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泡杯好茶,翻一翻那些年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小人书

上世纪70年代,我很小经常跟着两位哥哥屁股后面,到山里、沟塘渠坝、田野边觅食,“O泡刺”(刺刺菜)、“棘粒丫”(金樱子)、椆树子等,每天出去,都能享受美食。儿时的欢声笑语,争抢那劳动后的美食,那场面搞得灰头土脸,现在想想都很搞笑。

夜深人静,泡一杯好茶,细细品味,听窗外春雨的轻敲,翻一翻那些年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小人书,任思绪纷飞……
在我的内心,那巴掌大的“小人书”,是儿时的最爱,陪伴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 在我看来,看“小人书”是70年代的时尚潮流,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电脑、手机,能够有一本“小人书”,简直是如获至宝。
​ ​ “小人书”的学名是连环画,在我们当地是叫“图书”。是用绘画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每一页的边上有简单的文字说明。“小人书”里的故事、历史、神话、戏剧等无所不包。 开始看“小人书”还懵懵懂懂,经常需要旁边的哥哥帮助讲解;后来时间长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大致看懂了些。这一下,一发不可收拾,我渐渐的沉醉其中,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每当看到故事情节高潮时,为英雄的胜利,而激动落泪;有时为英雄牺牲,而悲伤落泪。我喜欢正面人物,他的高大威猛形象,令我倏然起敬;我唾弃反面人物,他奸诈、阴险、毒辣的猥亵形象,令我不耻。战斗片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的扎下了根,如《赵一曼》、《渡江侦察记》、《地雷战》、《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智取威虎山》、《雁翎队》、《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等,一直到现在都情有独钟。

​ 那个时候,能有一本“小人书”,是奢侈的事情。有一本“小人书”,能够坐在板凳上美美的看上半天。为了心仪已久的“小人书”,三兄弟商量把“拜年钱”积攒起来,尽量多买几本回来,渐渐地家里“小人书”多起来了。有时和老表以及邻居小伙伴商量,你买一本,我买一本,买回来交换着看。有时被一套连续集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甚至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
​ 我认为小时候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就是从读“小人书”开始。使我慢慢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什么是诚实守信。
现在, 几十年过去了。时光的河流不停的流淌着,流走了岁月的痕迹,流不走美好的记忆。每每看到家里仅留存的十来本“小人书”,倍感亲切。不过还是有点遗憾,由于农村老家没人看管,小偷几次光顾,原来是有200多本“小人书”。虽然只有一小撂,但是她承载了儿时的英雄梦,让我看到了精彩纷呈的世界。穿越时空,情牵梦绕,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