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恐龍的形象變遷史:它是能把暴龍幹趴,還是水中戰五渣?

在所有與恐龍相關的影視作品中,主角必然是霸王龍。

它的形象也是眾多恐龍中最深入人心的,幾乎集合了所有最具攻擊性的特徵。

身軀龐大、行動迅猛、皮糙肉厚、殘酷嗜血,還有令人驚恐的嘶吼聲...

不過,霸王龍可不是永遠的鬥戰勝佛。

在《侏羅紀公園3》中,棘龍就是直接把霸王龍摁在地上摩擦的存在。

它在銀幕上橫衝直撞,上能擊落飛機、下能撞翻船隻。

只需要一招,棘龍就能把趾高氣昂的霸王龍脖子直接擰斷,戰鬥力爆表。

侏羅紀公園3中將霸王龍一擊必殺的棘龍

雖然這出戏讓許多見慣了暴王龍肆虐的恐龍迷耳目一新,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無法接受。

此後,關於霸王龍與棘龍之間孰強孰弱的論戰,也在網絡上延綿十餘載不滅。

那麼棘龍到底是何方神聖?戰鬥力真的如此驚人嗎?

其實截至2001年《侏羅紀公園3》播出,學界對棘龍的形象都還沒有一個特別準確的定位。

而關於棘龍的研究,在歷史上可謂一波三折,命途多舛。

第一組棘龍化石被發現,距今已有一百餘載,但戰火卻無情地將其摧毀了。

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

1910年,德國古生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帶著團隊,直入埃及腹地撒哈拉沙漠。

雖然他本人身體虛弱,環境也極度惡劣,但斯特莫還是收穫頗豐。

在三年的時間裡,他們的團隊就一共發現4組體型巨大且全新的恐龍遺骸,以及數十種其他化石。

而在這麼多的化石中,就數那組標號為BSP 1912 VIII 19的肉食恐龍化石最讓

人著迷。

據粗略估算,這個巨大的掠食者大約在15-17米之間,體重超過7噸。

這體型已經可以坐穩史上最大肉食恐龍的地位了,而在這之前暴龍才肉食恐龍中的霸王。

其背部更是奇特,隆起的超長神經棘形成一個巨大的、類似於船帆的結構。

根據其背部特徵,斯特莫便將這巨型的食肉恐龍正式命名為棘龍(Spinosaurus),意思是“長棘的蜥蜴”。

不過,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緊張的政治局勢讓斯特莫不得不再等待數年。

直到1922年,他們才有機會將這些化石運回德國。

又因許多化石在經過殖民局檢查時遭到破壞,這幅化石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才被基本拼湊出來。

之後,它也被掛在慕尼黑中心的博物館牆上展示,正式面向大眾。

只是生在戰亂年代,這組棘龍化石可謂禍不單行。

才安穩地在博物館展覽了10餘年,它便又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強盛的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潰不成軍,萬惡的納粹也趁亂登上了舞臺。

斯特莫當時就有預感,戰爭很有可能會摧毀這些珍貴的化石。

因為當時的博物館恰好就在慕尼黑納粹總部的對面,極易遭到盟軍的轟炸。

於是在大戰前夕,他就試圖說服一位負責收集化石的古生物學家Karl Beurlen,讓他必須將這些化石轉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

但不幸的是,這位古生物學家也是位狂熱的納粹分子。

而斯特莫卻曾拒絕過加入納粹,所以Karl Beurlen自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隨著德軍的節節潰敗,1944年4月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次襲擊,博物館便遭到了毀滅性轟炸。

而館中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包括棘龍化石在內,也一同消失在瓦礫堆中。

轟炸後的慕尼黑

此後,關於棘龍的研究也就此淹沒在歷史中。

而另一邊的暴龍則幸運得多,不斷有新的化石材料被發現,研究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早在1902年,霸龍就已經完成第一次相比完整的骨骼復原了。

因此長久以來,在人們心目中霸王龍才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捕食者,是恐龍家族中最閃耀的明星。

儘管棘龍確實比暴龍體型大,但它也因這一連串風波不為大眾所知。

MSNM V4047

半個世紀後,一些不完整的棘龍化石才先後在摩洛哥、突尼斯等地被發現。

其中,讓人對棘龍形象最遐想非非的,莫過於標號為MSNM V4047的化石樣本。

雖然只有一節斷掉的上頜,但其長度已經有近一米長(98.8釐米)。

這也是歷史上被發現的最大棘龍化石,更增添了棘龍的幾分神秘感。

根據這個比例,就有論文給出4047的身長至少為16至18米,高達4米,光頭骨就1.75米。

這個體型,無疑已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就像侏羅紀公園的電影顧問,古生物學家約翰·霍納所說:“如果兇猛程度是以體型輪輸贏,那麼霸王龍只是清道夫,而棘龍才是真正的殺手。”

只是這些如下顎、脖子等殘片,並沒有提供什麼實質性內容讓科學家還原其具體外形與習性。

直到2008,美國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家尼扎爾·易卜拉欣(Ibrahim)才從化石販子那裡得到棘龍化石的線索。

幾經周折,易卜拉欣才終於在摩洛哥的一處挖掘現場中獲得一組比較完整的棘龍化石,編號為FSAC-KK 11888

而依靠著新的化石材料,棘龍的神秘面紗才一點點被揭開。

FSAC-KK 11888

不過根據這最新的研究,貼吧中熱議的話題“霸王龍與棘龍戰鬥力高低之爭”可能需要告一段落了。

棘龍雖強大,但在現實中似乎不太可能跟霸王龍打架。

因為這種巨型肉食恐龍,比先前認為的更懂水性,並且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中度過。

雖然這讓鍾情於鬥獸的恐龍謎望洋興嘆,不過這一發現卻顛覆了先前學界對恐龍普遍生活在陸地的認知。

而棘龍也是當時被發現的,唯一一種*能夠游泳的恐龍。

*注:魚龍、蛇頸龍、滄龍等雖生活在海中,但它們並非恐龍,只能算恐龍的親戚。例如滄龍的祖先是一種白堊紀中期的陸生蜥蜴——崖蜥(Aigialosaurus)。滄龍屬鱗龍類,是身上覆蓋著重疊鱗片的海洋爬行動物。

與其他食肉恐龍不同,棘龍的腦袋與鱷魚更相像,嘴巴長且窄。

在最早的化石中,斯特莫就已經強調過,棘龍的牙齒普遍更長更尖了。

這種結構非常適用於穿刺,使其能咬住拼命掙扎、滑溜溜的魚。

它們生存的地方沒有足夠的陸生動物供其享用,所以其食譜主要還是當時沿海淺水環境中的大型魚類,如肺魚、腔棘魚、鋸鰩等。

而位於頭頂的小鼻孔,則有利於浮出水面呼吸。

棘龍與同期的水生動物,體型巨大夠餵飽棘龍

此外,棘龍吞嚥獵物的樣子,也更像是一隻巨型塘鴨現代蛇類

其下頜骨的設計,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有了更高的自由度。

左右兩塊頜骨更容易活動,使其能張寬下頜和大大地打開喉嚨,把超大塊的食物整個吞嚥下去。

類似的進食結構,也在翼龍身上能找到,這也被普遍認為是為大口吞食魚類設計。

到2010年,關於棘龍的半水生習性也有了分子水平上的證明。

該研究將同一地層的棘龍、陸生動物和半水生動物化石進行了比較。

通過同位素的分析發現,棘龍化石中氧的同位素含量與陸生動物存在著較大差異。

但與其他同時代的半水生動物相比,如鱷魚、烏龜等,則接近得多。

其次,棘龍的骨密度也比其他大型獸腳類要高出30%-40%。

這也是棘龍由陸地動物轉往半水生動物的證據之一。

不過更為顛覆的,還是棘龍四足行走的姿態。

雖然在過去也有四足的說法,但大多數時候棘龍主要被描述為兩足動物。

如侏羅紀公園、藍貓淘氣三千問、遠古巨獸大復活、恐龍星球等,都將棘龍塑造成能與霸王抗衡的兩足巨獸形象。

侏羅紀公園中的棘龍

只是隨著尼扎爾·易卜拉欣等研究員在2014年9月發表的一篇名為《巨型食肉恐龍的半水棲適應》(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論文,棘龍兩足鼎立的形象便徹底崩塌。

那組較完整的化石FSAC-KK 11888,已經基本坐實了棘龍的四足形態。

2014年尼扎爾·易卜拉欣等

棘龍不但體型巨大,重心也是極靠前的。

而相比其他霸王龍,它更有一雙強勁的前肢。

相反,它後肢則非常短,只有身長的25%。

這樣的結構若想在陸地上走動,基本上只能靠前肢的支撐,四足行走。

曾經叱吒風雲的威猛巨獸,也一下子變成了“短腿四腳漁夫”,不知讓多少棘龍迷心碎。

2014年的棘龍模型

除了走路的姿勢,棘龍另一個神秘之處則是高大的背帆

雖然棘龍以此得名,但科學家至今都沒有搞明白它究竟有什麼作用。

它由延長的背部神經棘組成,長度達背椎骨的7至11倍,長可達2米,幾乎佔其身高的一半。

以前科學家認為,這帆具有調節溫度的作用,可以幫助恐龍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生存。

然而現在知道了他們的生活環境實際上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沼澤,調節溫度的假說也自動破產。

而根據最新研究,這些棘是由密集的骨骼組成,只有很少的血管。

且這些血管也被舒適地包裹在皮膚裡,調節溫度的可能性並不大。

也有說法認為,棘龍的背帆是用來吸引異性的,其色彩極有可能非常豔麗炫目。

此外,根據其習水的特性,有的科學家也大膽地提出了帆作為流體力學支點的用途。

旗魚或長尾鯊那樣,棘龍水下的背帆像一個活動船板,可以輔助水下活動。

另外,巨大的屏障也有利於擋住魚逃跑的路線,又或是能在水中形成陰影吸引魚群,讓捕獵更加得心應手。

關於棘龍的研究還在進行中,已經落定的塵埃也有可能重新被揚起。

畢竟過去,棘龍的形象就幾度顛覆所有人的認知。

但無論它是漁夫還是暴君,這種未知的神秘感,都是棘龍本身最大的魅力之一。

Darren Naish.The discovery and early interpretation of Spinosaurus.Scientific American.2011.11.16

Romain Amiot et al.Oxygen isotope evidence for semi-aquatic habits among spinosaurid theropods.Geology.2010

Ibrahim N., Sereno P., Sasso C.D., Maganuco S.,Fabbri M., Martill D.M., Zouhri S.,Myhrold N. & Iurino D.A.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2014

Gimsa J., Sleigh R. & Gimsa U.The riddle of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dorsal sail.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