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精的文物火了,別忘了帶一帶蟲蟲的成語吶!

人呆手戶

“人呆手戶”即保護:保護植物,保護綠色,保護自然,保護生命?

MAY BE! 我們更願意保護的是你喜歡閱讀、熱愛自然的心意。

——《植物保護學報》官方微平臺

前幾天的世界博物館日,

一波戲精文物火爆朋友圈。

大家紛紛表示,

再也不能直視這幫嚴肅的文物了。

本來莊重古樸的文物

搖身一變成了戲精本精。

其實,在這詼諧逗趣的背後

卻是博物館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他們希望用這樣簡單明快的方式,

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

喜歡我們國家的文化。

除了這些戲精文物外,

眾人皆說,成之於語的成語

也是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善於觀察的古人

也常把身邊出沒的昆蟲放在成語之中,

借它們形象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告訴世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咦,我聽到有人在說我?

在浩瀚的成語寶庫中,有關蟲蟲的成語大概有200多個。其中,涉及到的昆蟲類群有等翅目、蜉蝣目、蜻蜓目、蝨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螻蛄類、螽斯類 、 蟋蟀類、半翅目的蟬類、鞘翅目的螢類、天牛類、鱗翅目的蝶類、蛾類、膜翅目的蜂類、蟻類、雙翅目的蠅類、蚊類、虻類、蠓類等。

齊白石

那些被人誤解的蟲蟲

雖然我們都說古人誠不欺我,但是古代的科學發展有限,人們對蟲蟲的瞭解很可能只是侷限於表面,因此,有些蟲蟲就被我們深深地誤會了......

誤解一:朝生暮死

蜉蝣感到有些委屈,誰說我們是短命鬼?其實,蜉蝣的平均壽命是1~3年,相比好多昆蟲來說已經算是長壽了。

那古人關於蜉蝣短命的說法,“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猶有羽翼以自修飾。”(毛亨—《毛傳》)是從何而來呢?原來,蜉蝣為原變態昆蟲,它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水中度過,變成成蟲後才會在水面飛舞,而此時的蜉蝣只能存活數小時,多則幾天。

因此,觀察到蜉蝣成蟲很快死去的古人便想當然的以為它們都是朝生暮死。

誤解二:飛蛾撲火

飛蛾撲到火上,用來比喻自找死路、自取滅亡。它出自於唐代姚思廉的《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這裡是讚揚飛蛾不畏死的獻身精神。事實上,飛蛾撲火既不是想不開要尋死,也不是勇於獻身,而是它們具有趨光性,天性使然。

誤解三:作繭自縛、破繭成蝶

白居易的詩中寫道,“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人們觀察到蠶吐絲作繭的現象,並用此比喻原來希望於自己有利,結果反把自己陷於困境。但其實,蛾類作繭可不是自討苦吃,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蛹。

破繭成蝶寄予了人們的美好憧憬,希望經過不懈的努力蛻變終能擺脫困境,迎來新生。希望總是美好的,但是實際上,破繭而出的往往都是撲稜蛾子而非蝴蝶。

誤解四:螟蛉之子

還有一些含有蟲蟲的成語,雖然我們經常使用,但是它們真正指代的對象卻往往被弄錯。

誤解五:蛛絲馬跡

這裡的“馬跡”可不是指馬匹,而是昆蟲灶馬。它們常在廚房活動,尤其是冬季,廚房就成了灶馬的良好越冬地。因此,我們也可以把蛛絲馬跡寫為蛛絲蟲跡。

誤解六:雕蟲小技

這裡的蟲可不是指昆蟲,而是蟲書,又可叫鳥蟲書、鳥蟲篆,是金文中一種特殊的美術字體。它們常被纂刻在武器、印章、旗幟等上面。

越王勾踐劍

渾身都可作成語的蟲蟲

蟲蟲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以蟲作比的成語可是既形象又易懂。昆蟲中的許多成員體型都較小,可以用來比喻細小的事物,如蠅頭小利。蘇軾《滿庭芳》中寫道,“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也可以用來指力量弱小、不自量力,如蚍蜉撼樹中的螞蟻,蚊虻負山中的吸血昆蟲。

螳螂雖然兇猛,但是與車相比還是差得很遠,螳臂當車也是以卵擊石吶!

昆蟲也有身姿優美,婀娜妖嬈的美蟲。就像擁有“A4腰”的許多蜂類,因此,說人的腰較細就可以是“蜂腰”,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 蜂腰鶴膝

誇美女的除了蜂腰,還有楚腰蠐領這裡的蠐指的是蠐螬,也就是金龜甲科的幼蟲。我們知道蠐螬體色潔白,用在此處來誇讚美女頸項潔白如蝤蠐。

古人還真是經常拿蟲蟲來比喻美女吶!“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寬寬的額頭,彎彎的眉毛,用來形容女子容貌美麗。螓是蟬的一種,蛾眉可以指蛾類細長弧形的觸角。

蟬的雙翅輕薄透明,蟬衫麟帶中的蟬衫想想就很飄逸。

而且蟬的若蟲要想變為成蟲還需要經過蛻皮,因此金蟬脫殼就藉此來指用計謀脫身。

除了美美的蟲蟲,也有的昆蟲長相在人們眼中並不那麼友好。胡蜂複眼突出,蜇人又毫不手軟,因此常被用來形容人的長相兇惡,如蜂目豺聲

來自胡蜂的凝視

除了文中提到的蟲蟲成語,

你還知道哪些?

快來留言曬曬自己的成語儲備吧~

水印

李芳 芻議昆蟲文化與現代科普

錢範俊昆蟲與成語

鄭興國《涉及昆蟲的漢語成語與成語中的昆

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