太子名讳。正是在康熙的如此纵容之下,胤礽在外打死搜刮民脂民膏,在内奢侈腐败,东宫里的规格花销竟比皇宫还高。胤礽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就殴打侍从。不仅殴打侍从,就连自己的老师,王公大臣都不放过,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胤礽还淫乱后宫,和康熙的爱妃郑春华胡搞,私生活糜烂,还将民间的女子诏入宫中,供他淫乐。

康熙皇帝自认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到死时都不甘心

如此的溺爱和逾越礼制,康熙把胤礽培养成了一个表面上彬彬有礼,实则背地里荒淫无度的变态,而胤礽如此的无礼,康熙也是知道的,康熙不仅没有批评教导他,还助长他的气焰。他认为自己儿子不听话,不是因为自己儿子的品德有问题,而是因为胤礽身边的人造成的,为此他还将,胤礽身边的侍从换了一批又一批,没当胤礽犯错时,他总是以胤礽学习好,能文能武来安慰自己。而胤礽不仅没走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康熙帝生病时,胤礽不仅面无哀悼之色,反而谈笑风生,这让尊崇儒家孝道德康熙很是寒心,胤礽还结党营私,形成太子党,在朝堂之上形成一股势力。

康熙皇帝自认为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到死时都不甘心

由于康熙让他参与政事,这让胤礽有了权利的欲望,甚至有了当皇帝的想法,他反感康熙在位四十多年,每当康熙病重之时,他不仅不关心康熙病情,还盼望着康熙早日归天,他好登基。而康熙知道这些事以后,气愤交加,一怒之下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将他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康熙就又后悔了,一方面因为他梦见他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皇后赫舍里氏,还有就是其他皇子也是为了皇储争的你死我活所以才将胤礽又接了回来,重新新立为皇太子,而胤礽重新立为皇子之后,居然与自己索尔图谋划篡位,说什么“启有四十年太子之理”于是康熙再次废黜太子,但给出的原因是“太子疯癫,不适立储”,其实满朝文武都知道是胤礽反叛原因。从此,康熙对立嗣的事再也不提,文武百官有提及此事时,他都回而避之。就这样,康熙皇帝带着最后的遗憾走完了他这辉煌的一生,他至死都没能解决困扰了他一生的立嗣之争,他的儿子们在他死后就刀兵相见。而经历了两立两废的胤礽最后也在幽禁下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