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芝
西式寬鬆教育不是人才成長的沃土,只是給了大家更自由的選擇。換個說法,就是你想學得好,學校會提供給你很好的機會和條件,給你一個高級的教育;如果你不想學,那麼學校也會順著你的想法,給你一個最基本的教育。
這樣的培養方式,比較容易選出真正的精英。這些人是真正的愛學習,能夠深入學習,敢於挑戰,善於創新。
但是,西方的精英不全是自己培養出來的,更多的是吸收了全世界的精英學生。比如美國,每年都吸收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學生。如果光靠美國自己寬鬆的教育培養,是無法支撐起美國整個科技的創新發展。
同時,西式教育真正厲害的地方是私立學校,這些學校選拔非常嚴格,而且教育的過程要求特別高。如果說我們國內的教育,對於學習的要求是考取高分,那麼這些西式的精英學校就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現在我們的孩子看了很多西方的影片,特別羨慕裡面的學生可以自由隨意的學習,但是這些影片只是給大家展示了普通的教育而已。西式的好學校要求很高,從生活作息到考試成績,從品格到學習生活中的細節,都做出相應的高規格要求。
當然,這種嚴格的教育方式確實也不適合所有的人。能不能學習,其實很大程度上在於人的意願。人的學習意願跟家庭和學校都有莫大的關係。現實中,對於不是很渴望學習的孩子,要求太嚴格確實也會產生不良後果。
所以,與其說被分層,不如說是自己的選擇。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依然是很公平的,雖然評價體系不是很完善。儘管高考成績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高考這樣的統一化的考試,普通孩子進入名校的機會是非常非常低的。
西方的自由式的教育,建立在人人平等而自由的價值觀上。在西方,父母不依戀孩子,孩子不依靠父母。成才與否,長大了變成什麼樣,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們中國人不一樣,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扯不清的關係。父母習慣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孩子也習慣了把父母當成自己的靠山。在這樣的關係中,談論自由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父母給孩子規劃學習,甚至是逼迫孩子學習,是普遍而正常的。
可以說,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在我國現階段還是一件比較穩妥的事。而在這個競爭如此大的環境下,要想通過學習來獲得相對的競爭優勢,確實是太難了。
如果不努力學習,想進名校幾乎沒有可能;
就算努力學習,方法不對,只會一味地死讀書也是沒有太大的機會;
這是一個拼家庭環境、拼學校環境、拼孩子天性的時代,三者可以說缺一不可。
現實的殘酷在於,即便是我們認知到學習需要大量的付出,還遠遠不夠。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真正地移動高山。沒有合適的方法和工具,空談精神和道理,沒法獲得預期的結果。
最簡單直接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尖子生,模仿尖子生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學習方法。在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之前,作為家長的我們,必須得先把自己的做法先糾正過來。可以說,沒有家長的成長,孩子的成長只能是靠撞大運。
改變自己是最難的,我們希望孩子有成長的渴望,但是如果自己每天都還是一顆僵化的心,那麼又怎麼能讓孩子真正的願意改變呢?
日本和西方現在都在反省寬鬆教育留下的不良後果,我們必須要小心提防不要“入坑”。當你在孩子小學的時候就抱怨作業太多,課業負擔太重的時候,那麼一定要反思自己,是否早期的家庭教育做得太少了?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能怎麼評價呢?
能夠為了提升民智而做出努力的任何一個人,都值得為我們為其瘋狂打call。
關於中國的教育,一直處於被罵並且常年背鍋的狀態。社會上一有什麼關於教育的新聞,百分之九十逃不出作業多、家長累、老師打學生、學生殺老師這麼幾類。搞得老師名聲不好,教育也被吐槽的厲害。
前面幾天也爆出兩地不約而同地出臺政策,要求學校不得佈置這樣那樣的作業,讓家長輕鬆,孩子玩好。
小時候玩的開心,學不到知識和技能,長大了呢?這個社會正在懲罰那些不讀書的人。
人生有兩杯水:一杯甜水,一杯苦水。就看你先喝哪一個。
西方教育的確寬鬆,但是不絕對。
即使沒有出過國,也可以去網絡上看一看那些在國外的人的見聞感受。公立學校孩子學得輕鬆,要求也比較低,長大了,孩子們隨便找個工作,乾的是最底層的活。這裡面的原因,很大部分上決定於公立學校的屬性是社會服務機構,必須體現公平性。私立學校就不一樣了,家長拼勁全力把孩子送到這裡,目的是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能夠獲得常青藤的青睞,從而繼續維持在原有的家族社會階層。
我們國家還沒有到達這樣的情況,社會層次的躍遷是可以通過努力讀書而實現。
但是現在就是有人不懂啊,認為老師佈置作業多了讓孩子們很累,當然,重要的是讓作為父母的自己很累。因此就瘋狂貶低教育,吐槽老師。
其實,二十年後,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未來和老兩口的晚年生活。
朱鐵平
開門見山澄清一下對西方教育的理解誤區。
不知道從哪年哪月起,國內的學界流傳中一種神奇地說法,就是西方教育很寬鬆,孩子們上學基本靠玩,考試基本看興趣,過著愉快自由輕鬆的生活,然後輕輕鬆鬆地就學會了很多技能或者考上了大學,開始美好人生,而且智力很高、情商很足,事事完美。
這個傳說蠱惑了很多人。
而事實上,它只是西方教育讓你窺見的一個側面。
沒錯兒,以美國為例,很多公立學校,尤其是在某些特殊區域,如貧民區的學校,對學生要求那是相當的寬鬆。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學生對自己課業態度,都有明確地認知,就是我妥妥地把高中唸完,在學校裡不販賣毒品,也不把槍支帶進課堂,大家平安教學一場,就算完。別說不做作業了,你愛幹嘛幹嘛,你負責不交作業,我負責給你打C打D。
但是真正的好學校,為培養精英而做準備的學校,比起國內的任何重點高中,辛苦程度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啥,他們真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要求和培養的。對於一個孩子的人格、智力、閱讀面、知識積累、興趣愛,甚至體能體魄,都有非常具體的要求和培育計劃。
咱國內的孩子,只需要死讀幾門課程就行了,死記硬背或多做題海戰術,去應付高考。
他們的精英學校,我曾經看過某校的高一學生的書單:《麥田的守望者》、《1984》、《搏擊俱樂部》......不僅僅是要讀,讀完了要做PPT,做了PPT要談出獨到的見解。
我還聽過某校的神學課,有個作業叫《我家庭的信仰史》......不是期末論文,是某一週的小作業.....
他們還在初中甚至小學,就要學會自己組成TEAM,合作完成某些作業或實驗。
對了,早晨5點起床,去游泳館游泳訓練一小時,再去上學。這樣的日子你怕不怕?
為孩子準備了精英教育的階層,都是這樣迎接孩子的學習生涯的,世界上哪有容易的事,最可怕的不是別人比你聰明,而是比你聰明的還比你努力,努力一百倍。
這就是現實,很殘酷。
陳嵐的女拳
這篇文章老早看過,第一感覺,不爽!它總讓我聯想起孔乙己的長衫和假洋鬼子的辮子,有點滑稽,又有點捉襟見肘的無力。
文章是這樣寫的:作者試圖通過中西方公立教育的對比,告訴我們一個“真相”:所謂“快樂學習”的西式教育,只是政府免費提供的基本而有限的大眾教育產品。要想上名牌大學,成為社會精英,必須另行購買更高級的教育服務,比如私立精英教育。
言下之意,西式教育是一種社會分層機制。平民和黑人進入大眾公立學校。這些學校自由散漫,節假日多,下午不到3點就放學,學生沒有作業,除了玩還是玩。而富人的孩子則選擇私立精英教育,學風嚴謹,紀律嚴明,學生埋頭吃苦,與國內的重點學校有得一比。
最後得出結論:中國的應試教育還是最好的。別惦記什麼“快樂學習”寬鬆教育了,老老實實地做你的“書呆子”。因為,高考是你們這些平民唯一可以與富家子弟同臺競爭的機會,更是你濟身上流階層的唯一途徑。至於“快樂學習”,全是狗屁!
文章看完第一眼,覺得不無道理。甚至一度讓我對國內的教育改革產生懷疑,素質教育還有用嗎?但很快我就發現作者對西式教育的認識,也和我這個不明裡表的吃瓜群眾一樣,只看到了事物表面。事實果真如此嗎?
西式公立教育,是不是傳言中嬉鬧散漫的“寬鬆教育”呢?
當然不是!
顯然,以英美為代表的西式教育,並不能簡單地用表面上的自由散漫來定義。歐美崇尚自由和人權,表面上看,這是個人主義和散漫的象徵。
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他們比我們更懂得尊重兒童的生長髮育規律。西式教育,是根據孩子年齡由小到大,接受教育則選擇先易後難,先松後緊。
所以你看,歐美幼兒園的孩子純粹就是玩,小學初中的課程設計也只有我們的一半。到了高中,課程才與我們初中的水平持平,上大學就更是離譜:你可以上大學,但畢業就很難。
然而反觀國內的應試教育,則是恰恰相反的“先苦後甜”模式。孩子小時候,該玩卻拼命學習。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將多少孩子的童年推向深淵。你的孩子3歲學英語,我就從2歲開始;你家孩子1歲教唐詩,我從胎教開始!
所以,你看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揹著沉重的書包,戴著厚重的眼鏡。身體素質更是與歐美兒童相比,相差十萬八千里。
誰都覺得不對,誰都沒有勇氣糾正。因為變態的社會競爭,帶來變態的被動適應。越是感覺到危機,越是無法脫離!
再來看看我們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年紀輕輕正是學習的好時光。但實際情況卻是,甭管你高考之前多麼努力,211和985都是一樣的,不是玩手機,就是打遊戲!
誰都埋怨國內的大學生缺少創新意識,可是誰又能理解這些年輕人的苦衷?高考之前的學習太累太苦,苦到孩子們沒有童年和少年。如今考上大學了,家長滿意了,他們用遊戲來彌補一下過去,不行嗎?
我們都知道拔苗助長的故事,也知道唯物主義就是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更曉得“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這樣盡乎淺顯的道理。
可是,當過多的學生體測猝死,因學習壓力自殺以及過多的天才英年早逝等新聞,一再刷新“東亞病夫”這個讓我們倍感恥辱的標籤的時候,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
那位浙江父母辛苦培養的大學生,剛剛工作就查出了癌症;那個湖北少年因為學習壓力選擇跳樓,他的父親因為自責選擇與他同去;華為的高級工程師,35歲因身體狀況被迫離職……
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魯迅先生筆下曾描述過兩個最具典型的人物:一個是身著長衫的孔乙己,另一個是披頭散髮的假洋鬼子。
孔乙己的長衫,是科舉仕人的象徵,孔先生一生都沒捨得脫下。而假洋鬼子帶著辮子留學日本,到了日本就將辮子剪掉。假洋鬼子回國沒了辮子,不能做官。於是買一假辮子戴上,企圖混進官場。沒承想,假洋鬼子遇到革命黨,於是又擼去辮子,投身革命。鬥爭膠著,假洋鬼子兩頭撈不到好處,於是乾脆將辮子解開,披頭散髮。既不是保守派,也不是革命黨,終於不會被殺頭吧?
國內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
改革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人堅持做孔乙己。也總有一些人想兩頭都不得罪,他們就是魯迅先生所描述的假洋鬼子。
教育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我們做家長的理解和堅持。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提出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對於國外的先進技術要用批判的眼光,既要懂得吸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教育改革,當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西式教育,有它科學和先進的地方,我們需要學習和吸收。而素質教育,則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因為碰到困難,遭遇一點挫折就停止不前,妄自菲薄。
謝謝你的閱讀!
爸爸不講理
舒服是留給死人的!
這話聽著難受,但很現實。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寬鬆是沒有毛病的,但人性的貪婪,惰性,推諉責任等等毛病,讓不懂教育的人擅自為這個詞賦予了太多的內涵:教育不能體罰,不能嚴厲批評,不能讓孩子太累,作業少點,不要考太難,學科不能太難等等,恨不得把自己理想全都附加到教育和老師身上,就差沒說讓孩子在老師的教育下笑著,玩著,樂呵著舒舒服服就學得棒棒的!
我們在獲取西方教育寬鬆思想時,我們認為的按照自己想要強制賦予了過多自己想要的“舒服”意識。
精英的成長過程都沒有隨心所欲和舒服,你一定認為只能說你只看到了表面。“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捱揍!” 如同童年時別人家的孩子,家長更願意相信別人家孩子根本就沒有怎麼教育就很優秀了,是天生的,來安慰因自己的無知所帶來的尷尬,平復自己的內心。這種心裡愈演愈烈,形成了一種社會病態的教育思想!
西方人在認真專研中國傳統的精華,我們在囫圇吞棗別人的糟粕!
最讓西方學者困惑中國什麼?全世界屈指可數傳承歷史最長和完善的名族之一。一直沒有被滅族的原因是什麼?其中一個學者研究到我們的神話故事,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等,是否找到了答案:我們的神話故事都是我們的祖先不斷與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大自然做鬥爭,最後取得成功。他們對比了西方的神話故事,是臣服各種神,最後認命了! 得出了一個結論:這種神話故事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基因,在環境惡劣的遠古名族才得以傳承並獲得快速發展。對這個結論不做評論,但看得出來跟我們截然不同的視角和態度。
從歷史上哲學體系的萌芽發展,中國哲學主要研究人與人關係。
教育最先進的理論和思想就在中國,與時俱進,我們需要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完全拋棄,照搬別人的舶來品。熟讀《論語》也就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從中國教育最落後的最西邊到教育資源優厚的首都一線,體會過教育的很多不公平,我想對部分家長和孩子喊:醒醒吧!你已經被悄悄的分層了!不要抱怨,教育,可能是你一身中唯一也是最公平的一件事了!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歡迎添加關注,力所能及提供諮詢。
魔7英語單詞速記
先發表觀點,再說原因吧。我覺得作為一個一線教師,對待這篇文章,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可評價的資格的(謙虛坐好姿勢),我覺得,這篇文章說的有道理。原因有一下兩點:
一,我國實行的教育模式和西方的教育模式不相同,所以西方的所謂寬鬆教育並不完全可取。在我國實行的是分支式教育,就是指學生都必須進行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可以選擇高中大學或者上一個技術學校。在西方,以英國為例吧,實行的是雙軌制教育,即從小開始學習的東西就是不同的,貴族或資本家的孩子學習的是一種教育內容,以腦為主。而普通人家或者貧民的孩子學習的是另一種不同的教育,以體力為主的技工。他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很短,但是在課後的金錢和時間投入量確很大!尤其資本家的孩子,會有各種課外活動(不僅僅為了玩兒,而是一種生存方式)或者家庭教師補課或者課外班的學習,而貧民孩子則只能在荒玩兒中度過。所以,我國很多“平民”家長呼籲寬鬆教育的,可見並不瞭解西方教育的實際。
二,所'謂“寬鬆教育”,到底是誰寬鬆了?是學生嗎?是老師嗎?是家長嗎?其實都不吧!對學生而言,在本應該努力的年紀,開開心心的玩兒過去了,那將來呢?只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吧!或者有的家庭有資金的,面對大量的寬裕時間,難道不會選擇給孩子們報上三五個課外班嗎?我身邊有太多孩子,一個星期有四五個課外班要上。這樣,孩子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不寬鬆吧!
難道放學了,老師就輕鬆了嗎?當然更不是。中國本就要求分數,即使提倡素質教育,即使一再減負,中考高考就在那兒擺著,成績上不去,素質再高也上不了清華北大,不是嗎?本來一天八節課,老師可以在學校守著學生輔導,答疑。可是,現在的寬鬆教育之後呢?學生一天六節課,下午三點多就回家,老師需要把內容一再精煉,花費更多的精力從精神和思想上勸解學生好好學習。學生考的不理想,老師一把一把掉頭髮的時候恐怕比家長還厲害。
況且,現在還要用“愛”來感化學生,不能打不能罵還可以理解,甚至於不能嚴厲批評(嚴厲批評叫做變相體罰,侮辱學生尊嚴),這樣的情況下,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督促學生好好學習呢?那些大力主張“寬鬆教育”的人啊,你可知很多西方國家是在法律上有相應的對違規學生的懲罰措施的。
再說家長吧,本來孩子們八節課,和家長上下班時間是相臨近的,這樣方便接送孩子。可是現在呢?孩子三點多放學,很多家長都沒辦法接孩子吧。而且學校課程寬鬆了,那課外輔導呢?中國傳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思想會促使很多家長花錢讓孩子上輔導班吧,這樣的金錢投入遠比上學的投入要大,那麼,家長寬鬆了嗎?恐怕也沒有吧。
我覺得現在很多國人都該醒醒了,那些嚷嚷著寬鬆教育的家長,你想讓你的孩子將來做什麼工作啊?是你有能力讓你的孩子依靠打高爾夫與商界大鱷談單子還是需要在跑馬場和業界大佬聊股票?還是風裡雨裡送外賣或者起早貪黑賣煎餅?如果都不是,就麻溜低頭學習好嗎?也別再瞎嚷嚷了,寒門出貴子,除了玩命學習,你告訴我還能怎麼辦?
木大遠老師
首先,我很想問作者,請問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寬鬆了?
先交代背景:
1,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觸的留學生很多很多(美國英國居多)。接觸的歪果仁外教也比較多(來自各種國家)。尤其是我們這兒有了大學城以後,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更多了。
2,我們在討論某一箇中西方差異或對比的問題時,要客觀,要力求真相。不然,我們就會總是被各種錯誤信息迷惑甚至誘導。
3,對比西方教育,是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參照物,不是中南美、非洲、東歐、中東或者亞洲其他國家。所以,不要以偏概全。
4,在我看來,對比教育是為了我們的教育更好地發展,基於此,我們不能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不然我們都不能更理性地看待問題。我的立場是中西方教育都有各自好的一面,可以借鑑,不可以複製。
5,我們討論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目的的最大化,如果有人總是認為總有孩子達不到要求,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整個地球都解決不了。
6,如果沒有看完本文,就不要亂評論。如果有問題,請理性地說出你的故事。
------------------------------------------------------------------------------------------------------------------------------
首先,我先普及一下美國的高中教育的模式,不然你不能客觀地理解兩國教育之間的差異。美國的高中有公私立之分,然後總體來說私立要好於公立(美國大學也如此),數量也是私立遠遠多於公立。美國的高中生面臨的問題和我們的高中生一樣,“高考”和升學。他們的高考是SAT或ACT。SAT1只考數學、批判性閱讀和寫作,SAT2考單個科目,比如理化生史地等。SAT成績只是美國申請大學的一個必備要素。申請美國的大學,最重要的是SAT(至少是1)和平時成績(GPA,每一個學期的每門課都不能馬虎,而且成績是會上傳網絡公示,修改成績一旦發現就不用再想上大學了),還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體育藝術學術等方面的獎勵。好的大學還需要面試。當然,美國高中學的知識相對我們的高中生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這點很多赴美讀高中的學生深有體會,中國的中等生去了之後發現在某些學科瞬間成為全校第一,但是他們更注重閱讀量,學校對學生每一年的課外書籍閱讀量都有要求,還有考核。
來,我們對比一下。美國的教育追求的是高中生要儘量全面發展,不僅學業好,而且綜合素質高。所以,SAT成績只是一個方面,每一年都很多學生因為只有學習成績而被名校拒絕。平時成績GPA,對於我們來說,完全不重要啊,反正我們的高中三年都是為了那一次高考。但是美國的大學相比SAT更看重平時成績,是因為平時成績更體現了學習能力(但是對於中國的申請者,他們更看重SAT,我們的高中成績不聯網公示,他們查不到)。而社會實踐更難了,絕對不是你以為的給福利院打掃衛生那麼簡單,而是參加社團活動(如果是社團管理者最好),參加公益活動,參加各種比賽,很多學生為了申請好大學會利用假期去貧困國家或地區支教(來,把我們的孩子都扔到大涼山)。而且,為了更脫穎而出,學生還得有特長,同時這個特長還學的不錯。去面試好大學時,學生還得穿得體的正裝,而且儀容儀表要得當,注意禮節,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好口才,對答如流(如果閱讀量達不到,肚子裡沒貨,還能出口成章的不是口才,是傳銷)。大部分美國好學生還會在12年級就是我們的高三選修AP課程,AP課程是美國大學課程的先修課程。就是說,學生會提前學習大學的基礎課程,除了特定科目外,還有經濟學這類專業性課程。AP課程的難度,要遠遠高於普通高中課程。
總體來說,在美國申請大學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而不是一次考試定終身。要申請到好的大學,你需要每學期的成績要優秀,你需要精打細算地合理規劃每個假期的社會活動和實踐,你要發掘強化自己的特長。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工作其實不是學生一個人完成,而是需要全家人共同的努力。
而我們的學生,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上大學。而美國的學生除了學習,還得把自己的課餘生活都豐富起來。在此,我們不討論美國學生家庭背景對申請大學的影響,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要上常春藤名校。
其次,我再講一下公立私立之間的區別。公立學校肯定是政府出資蓋的學校。但美國的私立學校和我們的私立學校卻不一樣。我們的私立大部分都是所謂的社會力量辦學,我們的私立學校大部分還處於摸索狀態。然後美國的私立教育的歷史遠遠比公立教育久遠。美國私立學校的出資方基本上都是專業的教育集團和教會(所以你看到了各種基督中學),這些機構有豐富的資金支持學校各方面的建設。所以,我們看到美國的私立學校總體來說在各個方面都比公立好很多。但是,美國也有非常好的公立學校(和我們一樣,一般就是市中心的一些公立學校)。
那麼美國的公私立除了有沒有錢外,就沒有區別了?當然不是,公私立學校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的教育目標不一樣。私立學校是為了追求教育目的的最大化,就是說要讓每個孩子上的他或她本身能力可及的最好的大學,因為私立的本質是產業化,產業化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美國私立中學的年學費在2-3萬美元左右,而公立則是基本免費(只針對當地學生)。私立學校的家長掏了鉅額學費,自然會要求很多,客戶是上帝。而對於私立高中本身,因為他們的經費來源很大一部分靠學費收入,所以必須努力讓自己的學生都有好的歸宿才有更多的學生選擇他們。而公立學校的目的,總體而言,是為了消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尤其是那些貧困的社區的公校。他們的訴求就是至少每個孩子都高中畢業,不能太早地進入社會,不然過多的文盲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在此我們不應該也沒有理由討論美國的階級分化(因為我們的學校也有明顯的好中差之分,不要討論所謂階級,不要傷及自己,階級是地球現階段的普遍問題)。
說到這裡,就要說為什麼會有人有錯覺認為美國的教育很簡單很輕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美國的公立高中。就現實而言,越是貧困的地區高中輟學率就越高,輟學的原因有兩種:家裡窮和沒有學好(不是單純的學習能力問題)。既然美國的公立高中是基本免費的,至少窮這個不是大問題。那麼就得考慮,是不是學生學習太難了?學生學不動了?美國也一樣,他們的學生中也有大量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好好學習或根本就學不會的人。那麼請問,這些人難道聽之任之嗎?美國沒有那麼多富士康、製鞋廠。如果真的讓那麼多文盲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後果不堪設想。在這個現狀下,請問,美國經費短缺還肩負社會責任的公立學校有必要為學生製造學習的困難和麻煩嗎?
所以,你們看到了一個美國相對寬鬆、相對容易的教育方式。這也就是《不要再被西式寬鬆教育矇蔽,你願意孩子被悄悄分層麼?》這類文章為什麼會認為寬鬆教育是將學生分層的原因。其實,不是學生被分層,而是因為有那個層次的學生存在,所以必須為他們尋找合適的教育方式。其實,說句不好聽的,這樣還有個好處的確是可以保證優秀的公私立高中可以有更多的精英出現。教育分層是全球性問題,不能單純歸結於公私立學校。因為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的教育是以公立為主,但他們也依然有分層現象,只是因為人口基數少而看起來不那麼明顯。
說到這裡,請思考一下,我們的學生中,有多少是因為學不會不想學而放棄學業的?有多少是看起來是在學校卻已經把學習當形式的呢?還有一個數據,在我國農村地區高中普及率已經低於50%(說實話其實更低),可是我們也發現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沒有錢上高中而是根本學不會也考不上高中了。教育局給每一個高中校長定的任務都不一樣,重點高中的校長一定要保證達線率,讓更多的學生上大學;而較差的學校的校長必須保證不讓一個學生出事故,保證每個學生都畢業。你覺得不公平?那你就得去尋找為什麼總有學生不好好學習的原因了,這個是需要改變的,但是不是一兩代人可以改變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改變的,這個問題和所有問題一樣,只能通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當那個階段的教育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後,才可以找到相應方法。
回過頭來聊美國教育到底寬鬆與否。至少我覺得現在,你們明白了美國教育寬鬆與否要看學校本身,不能一概而論。
OK,那我就再給你們普及一個知識:看起來美國學生要上個好大學真的不比我們容易,某種意義上說,比我們還難,然後美國教育中最難的一個階段不是高中、不是碩士,而是本科!
這是我們最不理解的。不要說你理解,對於中國家長來說,高考就是終點站,大學只是拿文憑的地方,至於你學到什麼不重要,因為社會會教你。我們表面上總是說大學要好好學習技能多考證,為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但我接觸了很多家長和學生,大部分人真實的想法是,大學是一個可以放鬆一下地方,因為高中太累了(是被約束的累。每天早7點晚10點,沒有休息日,誰能不累。大部分學生早就被消磨的沒有學習的動力了,還談什麼考好大學)。
而美國大學生才累。到了大學,的確是一個相對自由的階段。沒有人管你學不學。但是,美國大學動不動就掛科、動不動就開除學生。掛科需要重考,重考需要掏高額的重考費用,按學分收費,如果是專業課,費用得幾百美元;如果學生的出勤率低於80%,就會被警告,如果還不改進,那麼可以滾了。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家長習慣在孩子18週歲後不過多地提供生活費用(學費大部分還是家長出),美國大學生有校外打工的習慣。
而且,美國的教育理念是儘量在適當的年齡安排適當難度的課程。美國的高中生雖然需要精打細算地安排自己的所有時間和精力,但是學習內容相對我們簡單。但是到了大學,難度會急劇加大!這種情況下,學生會覺得非常吃力。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的大學考試以論文和答辯為主,每學期都需要寫論文,做答辯。寫論文要參考文獻。很多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告訴我,他們好就好在不用去打工,他們把時間都放在了圖書館。更為變態的是,很多美國大學不是在學期末安排統一的考試,交論文和考試是和課程進度有關,所以可以每過一段時間就有一門課要考試或交論文,這就讓學生時刻處於緊張狀態了。很多中國留學生經常需要熬夜嗑書。
說到這裡,請認真思考,到底美國教育難不難?
我們不討論中美教育哪個更好。都有優勢也都有問題。我只是希望更正你們的思維。
雖然我們的教育不要求我們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但是我們可以儘量做到對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力,而且請注意這個判斷力基於對事情真相的發掘。這就要求我們要多觀察多客觀地思考問題。
所以我很想問作者,請問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寬鬆了?
馬休哥Matthew
美國小學,初中,高中確實是寬鬆式的教育模式。許多國人沒有見識過究竟什麼是寬鬆式教育,僅僅只是聽磚家介紹,就覺得寬鬆式教育好。
美國學校裡,老師佈置完作業後,學生確實是可以不做。老師不會強制你完成作業,會認為這是你學生自己的選擇,如果考試成績不好,也是你自己的選擇,作為學校老師會充分尊重你的選擇。你申請大學沒有學校錄取你,是因為你初中,高中時自己選擇不認真讀書,那麼今天的結果也是你自己的選擇。這樣的寬鬆教育是不是與我們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而對於想認真努力讀書的學生,由於是走班制教育,學生可以得到學校更好的資源。你可以跨年級讀書,可以讀AP課程,可以選擇更多的課程。最後就可以申請到頂尖大學。
美國學校這樣的寬鬆教育實際上是分層教育,如果在國內完全按照這樣的教育模式,許多噴子又要說教育不公平了。
蒙古太平洋艦隊司令
[中國的教育理念到底好不好,要看國家的發展,要看與國外教育的對比,國家在70年不到的時間發展如斯,教育功不可沒。這些年國外與中國教育的對比也屢見不鮮,丹麥主導的中丹兩國中學生綜合對比、英國採用中國的數學教材等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們的教育的成功性。教育從來不是一件輕鬆快樂的趣事,學習也從來不是放牛吃草的不負責任。國外所謂的素質教育、快樂學習是以華爾街的董事長、總經理們確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剛性需求,是用來篩選勞動力的機器,人家精英階層的孩子接受的是比我們的孩子還要苛刻嚴厲、昂貴專屬的私人教育,這從國外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學生的天差地別的大學升學率可見一斑。中國專家鼓吹國外的教育理念,要麼是極其盲目而片面的認識,這點可以理解,畢竟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對國外的教育進行過系統而長時間的考察對比,要麼就是帶有自私而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把教育變為攬財牟利的工具,這是毀人不倦。國外的高等教育目前是比中國要好,但我們必須要看到,這是人家幾百年的發展結果,而且,人家可以依靠雄厚的財力物力進行全球招生招教,這是我們所不能比擬的,但是,隨著我們國力的逐漸加強,在今後的20—50年間,追上甚至超越國外的高等教育是完全可能而且必然的。我們不要輕易的相信某些所謂磚家叫獸的狂吠亂叫,須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獨狼72142743
我並沒有看過這篇文章,所以無法評說文章的好壞,但關於標題裡提到的這個問題,倒是可以說說看法。
所謂的西式寬鬆教育,我理解就是這幾年很多年輕父母所推崇的”快樂教育“和”自由教育“,主要觀點就是應該尊重孩子自由的天性,不要給孩子過多的約束和壓力,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
但這種認知對於國外教育的瞭解程度是相當淺層的,以美國為例,美國孩子拼爹拼媽拼家庭背景的情況更為明顯,社會階層也比較固化,貧民窟裡的孩子靠努力實現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能說絕對沒有,但已經越來越難。
而最大的壁壘就在於,貧民窟的孩子家庭要麼完全沒有”教育投資“的意識,已經徹底放棄了奮鬥,要麼根本就自顧不暇,整日忙於為生計奔波,完成了”快樂教育“之後,基本就是子承父業,繼續留守貧民窟了。
同時,關於快樂教育,很多父母其實還存在著一些誤區。尊重孩子的天性是沒錯,可是很多父母給孩子的自由過了火,其實對孩子來說,也是根本快樂不起來的。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一直奉行”快樂教育“,不願意把孩子送到興趣班去受累,孩子只要表現出不想嘗試,她也總是任由他去。
可是,等上了學,她兒子更加內向自卑了,因為幾乎身邊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所長,他在學校其實壓力很大,而且越來越不敢去嘗試。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而是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懂得孩子在想什麼,然後以恰當的方式幫助他成長,這也是真正的尊重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渴望得到關注的,希望別人和自己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單純的快樂,其實並不能讓孩子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