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武威生态文化 奋力建设“绿城”“清城”——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读之六

一座城市的美,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内蕴,还要有秀丽的自然风貌。我市发扬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着力打造建设崇文尚学的“文城”、崇德向善的“德城”的同时,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绿韵萦绕的“绿城”、清新洁净的“清城”。武威人民从美化、优化自身居住环境做起,建设“绿城”、“清城”,努力再现五凉时期“水木凉州”历史风景,是武威城市精神的外在体现。

太武帝为凉州优美生态颁诏

成书于汉、魏之间的中国早期地理古籍《西河旧事》,描述凉州美丽的“绿城”风貌,“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余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又有仙树,人行山中,饥即食之,辄饱。”前凉国王张骏在《东门行》一诗中,描绘凉州城东优美的生态风光,“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鸠鹊与鹂黄,间关相和鸣。绿萍覆灵沼,香花扬芳馨。”在谷水岸边,还活动着灭绝千年的古代珍稀动物[马原]、駃騠等。凉州土生“五木”,被张澍视为“殆与罗浮山之杨梅、归美山之橘柚,同其幻异。”

五凉时期的姑臧城,半城树木半城水。姑臧城东依谷水河而筑,北至白疙瘩,与西南来水汇,高阜处起梓童台,备哨警。张骏新筑南城,起谦光殿,城犹凤头,而殿恰凤凰耳、目、喙五窍,故造五殿以应神宇。南城曲折接张轨所筑东城,形如曲颈。东城接中城,中城又接北城,北城狭长,滨泉湖,水草澹澹如烟,犹如凤尾之彩羽。中城西有西苑城,中城青阳门外,跨谷水桥连接东苑城,恰比双翼。北城东北城厢皆滨水,不留门以聚水精之气,屯禁军。共七城、二十二门,以应张骏二十二 郡。城市之“文”、“绿”、“清”浑然一体。公元439年八月,北魏太武帝来到凉州,踏看凉州水木之盛,特为太子颁诏,称赞凉州:“姑臧城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资治通鉴》卷123)历史上,中原帝王为西北城市优美生态特颁诏令,仅见此例。

保护绿色生态的历史呼声

古代凉州有着植绿、“禁伐”的悠久历史。早在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四时月令诏条》 其中孟春(农历正月)月令11条中即有:“禁止伐木。谓之大小皆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此诏贴于凉州城墙上,令百姓知之。《资治通鉴》卷216载,唐开元年间,“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到了明清,对树木保护性禁伐的律令,屡见官衙文书档案。

凉州的发展史上,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制约非常明显。早在北魏时期,凉州有着远见卓识的一批历史名人就意识到了保护树木的重要性。北魏文学家、凉州人段承根寄诗另一位在洛阳的凉州人李宝,对北凉亡国后树木遭到破坏的现象表达担忧,“自昔凉季,林焚渊涸。矫矫公子,鳞羽靡托。”他提出,一个地方的人文兴旺,需要良好的绿色生态去烘托,绿色生态比之人如鲜衣、比之城为气脉,发出不重视生态保护导致“凤戢昆丘,龙潜玄漠”的慨叹。

《礼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把春季植树视为“盛德”之举。前凉姑臧城虽有“水木凉州”之誉,但张骏等国主仍在春季亲自带头栽植嘉木。那时,受气候和土壤环境影响,凉州城中树种并不丰富,因此,张骏命人取之中原,仅槐树的栽培就花了几十年时间,终于在凉州试种成功。古代普及读物《声律启蒙》中有“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棠诗”的佳话。左宗棠督甘期间,令凉州知府刘思询广种树木,在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榆树和沙枣树,统称为“道柳”。1880年,左宗棠回京路过河西,见“道旁所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兰州),除碱地沙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

“绿城”建设启动国土绿化倍增行动

当代武威人民在保护绿色生态方面,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模范人物。石述柱带领民勤宋和村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在长9公里、宽2.5公里的风沙线上,栽植白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他们创造的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治沙模式“母亲抱娃娃”在各地推广,得到国家林业专家的充分肯定,还被编入中学教科书。沙漠“愚公”、全国劳模王银吉与其父亲王天昌,多年治沙植树不辍,使腾格里西南沙漠边缘的绿化面积已达1万亩。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两代接力植绿,创建出了南北10公里长、东西8公里宽的一片沙漠绿洲。

推进绿色发展崛起,重在端正发展理念。武威已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深刻教训,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确定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的总体思路。在全力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市提出要打造“文城”“德城”“绿城”“清城”,这是我市结合实际的“自选动作”,也是为创城量身订做的“组合拳”。重绿韵、以绿为基、以水为脉,打造绿色生态之城的理念现已深入人心;大力弘扬武威生态文化,努力再现“水木凉州”历史风景,既是创城的需要,也是发展全域文化旅游的硬件之一。 今春以来,我市紧锣密鼓地进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效实践——把公园、游园、绿地、水面等载体串联起来,围绕“依法治绿、依规兴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应绿则绿、成倍增绿”的目标,力争2018年全市城市(县城)建成区内新增绿化面积192.68万平方米。制定印发的《2018年城市(县城)绿化倍增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根据武威三县一区气候、土壤、光照、海拔等方面特点,坚持适地适树,选择抗污吸尘、抗旱耐寒、抗病虫害树种,构建环保型、保健型、观赏型、文化科普型、生产型的生态园林群落。

同时,市上发布《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内容,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着力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按照方案要求,到2018年,城市(县城)现有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全市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率达到100%,90%的村庄垃圾得到治理。县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乡镇65%)以上、县域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乡镇80%)以上。2019年6月底,各县区在全域无垃圾治理方面达到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稳定增长的资金保障“五有”标准。到2020年,100%的村庄垃圾得到全面治理。一个清新洁净的武威“清城”,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