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是什么意思?浅谈“雷同”的文化来源

看电视剧时,我们经常看到片尾会打出一行字幕∶“本剧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字幕。那么,为什么相同又称为“雷同”呢?

雷,是指大气放电时,激荡空气所发出的巨响。据《说文解字》中载∶“雷,本作靁。”另《说文解字》∶“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

又如《荀子.儒效》上载∶“贵名起之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意思是说,尊贵的名声就会像太阳月亮的升起,天下人就会像雷霆般轰轰烈烈的响应他。

清朝书法家钱泳撰《履园丛话・艺能・营造》中载∶“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

据古籍记载,“雷同”一词源自于《礼记・曲礼上》∶“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汉朝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长者没有提及的,就不要插嘴去说。表情要端庄,听讲要恭敬。长者还没有说完话,不要随便打断,也不要随声附和。

汉朝郑玄对“雷同”的注解认为,打雷时雷一发声,万物无不同时响应;人说话应该有主见,不要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就像万物听闻雷声而应一样。

此外,在《汉书・刘歆传》上载∶“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大意是说,随声附和,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

事实上,雷同,我国古时有一种说法,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因而,“雷同”还有“随声附和”之义。后来,雷同被人引入文学中来,便有了今天的意思。

想知道更多文化、风俗、轶事、传统经典,请关注「珣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