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你急着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干嘛?

最近,马云成了一些企业家的靶心,这些企业家包括宗庆后、董明珠等老一辈企业家,还有后起之秀名创优品的老板叶国富。

宗庆后说马云在胡说八道,更让宗庆后耿耿于怀的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等“虚拟经济”抢去了实体经济蛋糕。这点也得到董明珠的呼应,她说年轻人都开网店去了,是国家隐患,危害实体经济。叶国富把卖低价生活用品的零售店开到了1800家,用行动证明实体店仍有生命力,还喊出“未来3~5年,电商会死掉一大片”。

其实他们在“怼”马云的时候,落脚点都不一样,前者介意的是,网络经济太热,把许多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吸引过去,他们的“实体经济”没办法发展了。而叶富国则更像是为做实体店的自己挣回一口气。

但是,他们的争论都被简单归结为中国经济“虚实之争”。其实,虚实之争由来已久,从楼市不断高涨,珠三角和长三角工厂倒闭潮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当时还未成气候。在最近高层主动抑制资产泡沫,强调“脱虚向实”的前后,这个争论开始变得白热化。

当然,这个争论没什么分歧,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经济就该脱虚向实。最大的分歧在于理想和现实,大家希望越实越好,而现实是越来越虚。

脱虚向实正确得不得了,完全没有辩驳的余地。但是,有趣的是,正是因为马云、宗庆后、董明珠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级企业家,他们的争论自然成为了人们的焦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争论是焦点,中国经济的虚实之争最后被简化和窄化为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之争,实体经济也被简单理解为制造业,甚至任何看得见生意,比如叶富国,尽管也是零售,但因为有实体店,也多少有以实体经济成功范本自居的意思。

在“实体”成为绝对正确的时候,马云对宗庆后的回应,也挺谨慎,没了过去那种“我就是要来颠覆商业规则”的气焰,而是努力证明着阿里和淘宝的存在意义。马云先是以一句“不是实体经济不行,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怼回去,但也不忘为自己正名。他首先不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立,而后是自认为阿里巴巴也有实体经济部分。他说,“实体经济的定义是人类通过思想、财富、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生产和流通的商业,生产制造是实体的一部分,流通更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的确,电商是在网上做交易的,但做的都是现实世界里的真实商品,除非是交易网游的“武器”或“魔法”,所以你很难说它是虚拟经济。如果说,在线下开个名创优品是实体经济,那么名创优品同时在网上设点,是不是就是虚拟经济呢?如果说,淘宝是虚拟经济,那么马云在线下找一大块地,弄一个购物广场或者批发市场,招商引资,是不是就成了实体经济呢?抑或还不够,要像名创优品那样去亲自采购,像京东那样自建仓库和物流系统,才够“实体”呢?

其实,不管是争论的当事人,还是围观者,把中国经济的虚实之争窄化成实体和互联网,并不能得出有益的结论。

经济“脱实向虚”不是实体经济萎缩的原因,而是实体经济萎缩的结果。

但是,所谓的“虚”不是互联网或其他科技公司,而是金融和房地产。从股市、P2P到炒房到买外汇等等,这些才是吸金超级武器。但是,这些是金融市场的问题吗?金融市场是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它们不是实体萎缩的原因。

实体经济萎缩和热钱都涌入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其实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实体经济的总体盈利下降。最为人们重视的制造业里,据中商情报网产经大数据库显示,2015年1-8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率降至5.4%,是自2003年来13年最低值。2014年,《2008至2014中国制造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2.7%,远低于世界制造业的利润率。

数据比较旧,基于长期L型经济发展趋势估计,2016年就是有所改善,也不会有质的变化。

所以,实体经济萎缩,以及金融泡沫的巨大,是投资实体没钱赚,投资金融和房地产可以博傻。上市公司靠炒房稳定业绩,已经成为笑柄,但这也是他们在困境中能让自己苟延残喘的理性选择。没办法,大环境就是这样,产能过剩,放水太多。

高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把钱往实体经济里赶,开始了各种堵截,比如抑制楼市泡沫,出台个人购汇禁令等。但无处可去的钱,要进入实体,还是要实体有利可图,而最立竿见影的方法是,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