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人讀《論語》

《論語》賞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註解

孔子說:"讀書學習拜師學藝要將所學的經常套入自己生活中去練習去實踐,如果不這樣就與沒學習沒拜師有什麼區別呢!學習學藝更不是拿來炫耀的!"

老師教課時註解為:"學習要經常複習才能學到知識,學到知識難道不快樂嗎?"老師將"習"解為複習,將"說"解為悅、愉快。他主要目的是教學,這樣解合情合理。但我們面對日常生活,不單純只有讀書學習,我們還要學技術學手藝,學待人學處事。"學"解釋成學習模仿,"習"解釋成練習實踐,"說"解釋成閱讀拜師應更貼切些,或直接就解釋為說:宣傳、炫耀。

"有熟悉的人,他自己從遠方來到你這兒,不應該過度的用高規格禮儀音樂相待,他不請自來是有事請教。對待不瞭解的人,對待不好學的而無知的人,不能生氣發怒,不能認為自己比別人懂,就擺出一幅比別人高一等的一樣子。"

讀書時老師註解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難道不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難道不是有修養的謙謙君子嗎?"這樣解釋有他的道理,不應反駁。首先我們分析幾個字的意思,就會覺得哪種解釋更貼孔子意境。"朋"朋是同學,同門師兄弟,只是熟悉的人,不一定真瞭解。友才是志同道合的,互相瞭解有深交的人。"自”肯定是自己,因為《論語》中有"至”這個字,孔子此處用"自”肯定有目的,老師的解釋缺了這個字。"樂"應是音樂(yue)的樂,不是享樂(Ie)的樂。孔子一生不談享樂!他在制禮定樂方面貢獻頗豐,有他的建樹,他對禮樂十分講究,禮是禮節,樂是儀式,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應該解作有熟人自己遠道而來,不是為了享受你隆重的禮節儀式,定是有事請你幫忙。"知”是知道,認識,瞭解。"慍"是生氣,發怒。孔子所說的"君子"一直都是指德高望重居上位的人。所以解為有對自己不熟悉不瞭解的人,或對知識閱歷不如自己的,都要保持不生氣,不驕傲,不能自我認為比別人高一等。

《論語》開篇就闡明學習應該要有的態度,如果沒有用這種態度來對待,《論語》裡面的都可以不用學了,因為書裡都講的是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將裡面的事例聯繫到自己生活中去實踐,才能學而有用,不然都是故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闡明處事該有的態度。"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闡明待人該有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