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又无法避免,谷歌、百度要隐私还是便利?

今年的谷歌I/O大会可以被总结为毫无悬念,又悬念丛生。

之所以没有悬念,是因为谷歌这次的主题是“All in AI”,几乎所有产品都与人工智能有关;但说它悬念丛生则是因为所有人都在期待剧透谷歌能把AI技术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不过,也有人始终保持头脑清晰,清楚地明白这些AI产品之所以能如此人性化,是在于获取了足够多的用户数据基础上。而这背后又扯上了那个老生常谈却无法回避的隐私安全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机器学习最需要的就是足够的数据和训练。

而谷歌之所以能大力发展AI技术离不开他海量的用户和数据。谷歌的用户基数是多少科技公司望尘莫及的。Android原生系统在全球用户就超过了20亿,再加上搜索、浏览器和地图等许多产品构成几乎完整的网络服务闭环。

同时,这也使得谷歌能或许庞大的用户数据,并把它们作用于AI研发。

以用户角度来说,如果要使用谷歌AI技术带来的便利,那么就需要将自己的个人数据托付给谷歌才行。这就与李彦宏的那句话有点类似了。

李彦宏曾经公开表示“中国用户愿意放弃隐私换便利”,引起众多网友愤怒,甚至连不少官媒都点名批评。

说到底,单纯事实而言,李彦宏所说的并没有问题。这原本就是目前互联网公司的运作循环。

用户信任互联网公司,将自己的数据交给他们,而公司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将它们用作机器学习训练,又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和便利的服务。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的根本就在于用户和数据。但获得数据背后也意味着沉重的责任,因为这些数据不仅代表用户的隐私,同样也是来自用户对这家公司的信任。因此,李彦宏对于这一点或许不应该说得如此轻描淡写。

否则,技术的滥用,数据的泄露,都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用户隐私保护不利这方面,社交巨头Facebook的遭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在人工智能渗透我们生活之前,就已经先一步收集到我们的隐私了。每个用户在网站注册时,都需要先同意一个用户条款,这其中就涉及到用户隐私的归属问题。

可能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公司必定会有保护用户隐私的义务,但其实拥有数据的公司保护个人隐私的意愿远并没有那么强烈。

即使是BAT这样的大公司,在掌握了如此大量用户数据后,当个人用户的隐私因为公司的利益而被暴露出去的时候,企业们又是否会拿用户注册时打勾的“用户协议”当挡箭牌呢?

由大数据发展的趋势来看,个人用户的隐私无疑岌岌可危,作为互联网公司,应该明确个人隐私数据归用户所有而非公司,企业有义务责任安全存储传送用户数据,履行好安全责任,而当企业在使用用户隐私数据时,用户也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单单在一个“藏”起来的用户协议上打勾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