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夜歸人”這句詩是誰寫的?

謝小樓

「風雪夜歸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詩解》評:「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悽絕千古。」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逢:遇上。宿:投宿;借宿。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裡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

日暮:傍晚的時候。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暮色降臨,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遙遠。天氣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犬吠:狗叫。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柴門外忽傳來陣陣狗叫聲,應該是主人的家人在黑夜中冒著風雪回來了。

這首詩的詞句釋義與意境理解,存在很多歧義。

詩的標題就有些莫名其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已足,加主人二字,卻成了一個病句,到底是遇到下雪便住在芙蓉山呢?還是遇到了芙蓉山住所的主人?前面的解釋“主人”二字無著落,後面的解釋“雪宿”二字無著落。所以有人認為“主人”二字是衍文。

該詩釋義上的分歧,主要有三點:第一句“日暮蒼山遠”,“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是歸人聞。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為該詩表達了“作者對貧寒人家的同情”,且詩句“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主人為謀求生活,在外勞碌奔波,夜裡才回家。”;而另一種意見認為“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行人在風雪之夜終於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並受到主人熱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對於上面存在的這些問題,難以理解的,不必在上面糾結,存在歧義的,則可以體味詩境而不必落實。

詩的標題,就不必去糾結了,因為唐人寫詩,並不注重標題,起個標題,只是為了給詩一個編號,讀不清楚也不影響對詩意的理解。

日暮蒼山遠,上訴分歧,在落實這句詩的意思時出現了兩種意思,一是,天晚了,詩人要去的“蒼山”還很遠,一是,暮色蒼茫,群山在暮色中變得遙遠。

事實上,根本沒有必要落實詩意,日暮蒼山遠,可以確定的是,天都要黑了,而詩人還在山中行走,有過在外行旅經驗的人就會知道,此時內心最容易產生悽苦之情,因為有可能找不到住處,在外漂泊的各種心酸不斷湧上心來,不斷衝擊你的眼淚的防線。

而最後一個“遠”字,不僅僅指現實中的距離,而是給了詩人一個心裡暗示,“遠”與“暮”對,更強調詩人行旅之悽苦。

全詩只此一句寫詩人自己,所以別看這五個字簡單,卻蘊含了詩人所有的情緒。此詩寫於在遭貶之後,聯想當時情景,這“暮”的不止是日,還是詩人的年華,詩人的人生,這“遠”的不止是山,還是詩人內心的理想抱負。人生辛苦奔忙,而理想抱負渺茫,正如行於暮色蒼山之中,不得歸路。

此一句,以詩的情境牽引出詩人的情緒,從詩人的情緒延伸到詩人的人生體悟,又將詩人體悟的含而不露地表現在詩句中,這就是這句詩的高妙之處。

天寒白屋貧,這一句,如果詩人尚在屋外,那麼“白屋”就是白雪覆蓋的屋子,“貧”也應該理解為少,如果詩人已在屋內,那麼“白屋”應該理解為簡陋之屋,“貧”也應該理解為貧寒。

個人覺得,詩的第一句中,山是蒼山,證明那時尚未下雪,到第二句,房屋就已經被白雪覆蓋,未免有些突兀。

而此句若是理解為已經到了主人家裡,家中簡陋,而此時天氣寒冷,更增加了一種貧寒的感覺。這樣的理解,由日暮蒼山到天寒白屋再到夜裡風雪,有空間的轉移,時間的推進,更有詩意上的順承,全詩讀起來層次更分明,詩意更通暢。

既然已經確定詩人已經來了主人家中,後面兩句就容易理解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詩人在借宿的主人家裡,聽到外面柴門處有狗叫,當然也聽到了風聲雪聲,猜想此時是有人在黑夜中冒著風雪歸家。

這個歸家的人是主人的家人嗎?未必,也不需要落實,只需要體味到風雪夜歸的詩境就夠了。

風雪夜歸人這一句,即使沒有讀過這首詩的人,也耳熟能詳,而且心有慼慼,那麼這首詩到底是什麼打動了我們呢?

那就是,這首詩寫出了所有人都會面臨的一種悽苦心境。

風雪,是世事艱難。

夜歸,是人生辛苦。

人生就像在風雪中行走,在黑夜中尋找途。

日暮蒼山遠,是詩人的悽苦。

天寒白屋貧,是主人的悽苦。

風雪夜歸人,是他人的悽苦。

這世上,誰的人生不艱辛,誰的生活不艱難,誰不是那個風雪夜裡的歸人?詩人由己及人,他不僅是同情主人,同情歸人,同情他人的同時也是同情自己,同情自己的同時,也是同情所有落魄之人。

這,才是這首詩讓所有人心有慼慼的地方。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首先來說答案吧,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寫的一首名詩。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具體賞析這首詩之前,好玩的國學想說說流行音樂。因為詩歌,詩與歌是靈魂相通相融的孿生姐妹。

作為一個70後,我對許美靜的歌,情有獨鍾。她有一首都是夜歸人,我特別喜歡。夜歸人這個詞,本來就充滿著感傷或者是溫暖的意味。夜已深,離家在外的旅人,應該是倦鳥投林一樣,回到自己溫暖的家。因為家是溫暖的所在。但是要是一個遊子,夜已經很深了,還在艱難地趕路,朝著家的方向,朝著那一縷溫暖的燈光前進,想起來就有一種莫名的傷感!

許美靜的歌是這樣唱的:

是冰凍的時分

已過零時的夜晚

往事就像流星剎那劃過心房

灰暗的深夜

是寂寞的世界

感覺一點點甦醒一點點撒野

你的愛已模糊

你的憂傷還清楚

我們於是流浪這座夜的城市

彷徨著彷徨

迷茫著迷茫...........

這是一個都市女子內心的獨白,是一個在夜晚流浪在城市的光怪陸離中的迷茫。而現在我們來看劉長卿的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和現在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說這首詩之前,我們說說劉長卿。劉長卿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對自己的詩是崇拜的不行,特別是對自己寫五言詩,更是佩服有加,他常常說自己是五言長城,意思是在五言詩中,他是最牛的人了。不過,這個說法王維等肯定不服氣。但是從他的這首詩來看,還確實不錯,起碼在五言詩中,算是頂尖的水平了。這首詩是這樣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中國的詩歌藝術,是意象的藝術,這一點和繪畫與書法是同出一源的。中國詩歌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就像是一副繪畫作品一樣,能在精煉的語言中,為你勾勒出一副美妙的圖畫,所以,著名詩人王維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就是他的意象營造的藝術。在這首詩中,劉長卿也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這首詩其實很簡單,但是你看他的造景藝術:

日暮蒼茫,遠山蒼蒼,夕陽西下,孤獨的遊子在天涯。這是一種很滄桑很孤寂的畫面。

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寒風凜冽,一幢孤零零的白房子,這個就更加孤獨無依了。

夜已深,已經沒有人,世界彷彿在那一刻停止了轉動,但是柴門之內,有狗在狂叫,劃過寂靜的夜空,有靜中有動的畫面感,

最後一幅畫面,遊子夜歸,清冷的夜裡,茅草屋發出微弱但溫暖的燈光,在迎接疲憊的遊子歸家,回到家的懷抱。

這幅畫,先是靜,後是動,先是寒冷,後是溫暖。多麼好的一副遊子歸家圖啊。

我們把許美靜的都是夜歸人,和劉長卿的這首詩,做一下對比的話,就可以明顯看出,現代詩的造境藝術,已經丟失殆盡了,只剩下直抒胸臆的直白,感人則感人,卻毫無詩意了!


好玩的國學

冬天,沒有春天的鳥語花香,沒有夏天的電閃雷鳴,沒有秋天的豐碩果實,卻有圍坐火爐時的閒暇愜意,有白雪皚皚時的純潔超然,有傲雪枝頭的醉人清香……多姿而妖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人雪夜借宿於芙蓉山某戶農家,夜裡聽到農家主人踏雪歸來,犬吠人語。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破紙而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雖冒風雪,有人在等,踏雪亦溫情。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正如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一樣,以動襯靜,一個“吠”也襯出了這雪夜的寂靜。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


“詩雨煙雲”,陪您讀詩。


詩雨煙雲

“風雪夜歸人”。賞析!

《雪野奇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從這幾句詩的描寫的環境來看,有三種可能性。

(就詩論詩,只分析前四句,這裡不管後面的幾句,也就是單純從這前四句詩中分析想象出這三種場景!)

一,詩人要去遠方辦事,在大雪紛飛的寒冷冬天,詩人穿著棉襖,戴著藤條編制的斗笠(遮擋風雪的)手裡拿著一根結實輕便的木棍急匆匆的趕路,大雪下了一天還在下,四周白茫茫一片,在這茫茫無邊的樹林裡,詩人不時會遇見路邊一兩隻松鼠在樹枝間追逐著不知道名字的小鳥,小鳥靈活的上下翻飛,翅膀抖落著樹枝芽間的積雪,偶爾會有野兔突然從詩人腳前幾十米的樹叢中衝出跑過,除此之外未見其它的動物出現,更不用說看見人了…詩人獨自穿越在大山裡,漸漸黃昏了,天也已經暗下來了,詩人正在焦急著,晚上想穿過這片樹林是不可能了,看來只好在靠近林邊緣的地方點堆篝火度過這個寒冷的夜晚了。正想著晚上的事情,突然,詩人看見前方几顆大樹下有一間茅草屋,一陣興奮掠過心頭,有人家在這兒住,今晚就只能求助於這家主人,在他們這兒暫且住一晚上了。原來茅屋的主人出去打獵還未回來。茅屋裡沒有人,茅屋雖破但是還能夠抵擋風寒。“野徑雲俱黑,飛雪蓋山林”。看見破舊的茅草屋,詩人想起了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真是感同身受啊!(虛構的)。半夜詩人在迷迷糊糊中突然聽到茅屋外面有狗在叫,原來是外出打獵的主人和獵狗一起回來了。

寒冬大雪,悠遠山林,借住茅屋,深夜主回。漫天大雪人無應,獨在異鄉為異客。

二,第二種情況就是詩人在大雪紛飛的深山趕路,在黃昏時刻偶遇山中一茅屋,這片山林舉目四望到處一片白雪,樹木的滿身都被積雪覆蓋著,天空一片昏黃,地面滿是積雪,足足有一尺來厚,鵝毛般大雪仍在下著,雪真是下的緊。除了這個茅草屋外,附近幾十裡地再無別的人家,詩人於是加快腳步,想著看看能不能今晚暫且在這家人家,於是他加快腳步向茅草房走去,距離茅草房三十米左右時,突然有一隻淺黑色的狗向著詩人旺旺大叫,夠的頭部是灰色的,和冬天乾枯的野草是相同的顏色,狗的個頭不大,但是看起來非常健壯靈活,跳躍起來非常敏捷狗的眼睛有點深陷但是很有精,就像一隻野狼一樣令人有種害怕的感覺,隨著狗的叫聲,從茅草屋裡出來了一位約三十五六歲左右的身體矮胖的女人,女人身穿著厚厚的棉衣棉褲,身後跟著一個約十二三歲的少年,少年頭上戴著一頂白色羊毛製作的瓜皮帽子,少年上身穿著一件羊皮製作的羊皮棉襖,下身也穿著灰褐色的棉褲,腳上穿著一雙灰色野獸皮製成的皮鞋,女人和孩子以及詩人同時都感到很吃驚,在這荒郊野外能夠遇到人真還是不容易的事情,平時只有少部分打獵的或者找藥材的人會來這裡,這個山裡距離外面的村莊少說也有四五十里路,而且只有小路,也就是打獵的人踩踏出來的小路。詩人說明了自己的情況,想借住一晚上,女主人和少年招待了詩人,他們給詩人拿出了熱氣騰騰的燉兔子肉和山裡的野生蘑菇和其它野菜熬製的菜湯。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吃到這麼美味的野味了,用“美味佳餚”也形容不出此時的興奮之情。這真是遠上寒山石徑斜,大山深處有人家。天寒地凍人睏乏,美味佳餚樂開花!吃完飯後詩人在茅草屋外面的四周到處轉了一圈,獵狗很快就和詩人熟悉了,一直跟著他身後跳來跳去的很是活躍。溫暖的茅草屋中,詩人漸漸的睡著了,半夜十分,突然他聽到屋外的狗叫,原來是主人外出歸來了。



這裡反應出自然環境的惡劣,主人生活的辛苦。詩人的生活要好於這家主人,唐代能夠飲詩作畫的人,一般不是官吏就是家境好的人才有這種條件和時間吟詩作詞。貧苦人家大多沒有這種條件和這種閒情逸致來寫詩,不是每個人都像李白那樣“白日放歌需縱酒,青舂作伴好還鄉”去遊山玩水的。

三,詩人在大雪紛飛的山中趕了一天路,已經到黃昏時刻了,天色也暗下來了。詩人只好在山腳下一家茅屋屋的人家裡暫且住一晚上。這裡“風雪夜歸人”指的是詩人自己。在風雪之夜,大雪遠山之間,把這間暫且住宿的茅草屋,當做是自己的家一樣。

當然,現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是體會不到古代人的這種辛苦生活的。可能會把這種場景當做一種十分美好的生活體驗,遊山玩水,滑雪打獵,捕鳥釣魚,蹴鞠等。意猶未盡,等下次再聊吧!


Acb666


正在寫一篇劉長卿的文章,看到了這個問題,前邊幾位朋友關於詩的解讀很好,我不在重複,隨便說兩句別人不說的內容。

先看一下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一、劉長卿應該怎麼讀?

從小我們就讀做劉長(常)卿,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大學教授,大部分人都這樣讀。

這個名字來自於司馬相如(字長卿),老街肯定地說應該讀作長(掌)卿,原因是什麼,有興趣的朋友明天可以看我的頭文章《老街詩詞閒話64-我們一直讀錯了劉長卿》


二、一首詩的多重含義

這首詩其實很簡單,四句都是景物的描寫,不考慮其含義,閉上眼睛就是一副美麗的畫面。

其中似乎有羈旅之艱辛,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似乎有人生之感悟,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作者未必有,讀者未必無。就像有人說:我的作品被選入了試卷,考學生有什麼含義,我是作者,我都不知道有這個含義……

其實作者有沒有不重要,好的作品自有其生命力,張惠言在溫庭筠的《菩薩蠻》中讀出屈原“初服”之意 ,有人因“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砍頭,都是如此。好的作品意要深要遠要含蓄,可深藏不露,可多重含義,任人解讀。


三、白屋

如上面說的,不僅整首詩可以多重含義,一個詞也可以。白屋是雪屋、還是陋屋、還是有雪的陋屋都可以。

這兩個字是很常見的入聲字,寫詩的人最好能記住。

……

隨便說兩句,一家之言,不必當真。

@老街味道

2018-4-4


老街味道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芙蓉山,湖南寧鄉山東臨沂都有芙蓉山,不知具體何指。白屋即貧民所居茅屋。

此詩以凝鍊的筆觸,描繪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野人家的寒山夜宿圖。詩以時間為序,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的所感,次句寫找到宿處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宿處的所聞。每句都是一個獨立畫面,而每個畫面又緊密相連。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首句勾畫出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沒有明寫人物而直抒情思,使人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於紙面,烘托一個遠字,給人暗示,引人想像。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行人,沿著山路投向借宿人家,一個貧字,應是從遙遙望見到叩門而入的印象,也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日暮‘’和‘’天寒‘’都是增加層次加重分量的寫法,這兩句把山行和投宿寫得神完氣足。

後兩句寫借宿後的事。‘’柴門‘’呼應‘’白屋‘’,‘’風雪‘’呼應‘’天寒‘’,‘’夜‘’呼應‘’日暮‘’,這樣就與前兩句緊緊相扣,在承接中又有跳躍,前兩句以所見著墨,後兩句以所聞下筆。柴門中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有人歸來,犬吠聲、叩門聲、柴門開啟和關閉聲、主客問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一片,足以構成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寫詩至此,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卻透露出山居荒涼之感,觸發旅客靜夜之情,不言自見,可想而知。


醉愛獨行

“風雪夜歸人”這句詩出自唐代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曰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詩是寫詩人在長徒跋涉又乏又困的情況下,(.詩人用了日暮蒼山遠,說明特別疲累,傍晚時分,望山視覺上應該是很近的,詩人卻用了“遠”)投宿山村的所見所感。下一句說明了投宿的場所,是一間又貧寒交加的茅草屋。(天寒白屋貧)詩人到時主人不在家,後兩句則說詩人聽到犬聲不一止,猜想大概是屋主披風帶雪歸來了。這兩句從聽覺上展示給我們一幅狗吠人歸的情景。


依然632

這句詩是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那是一種濃濃親情溫暖的感覺。不畏山高雪深、天黑路險,依然如期回到家中,在風雪瀰漫的夜裡趕回家中。說明他和家人的心情是一樣的。他知道家人在焦急的等待。天黑風高雪大路險的都不怕,親情就是一盞燈,照亮回家的路,溫暖的彼此。


杜公館書屋

(風雪夜歸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原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人描寫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投宿的所見所感,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家後的悄景,


靈官廟人孫玉龍

“風雪夜歸人”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五言絕句。全詩如下: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是一首美麗的小詩,讀著它,一幅清晰而又美麗的寒山夜宿圖就會躍上眼簾。在一個下著雪的冬日的傍晚,詩人正趕著路,準備去前方的芙蓉山投宿。安頓下來後,詩人忽然聽到一片犬吠之聲,原來是房屋的主人冒著風雪歸來了。

全詩僅四句二十個字,言簡意明。“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則暗示了遠途跋涉的艱辛,“白屋貧”點明瞭要去投宿的地點。“柴門”緊承“白屋”,“風雪”暗合“天寒”,夜對應日暮。全詩環環相扣,每句獨立成畫,但又彼比相聯,渾然一體。特別是最後一句“風雪夜歸人”,將山居的一片蒼涼悠遠之境勾勒出來,讓讀者感受到山居的荒涼、冬夜的悽寂以及詩人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