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工匠」徐宏偉:用信息化技術打造“智慧灌區”

「北疆工匠」徐宏偉:用信息化技術打造“智慧灌區”

5月3日一大早,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徐宏偉驅車前往烏蘭布和灌域管理局,調試查看灌溉渠道流量在線測量設備運用情況。他邊走邊說:“自動測流取代傳統的人工測流,目的是為了生產一線節省大量勞動力,降低水利職工的勞動強度。”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特別是在北方多旱少雨的地區如何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長期探索、追求、創新的主題。徐宏偉是河套水利行業中的一名既有電子技術專業學歷和實踐經驗,又有水利專業學歷和工作背景的複合型專業技術幹部。近年來,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發揚工匠精神,深入生產管理一線,刻苦鑽研,研發了適應灌區各種自然環境與水流條件下的水情信息採集系統、渠道流量自動測量系統等設備,設計並建成河套灌區無線專網、河套灌區信息化中心及灌溉水量調度中心等多項信息化工程。基礎數據採集的是信息化工程耳目,傳輸工程是信息化工程的神經網絡,信息中心與調度中心是灌區信息化工程的中樞。這些創新成果在灌溉管理、水資源監測、水生態保護等方面廣泛應用併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了行業運行效率與科學決策能力,實現合理調度、安全輸水、科學用水。

信息化建設是河套灌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宏偉帶領團隊利用非接觸、微功耗、無線傳輸等技術手段,開發適應於野外無人值守、無市電供電條件下的在線採集設備,建成河套灌區水位、閘位、氣象、視頻等1000餘處節點的水情信息採集系統。在全國水利系統率先建成TD-LTE行業專網,建成由39處無線基站、290處工作站組成的水利專網工程。採集系統與專網覆蓋全灌區東西300公里、南北60公里的範圍,涉及河套灌區所有的國管灌溉渠道與排水溝道,服務總局、局、所、段四級管理單位。

河套灌區地勢平坦,屬平原自流灌溉地區,灌區自動化測流是國內外水利行業公認的技術難題。徐宏偉親自動手寫程序、調試設備,夜以繼日地在渠道上測試,抓住河套灌區“多泥沙,緩坡降,變幅大”的水流特點來研發適合河套灌區的技術和設備。截至2019年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發完成了工業機器人測流系統、在線流量測控系統等新設備,為灌區儲備多種自動測流解決方案。

“既然學了這些知識,從事了這份工作,我就想盡己所能為灌區的農牧業生產、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和保障。為當地的老百姓,為這個行業,為我們的社會做出最大貢獻,發揮最大作用,這就是我作為一個水利人的初心和使命。”徐宏偉說。

天道酬勤,不辱使命。徐宏偉身先士卒帶領工程技術人員連續作戰攻堅克難,實事求是,將一項又一項創新成果應用在灌區生產管理一線,將信息化技術實實在在地轉化成灌區的生產力,使得河套灌區信息化建設、運行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國水利系統前列。先後被評為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工作者、自治區先進工作者、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自治區“深入生產第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自治區“草原英才”、自治區“北疆工匠”等40餘項市級及以上榮譽和獎勵,其中獲得自治區級、市級科技進步獎共計11次。(記者 韓繼旺)

分享:

責任編輯:徐梅 李國棟

來源: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