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闪耀的生命曙光——生命礼赞

生命礼赞

文/宋凯

有多少细节,就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力量。十年前,他们曾亲身经历了“5·12”的惨痛,对生命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十年后,他们都与消防还有着难舍的缘分,有的成了出色的消防员,有的加入了专职消防队,有的成为消防代言人……鱼水深情,传唱不息,经历了巨大灾难的他们,已从悲壮走向豪迈,并在幸福生活中学会了感恩生命,珍惜生命。

蒋雨航:消防是我守卫的信念

汶川地震中,瘦弱的蒋雨航被困在瓦砾中度过了黑暗又漫长的124个小时。痛苦与绝望之中,他仿佛看到了狰狞的死神步步逼来。然而,就在他彻底放弃之时,眼前忽然一亮,闪出了一群橙色的身影,和一双双粗壮的、扒开碎石向他有条不紊移来的手臂。这救星般的身影,正是时任上海消防特勤支队彭浦中队副中队长周庆阳等消防官兵。死神瞬间退却,奇迹就此诞生。

震后,蒋雨航依然关注着灾区变化。震中映秀重建、都汶公路贯通、北川集体婚礼、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晚会……灾区的每件事都牵动着他的心,他为灾区的每一点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我们要乐观一些,暴雨过后肯定能见到耀眼的阳光,希望灾区人民真正走出阴霾,走向美好的新生活。”

在历经大地震惊魂动魄、生命奇迹诞生的喜悦,以及被破格选为奥运火炬手的激动之后,蒋雨航一心想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消防员,这个愿望在同年12月成为现实—他顺利入伍,并成为上海消防特勤支队彭浦中队大家庭中的一员。

入伍那天,蒋雨航激动地说:“是上海消防这支英雄的部队把我从地震废墟中拯救出来,让我重获新生,也让我成为全国人民关心的地震幸运儿。现在,我光荣地成为上海消防部队的一名战士,肩负起救人于危难的神圣职责。我想通过我的经历向人们传递乐观的态度和上海消防‘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精神。”

不过,从一名普通百姓变成一名能够胜任救人于水火的消防员,蒋雨航也经历了一番新的凤凰涅。

新兵下连后,蒋雨航被分配到彭浦消防特勤中队,与地震中营救他的周庆阳并肩战斗。身为老特勤的周庆阳对队员们的训练要求极为严格。“新兵刚来时,体能肯定达不到消防队员的要求。”周庆阳说,体力问题就是消防员需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如果体力不过关,都无法自保。

身体孱弱、又刚刚经历过地震受伤的蒋雨航,确实让周庆阳担心过一阵子。“刚开始,3000米、5000米都不达标。”周庆阳说,但蒋雨航有一股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自加训练量,逐渐从不达标发展到成为中队前几名。除了体能、技能学习,消防员还要克服心理的坎。“地震时被埋在废墟里,眼睛看不到,没有视觉的冲击,心理上可以逃避。”蒋雨航说,做了消防员后,才发现受困者可以选择逃避,但救援者却不能逃避,不管如何惨烈的现场和高难度的救援,消防员都没有退缩的理由,必须锻造强大的心理意志。

时隔十年,当年的周庆阳现已转业,但是从他手里救出来的蒋雨航正成长为队伍的骨干。对于蒋雨航来说,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守护百姓是新的信念。

“5·12”汶川地震中,蒋雨航被困124 小时后被成功救出

“没人知道下一次救援任务什么时候到来。警铃随时可能响起,不管我们是在吃饭、洗澡、训练、睡觉……”彭浦中队的卢队长介绍忙碌高效的消防生活时如是说。“他这人主要就是踏实肯干,我们看着他从被救者成为一名施救者,也从一名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卢队长这样评价蒋雨航。

2017年11月,一津巴布韦籍货机在浦东机场附近坠毁,蒋雨航和队友紧急展开了地毯式搜索,他在第一时间找到了飞机驾驶员。

2018年4月13日,辖区内有小区居民反映邻居家存在异常。接警后,蒋雨航和队员们迅速赶往该小区,不料大家一进楼道,就被刺鼻的煤气味熏得咳嗽不已。“屋里住着一位50多岁的老人,房门反锁了,煤气也开着,随时有爆炸危险。”蒋雨航和队员果断破门而入,在尽可能减少煤气对人体伤害的情况下,用担架将老人抬出。“她可能上了点年纪,对外界刺激很不敏锐。邻居发现异常并报了警。等到我们开门营救时,老人还是没有任何感觉。”在蒋雨航看来,曾经的获救经历使得自己在援救过程中更具理性,能够更好地照顾到对方心理状态的细微之处,他感同身受地说:“被施救者在困境中肯定是绝望的,我们的救援要尽可能迅速并进行安慰。同时,我们也要保证自身和队友的安全,甚至还要注意事件引发的社会影响。”

“消防就是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把他们拯救出来的一种力量,我就是这种力量的获益者。”蒋雨航表示,“当我被压在废墟深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的时候,是穿着橙色救援服的上海消防官兵历尽千难万险把我从死神的手中拽了回来,我对消防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现在,我光荣地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也成为这支力量的一分子,有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拯救别人于危难之中,我感到很荣幸也很庆幸。‘消防’这两个字既是我的身份,更是我的信念,我可以用我的一切守卫这个信念。”

十年间,蒋雨航从一名获救者变成了救援者,他身着橙色的消防服在公众视野中活跃并熠熠生辉的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消防员本身的光辉形象,更是地震获救者幸运和美好生活的缩影,也是未来某一场灾害中被困者生还的福音。

刘显权:震后十年消防路

他虽然年过半百,浑身却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着干劲儿和活力;他十年如一日,驻守在高海拔偏远的乡镇,守护着十里八乡的消防安全。他就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专职消防队年龄最大、工龄最长的一名专职消防队员—刘显权。

个子只有1.59米的刘显权,今年已有54岁,是一个有着17年党龄和近10年“兵龄”的消防员。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刘消防”,更多的年轻人,则会用发自内心的尊重口吻亲切地喊他“消防叔叔”。

2008年5月12日,刘显权亲身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后,作为土生土长的北川羌族人,他看到熟悉的家园瞬间成为一片废墟。好在刘显权在巨灾中安然无恙、毫发未损。幸存下来的他,在第一时间忙着救人的同时,内心却被一种巨大的悲伤与落寞强烈地敲击与纠缠着。“满目疮痍的家园所激起的痛苦,占据了我的内心。”刘显权这样说。

这场灾难把太多人的人生改变了,刘显权也是其中之一。“人民子弟兵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希望。”刘显权动情地说。当时,他远远看到一支部队率先冲进灾区,上前询问才知道是一支消防部队。为抢救灾区群众,这些消防官兵不知疲倦,舍生忘死,虽然刘显权不会说感激的话,但在心里已经悄悄对这支队伍种下信任和感恩。他振作精神,与消防官兵在战斗一起,深入一线抢救被困同胞、疏散物资。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让他深知消防工作的危险与艰辛。

2009年1月,新建后的北川县消防大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队员,了解情况后,刘显权随即作出了人生中一项重大决定,“消防部队给了我希望,我对这支队伍充满了感恩,我非常希望能加入这支队伍,去为更多的人服务,救更多的人。”他怀着对消防工作的特殊感情,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工作,选择报名“入伍”,成为了一名专职消防队员。

“不管是在训练场上还是日常工作中,总能看到刘显权忙碌的身影,他身上好像有永远使不完的力气。”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原来,刘显权深知自己年纪较大,如果不加强体能锻炼、强化训练,提升自身军事业务技能素养,肯定会拖队伍后腿。为此,他经常抽空闲时间寻找训练场地一个人刻苦训练。他严格自我约束,跑步3000米,做50个俯卧撑,10公斤的哑铃举30个,是他每天的锻炼科目。在他心中,业务技能不精不算合格“兵”;献身消防事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他崇高而永不改变的理想与追求。

期间,刘显权经常不辞辛苦地在辖区内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手把手教乡亲们如何使用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日积月累,当地老百姓送给他一个绰号“刘消防”。无论走到哪里,“刘消防”都将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到哪里,渐渐的,他也越来越受当地群众拥护爱戴。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在县城消防队工作而是选择在乡镇工作时,刘显权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切行动听指挥,党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工作。”

2015年年初,大队为加强辖区青片乡消防工作,决定派一名专职队员长期驻守巡防。青片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北川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最高海拔4969米,昼夜温差极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所以要求驻守人员必须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否则就无法开展工作。在人员选拔时,面对组织询问,许多专职队员都刻意回避了。关键时刻,已经51岁的刘显权主动请缨,要求前去。出于对刘显权思想政治方面的信任和工作能力的肯定,组织上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青片乡的周围,是零零散散分布的十几个羌族村寨,村寨间山高路陡,汽车根本无法到达,刘显权每天只能靠骑或推自行车行路,艰难地奔波于崇山峻岭中。“大队给他配备了自行车,第一辆被骑坏了,如今这已经是第二辆了。”大队的一位同志说。

刘显权负责的片区很大,但消防员却只有他一个。更令他头疼的是很多村寨的屋舍依旧保持着木质的吊脚楼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重大损失。

尽管家离消防站只有10多公里,但他一个月最多只回家两次,他说自己家的事都是小事,每家每户、每个景点的消防安全才是大事,自己只是为辖区火灾形势的稳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苦和累是有一些,但仍会坚持下去,他动情地说:“我热爱消防工作,更热爱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家乡,没什么事情比这更有意义了。”

刘显权一个人驻守在青片乡消防站已经3年多,这几年该乡未发生一起火灾。为此,他荣获了四川省专职消防工作先进个人、“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等荣誉。

震后的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十年,是刘显权献身消防工作的十年。尽管十年间他换了三个乡镇,但不管去哪里,他都尽职尽责,干出水平,干出口碑,正如战友们评价的那样“他在哪里,哪里的消防安全就多了一份保障”。刘显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这么任劳任怨地倾心消防,忍受了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孤寂,做了别人所不愿意做的工作,凭的仅是一颗感恩的心,愿这份感恩的心,能带给更多的人以感动与感恩。

安杨:充满感恩走向未来

2008年5月13日下午,震后的北川,废墟上笼着烟雨。北川中学坍塌的教学楼间,安杨和她的同学们被埋压在这里。黑暗中,他们焦灼地等待了26个小时,终于等来了希望——橙色的消防服,布满灰尘的大手,有条不紊的施救。尤其是那句“妹妹,莫怕”的安慰,让安杨觉得这是她一辈子听到的最令人幸福和幸运的话。

被抱起那刻,安杨哭得很惨,很大声,是激动?是害怕?是感谢?是庆幸?她也不知道,只想大声地哭,用尽全力地哭。仿佛这样才能证明,她还活着。后来,母亲告诉她,那是她这辈子最美的样子——新生的样子。

当被问及十年前那场大灾难时,她回忆了一下,轻轻低下头,带着伤感的语气说:“大地震的时候,我15岁,在上学。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想起来仍觉得近在眼前。对我来说,特别不想回忆那段经历,因为十年前的那场地震,我失去了妹妹,失去了外婆,还有我的姑父姑妈,失去了很多的亲人和朋友。”

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平复了一下情绪,才接着说:“十年了,其实我很少去回忆这段历史,回想起那命悬一线的26个小时,还是比较害怕的。”是的,她的心情可以理解,也让我们想象到那场巨灾给这个弱小的姑娘带来的痛苦与伤害。

震后,安杨通过绵阳消防,找到了当年那位救她的消防哥哥—施政。她说,见到施政的第一眼,她就认出来了。

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她与施政保持着兄妹般的友谊,“我很庆幸,庆幸我还活着,十年前那场地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变得更加惜命了,这种惜命是珍惜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希望让自己变成一个特别知恩感恩的人。”安杨慢慢地抬起头,含泪的双眸露出坚强的神色,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我很感谢消防,感谢施政让我获得重生。对于我来说,他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还是我的哥哥,是我的亲人。”在她心里,施政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人。

当被问到对消防二字有何看法时,安杨有点激动,她一字一顿地说:“消防给了我第二次的生命。通过‘5·12’大地震,我知道,消防总是在人民最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冲上去的人。我也一直觉得,橙色力量能够托起生命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对消防的感情,去年安杨参与了“全民消防我代言”大型公益活动,她表示,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对给予她二次生命的人一个回报或者是回馈,也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让她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些贡献。

“5·12”汶川特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北川县城夷为平地,北川的灾后重建,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现在,北川老县城居民早已正式入住新县城,新北川县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条支流穿城而过,城市的规划设计合理,羌族特色浓郁。

“现在的生活,是我新生命开始的一个阶段,我们现在的家园很好。重建之后,我们的县城更美了,我的家人都很感恩。我们觉得,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家也迎来了新生命,我有了一对双胞胎的妹妹,她们很可爱。”安杨侃侃而谈,眼神里闪烁出幸福的光芒,“而我也过得很好,我来北京已经有7年了,感到很充实,不管是家乡的重建还是我们的小家,或者是我个人,都会一天天地变得更好,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虽然这场灾难过去了,安杨心里依然有痛,但是这并不妨碍她坚强快乐地生活。十年里,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家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安杨也过得更加充实快乐。灾难带来的伤痛无法避免,但越过灾难却是更加阳光的生活。在此,衷心祝愿安杨和她的家人,以及北川的人民,在忘却中继续前行,让幸福的光芒永远普照健在的回忆。

熊吉才父女:大爱托起生命的希望

今年5月8日下午,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公安消防大队宽敞的院内,一对特殊的老朋友见面了,他们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幸存者熊吉才,以及当时救援熊吉才的牛跃光。

十年过去了,虽然记忆中的模样有了变化,但一点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四目相对,两人不约而同地伸出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继而拥抱在一起,两人的眼中都有些湿润。

站在旁边的熊枭望着爸爸与牛跃光相拥的情景,也忍不住落下激动的眼泪。

“都长成大姑娘了,认不出来了。”牛跃光随即握着熊枭的手,“还记得当时你眼巴巴望着我们的眼神,恳求救你爸爸的样子,也忘不了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我经常想起这一幕。”

因灾难而相遇,因大爱而结识,幸存者和救援者再次相见,回忆起那场灾难,双方都感慨万分。牛跃光表示,再次来到北川,见到大家都很好,新北川也建设得十分漂亮,心里感到非常欣慰,也相信北川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那是震后的第125小时,一个生命奇迹发生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废墟中已经很难有幸存者,但我们仍然不放弃一切希望,不放弃每个角落。”牛跃光回忆道。

当时是震后第五天,高强度的救援任务,使队员们身心俱疲,几近虚脱,但救援仍在继续,牛跃光带领队员们一遍遍地进行拉网式搜救。17日清晨,江苏消防总队的消防特勤队员在一栋垮塌的七层居民楼第二层发现了熊吉才。

“那天早上,我突然听到外面有声音,于是我立马敲击东西发出声音求助,后来消防官兵就将我救了出来。”熊吉才回忆道。

当时,牛跃光带领队员们采取垂直下探方案,利用凿岩机打穿层层楼板,一直奋战了30多个小时,但正当救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时,前方突然传来上游堰塞湖溃堤的消息,全城人员立即紧急撤离!考虑到队员们的安全,牛跃光只好选择一边撤退一边核实情况。

这时,14岁的羌族女孩熊枭突然扑过来,拉着牛跃光的手,哭喊着说:“叔叔,我妈妈已经死了,你们还会救我爸爸吗?……”看着满身泥泞、可怜无助的熊枭,牛跃光立即被感动了,他一把将熊枭搂在怀里。“我也是一个父亲,怎能忍心看到孩子失去自己的父亲呢?”当得知短时间内不会有溃堤危险时,牛跃光毅然带着一个10人的小分队,返回废墟,继续营救熊吉才。

17日17时,牛跃光正式接到指挥部通知,上游堰塞湖确有危险。他做了最坏的打算,一边加快进度施救,一边让副总队长武学和探寻可以尽快撤离的路线。这时,熊枭很着急地问他:“如果洪水来了,淹不到我爸爸的位置,你们还会救他吗?”牛跃光鼻子一酸,对孩子说:“救!不管洪水淹到哪,我们都一定会救!”

其实,牛跃光当时接到的是让他立即撤退的命令,但他的“牛脾气”上来了,只想着为了这个孩子,一定要把她的爸爸救出来。郭铁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地说:“当时非常紧急,我给牛跃光打电话,下了死命令让他撤退,但他让大部队先撤,他带几个人仍然坚持,我心里特别急呀……”

19时30分,生命通道终于被打通,被困125小时的熊吉才成功脱险。此时,牛跃光带领的消防特勤队伍成为最后一批撤离的救援队伍。

“后来我们才知道,熊吉才是当地的一名干部,任北川县社保局局长,他被救出的当天就参与到救援同胞的行列里了。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我当时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话:‘好人一生平安。’”牛跃光回忆道。

十年间,虽然两人的工作几经变迁,但熊吉才与牛跃光始终保持着联系,年节时会互致问候,熊枭如愿上了大学。这次能在北川见面,了却了父女两人多年的心愿。

灾难,往往只是一瞬,但灾难救援中的大爱却成为了一种亘古不变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