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一颗气象卫星上天!风云二号H星将助力“一带一路”

6月5日21时0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风云二号H星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西至中非、东至大洋洲……这颗中国静止气象卫星布局中的“最西边值班员”,可24小时不间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专属服务,提供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救灾所需数据支撑。

▲风云二号H星发射现场。梁珂岩 摄影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资料匮乏,自然灾害严重。为此,世界气象组织及亚太空间组织向我国提出,希望中国能将新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向西部布局,扩大风云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监测范围。

此要求提出后,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意向书,正式确定将H星定点位置西移7.5°。

“如果一艘大型货轮从中国上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丁湾到红海,它将能够享受24小时不间断的气象卫星观测服务。”风云二号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陆风说。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介绍,有着独特位置的风云二号H星还将有助于解开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的“大气密码”,通过观测中亚地区和印度洋上空寒潮、降水云带等天气系统,帮助我国预报员及时了解天气系统演变情况。

在中国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下,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等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时,可向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申请启动风云卫星专项观测。届时,具备提供6分钟一次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服务能力的风云二号H星,可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撑。

▲风云二号H星发射现场。张兴赢/摄

风云二号H星是风云二号家族的收官之作,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承担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完成发射后,风云二号H星计划进行为期4个月的在轨测试。届时,中国将向国际用户免费分发卫星数据和产品。

▲张甲珅/摄

补充阅读

风云二号H星为何要转移“视线”,往西看呢?

6月5日,风云二号H星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不过,作为风云二号系列最后一颗星,

H星有着自己的“小巧思”。

它与三位“前辈”(风云二号E、F、G星)不同,

其关注中心从原计划的东经86.5°

向西移动至东经79°。

▽横屏观看

观测范围

在有效覆盖我国全境的基础上,将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洋和大部分非洲国家,实时获取这些地区的可见光、红外云图、水汽分布图等气象数据资料,为其提供服务。并且,它还能收集并转发气象、海洋和水文等环境监测资料,播发数字展宽云图,结合风云二号在轨的三颗卫星(E、F、G星),严密监视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天气系统变化。

一带一路

风云卫星

话说,这里面还有一个“错综复杂”

又让人满怀自豪的故事。

一直以来,自然灾害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根据国际灾害数据库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以气象灾害居多。在该区域,还有许多高山、沙漠、海洋等无人区,气象观测盲点多。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互联互通互享的理念传遍了全世界。气象灾害威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甚至是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理!

同时,世界气象组织(WMO)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也向我国表达了相关建议。经过专家细致严谨的讨论,4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期间,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意向书。

正式确定将“风云二号”H星定点位置西移7.5°,为西亚、中亚、非洲和欧洲等的国家提供良好的观测视角和定制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及时的信息保障。

据了解,风云二号H星发射后

将先进行四个月的在轨测试,

而后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届时,我国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免费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产品,帮助其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

同时,免费升级我国赠予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的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接收站,并提供应用技术培训。

除了日常预报服务以外,当这些地区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时,可向我国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申请启动加密观测,我国将提供5分钟到6分钟一次的高频观测,使当地能在第一时间获得风云卫星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

▲风云二号卫星在轨运行示意图。

让我们期待风云二号H星

能为“一带一路”沿线提供更及时、

周密的气象科技保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