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均衡发展让孩子共享教育阳光

在赣州市兴国县,几年前,这里许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环境破烂,尤其偏远乡村教学点,教学设施更为落后。如今,不论城镇乡村,学校内教学楼、运动场、食堂等硬件设施一一俱全,一所所学校建设得足以与大城市学校相媲美。

近年来,兴国县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几年来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一张令人欣慰的靓丽答卷,今年2月,兴国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让“科教兴国”战略在兴国真正落地为科教“兴国”。

加大投入 夯实城乡教育基础

初夏的午后,弥漫着一股闷热的气息,走进赣州市兴国县园岭村园岭小学,校园内却是欢声笑语,孩子们在操场玩耍,背后是崭新的教学楼,墙体的校训、名人名言格外醒目;走进教室,整齐的桌椅替代了老旧的桌凳,讲台旁边赫然摆放着一台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功能室内各类器材摆放井然有序……

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的教学场地还是租用的民房,音体美课程更是纸上谈兵,用“翻天覆地、焕然一新”来形容这所乡村小学的变化丝毫不为过。

图为兴国县隆坪乡高园小学学生正在操场玩耍。张声 摄

近年来,兴国县加大对校建项目的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均衡,不断缩小城乡差异。自2011年以来,兴国县累计投入14.93亿元,实施新改扩建校建项目1090个,新改扩建校舍面积70.97万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463亩;投入1.44亿元,实施电教仪器装备工程,新增计算机5636台,图书230.2万册,实验仪器48万台(件),音体美卫仪器19万台(件)。同时,标准功能室、心理咨询室、通用教学设备等设施完善,全县各学校迎来了美丽的蜕变。

在抓好校建的同时,兴国还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该县以“一校一品,一校一特”为目标,各校积极开展“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国学文化”教育特色,开辟“兴国山歌唱响核心价值观”等文化活动,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竞发的新格局。

关爱帮扶 保障特殊群体入学

兴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34388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27.2%。为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教育,兴国县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广泛积极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体系。兴国累计投入资金2.24亿元用于新建学生宿舍、食堂,全面解决留守学生的食宿问题。

同时,该县开展农村留守孩“相守计划”公益项目,建立全县留守孩档案,并成立留守孩心里咨询室、“留守孩之家”、“留守孩亲情视频”室,留守儿童和家长交流沟通平台,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该县还加大对特殊儿童学校投资力度,满足残疾儿童入学需要,在全市率先实施“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每年投入400万让800多名红军后代及孤儿贫困生免学习、生活费。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上学难”问题,兴国县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除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外,还对在籍在校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贴,小学每人1500元/年,初中每人1750元/年。该县还建立了贫困、残疾、农村留守孩、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救助与就读机制,健全济困助学体系,开辟“绿色通道”,全方位统筹安排,实现入学“零障碍”。

源头活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兴国县通过配强教师队伍,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在职培训及保障教师待遇,一大批优秀教师走进乡村、扎根基层。他们默默奉献,让偏远山区孩子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2017年,兴国县在全省创造性地鼓励和引导具有音、体、美、科学、计算机等专长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深入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开展“走教”服务,提高教师队伍素养。目前,该县共有11个乡镇的320多名教师参加“走教”活动,194所边远山区学校的5800名学生受益。

此外,兴国还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教师素质工程”,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定期交流,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和选派年轻教师到县城顶岗学习制度。近三年,培训教师3.9万余人次,培训覆盖率达100%;参加支教走教、轮岗交流、跟班学习等教师达3000人,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兴国县多渠道完善教师补充机制,自2011年以来,全县共招聘3097名新教师,全面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科、年龄等结构,尤其补充了体、音、美等短缺学科教师,给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筹措资金6900万元,建设教师宿舍面积达48800平方米保障教师安居爱岗。

兴国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取向,高标准建设校园,优化教师队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颗幸福的种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润泽,沐浴均衡发展的阳光,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