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 精品咖啡手冲课|预告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匠心不分国界·与中日陶瓷手艺人面对面

《生生·匠心比心》读者见面会

▼▼▼

活动一

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嘉宾:马场隆志 刘润福

时间:5月27日(周日)14:00~16:00

地点: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北三里屯南43号底商)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中读

马场隆志 从事备前烧工作11年,家族传承第二代,马场隆志被称为“备前烧的希望”。马场年纪虽轻,但举办过多次个人展。做一名陶艺家,是他从未动摇过的信念。“让生活更加艺术化”是马场创作备前烧的初心,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的马场,对形状与塑形有着独特的见解。将雕刻与备前烧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更具现代艺术感。

马场隆志作品

刘润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导师

东京艺术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会理事

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ISCAEE 秘书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

《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 陶艺策展人

刘润福作品

对话内容:

- 中日之间,手工艺人的生活现状与事业前途有何不同?

- 手工艺的存货空间在哪里?

- “匠心”到底是什么?

扫描中读二维码报名

参加人员还可以获得:

《生生·匠心比心》图书一本(定价:78元)

▼▼▼

活动二

生活中的工艺品·备前烧

——精品咖啡手冲课x备前烧器物

活动嘉宾:黑川进一 马场隆志

活动时间:17:00~18:30

活动地点:三联韬奋书店 三里屯店咖啡区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中读

“喝咖啡”的演变过程经历着这样的三个浪潮:

第一波浪潮:咖啡豆的大批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

第二波浪潮:对高品质咖啡豆的深度烘焙、咖啡饮品、星巴克时代的来临

第三波浪潮:精品咖啡——了解从咖啡豆的生产、公平交易到冲泡手法的全过程

作为生活爱好者,挑选盛放咖啡的器皿,也是一件体现使用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品味的重要事情。

藤原时平撰修的《延喜式》中曾提到,备前烧在须惠器的传统影响下,约于平安时代末期,在和气郡香登庄伊部诞生。

备前烧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气息,不彩绘,不上釉,手艺人通过长期的经验,对火、风、水、土元素加以控制,使作品风格多样,或深邃宁静,或放肆张狂。

备前烧流传至今,由于原料黏土含铁量丰富,加之工匠们坚持用赤松木为原料进行烧制,每一件作品的色泽与纹路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侘寂之美。

那么,它适合于盛放咖啡吗?

带着问题,来三联韬奋书店和日本手冲咖啡达人、备前烧陶艺师一起了解一杯咖啡的故事吧!

黑川进一(手冲精品咖啡达人)

黒川進一现居北京的日本人,做和品牌相关的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曾到过许多地方。20-30岁,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住过很多城市,印象最深的是星巴克的诞生地西雅图。30-40岁,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在意大利整整住了四年时间,也整整喝了四年Espresso。对黑川来说,咖啡是放松的一种方式,以及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方式。

马场隆志(陶艺师,活动使用备前烧器物创作者)

从事备前烧工作11年,家族传承第二代,马场隆志被称为“备前烧的希望”。马场年纪虽轻,但举办过多次个人展。做一名陶艺家,是他从未动摇过的信念。“让生活更加艺术化”是马场创作备前烧的初心,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的马场,对形状与塑形有着独特的见解。将雕刻与备前烧巧妙结合在一起,使其作品更具现代艺术感。

活动内容

- 讲述备前烧作为生活用品的特点以及备前烧鉴赏

- “咖啡”作为生活方式

- 如何手冲一杯咖啡(手冲咖啡的多种方式)

- 咖啡爱好者不得不知道的咖啡豆知识

- 杯测是什么(豆子和器具)

- 只有东京人知道的东京咖啡店

- 一起来杯测(多种咖啡豆)

- 认识手艺人(深入沟通和交流)

《生生·匠心比心》图书一本(定价:78元)、

限量纪念明信片

另有三位幸运读者,还会获得:

备前烧豆豆一颗/和纸餐垫一份/咖啡区甜品一份

▼▼▼

《生生·匠心比心》

王逸杰著、姜惟凯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澜壮阔。

生,是生命,可能转瞬即逝,也可能片刻永恒。”

——《生生·匠心比心》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一个月,三十天的深度采访;十二个行业、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个故事终成一本《生生·匠心比心》。

《生生·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搭配207幅精美彩图,生动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更直观、真实的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

··············

序 可敬匠人心

雕金的大槻师傅说:“简单并坚持便能做出最好的东西。”同样做雕金的鹿岛师傅说:“手工艺品的价值绝不等同于技艺的难度,唯有匠人们凝心聚气的工作本身才是其价值的真正体现。”

所谓传统手工艺,内涵是具有代代相传的历史,需要熟练的技术,手工制作的日常用品。国家指定的传统手工艺品有二百余种,本书采访了陶瓷、银器、版画、铜器、木雕、漆器、雕金、和纸等。既为传统,源头必久远,漆器甚至能上溯到原始的绳文时代,但实际上所有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都几经兴衰。尤其是明治维新,一门心思西方化,毁之唯恐不及。战败后重振经济,乃至跃居为世界老二,这才恢复民族自信,1974年制定“传统手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富了要出门,全民旅游,不少传统手工艺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品复兴。

“传统”这两个字也像是一顶大帽子,一旦被扣上就不易革新。维持传统本来靠手艺人的顽固,而国家予以保护,往往不过是帮着守旧。至于发展,则多是向艺术提升。各地经常举办“匠人展”“传统工艺品展”,琳琅满目,好些已不是产品或制品,而是“作品”,价格昂贵,首先就违背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定义,即日常生活中使用。须田师傅说:九谷陶做出来是用的。手工艺品属于民间,属于生活,生命在于用。

工匠的故事很感人,却也满纸哀伤,他们忧虑传统手工艺的前途,甚至很绝望。据说京都有六百多家创业百年以上的老店,例如二百四十年的佛具店,一百五十年的制伞店。不过分追求规模,经营的重点置于可持续性,像牛涎一样细而长。现代大企业的技术如京瓷的陶瓷技术出自清水陶等制陶,岛津制作所的镀金源于佛坛工艺。然而,代表京都的清水陶1980年前后有六百来家,已减少到三分之一,而佛具行业今后十年将减少一半,因为愈来愈多的人家不摆设佛坛。

各地手工艺很多是江户时代为振兴当地产业而兴起的,例如高冈铜器四百年,然而四津川师傅说:媒体说高冈铜器如何知名,但工匠们知道,用心制作美轮美奂的东西受到赞扬,却换不来更多改善生活的价值。轮岛漆器好像最兴旺,在人口不足三万的轮岛市大约有三千人从业,分工合作,各家有各家的专长。中滨家从事上漆,但轮岛的漆树越来越少,转而使用价廉的进口漆,传统的成色在改变。唐木指东南亚产的紫檀、花梨等木材,制作唐木家具的伊藤师傅说:“在日本传统手工艺协会里,大阪唐木这一分支仅存九人,现在基本没有什么订做的活儿了,只能靠修理旧家具维持。失望和莫名其妙的希望总是并存的,从小就看着这些木头长大,不忍心它的百年历史在我这一代结束。”

最严重的问题是后继无人。银器匠泉师傅年轻时偶然被一本关于金属的书吸引,走上了制作银器的人生,他无法让儿子非继承不可,儿子也有被其他书吸引的自由。制作和纸的吉田师傅也犯愁,远在东京发展的儿子对家业毫无兴趣。九谷陶的寺前师傅年高八十几,庆幸儿子辞去上班族的职务,回乡当第四代传人,但儿子年将六十,能传承祖辈百余年蓄积的高超技能吗?备前陶的延原师傅没有将自己的技法与风格传给下一代的想法,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完成自己想制作的东西,通过使用者流传下去。由于日式建筑越来越少,井波木雕行业式微,工匠或另谋出路,或转向个人艺术创作。前田师傅自豪年高八十五仍做着木雕师,不求这个行业再创辉煌,只盼能源远流长。浮世绘的高桥师傅期望明天一觉醒来,江户版画会再次站在世界艺术的中心,拥有万千拥护者。但愿师傅们美梦成真。

京都一些手艺人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手工艺传统,2016年搞了一个计划,和法国设计师联手开发能卖到海外的商品。工匠以技艺为傲,不顾及价格,或许也造成有价无市。年老的日本师傅给年轻法国人表演涂漆,不无得意地告之还要涂几十遍,老外们看着亮得像镜子的漆器惊诧:天哪,费工耗时成本高,而且看不出是木头做的了。

黄遵宪诗中的“刻楮”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宋国有个工匠为国君用一块玉雕刻楮树叶,费时三年才雕成,连叶子的绒毛都毕现,混在一堆楮叶中难辨真假。可见咱们祖上也工巧,欧阳修认为日本的技艺是徐福带过去的百工所传。古时候百家争鸣,什么事情都莫衷一是,列子对刻楮就不以为然,说:“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

··············

祭树

因为地理环境的优势,轮岛从不缺木材,轮岛漆器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轮岛漆树的漆质量上乘。随着时代发展,漆树越来越少,纯正的日本漆越发昂贵,价格一度高出进口漆六到七倍。很多地方除了寺庙或官方指定的项目外,已开始增量使用越南、中国等地的进口漆了。在轮岛,野生漆树屈指可数,还好存有农户自己栽种的漆树园可供提取。

伊藤是职业供漆人,每年6 ~ 10月在深山里割漆,其余时间游走于越南、中国云南等地,建立其他的原料渠道,我们家所用的漆均由他提供。伊藤为人正直、性格开朗,做事常一根筋,所以除去工作接触外,我与他也有些交往。

出发当天,伊藤早早开车过来,顺路买了一大堆香烛贡品,煞有介事的样子。我想起自己背包里妻子准备的饭团和便当,突然有些不好意思。途经沿海公路,打开车窗吹了吹海风,一阵远足的喜悦泛上心头。轮岛漆器近年来追求生活化、品质化两条线发展,加之沉金、莳绘等顶尖工艺除去几位“人间国宝”外,还未出现手艺突出的后人,我这种“基础刷漆匠”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少有机会出门“放风”。几个转弯过后,伊藤将车驶入林间,大约十分钟后到了只能步行的地方。一直怀抱“短途旅行”心态的我,也渐渐收起了欢快明朗的心情。

同行两辆车,除去我和妻子,其余都是依靠卖漆为生的村民,越接近漆树林,大家神色越凝重,仿佛要去的是一片未知的森林而非他们平日工作的场地。当漆树真正出现在我面前时,震撼的画面让我一时间湿了眼眶。回望妻子,早已泪流满面。一棵棵漆树整齐地排列着,它们身体上全是一道道横纹切口,残余的漆液从树干中滴出,努力修复着已有的伤口。伊藤介绍说,刮漆一般分为“死刮”与“养生刮”,“死刮”是指一年内迅速取材,将一棵树用尽到死,因漆树的自然反应,快速砍倒后,它的“子女”经仔细护养能迅速长成,这样资源不会枯竭,且经济价值更高,他们一般采用的都是“死刮”。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眼前这些伤痕累累的漆树即将死亡,从它们存在过的地方,将长出它们的后代,如此轮回。平日里,刷好一只碗,大概需要30克的漆,若大规模作业,需要这些漆树流多少血啊!

祭祀活动在伊藤另一名朋友的指引下开始,大家用拜神的方式完成了庄严的仪式,看着这一棵棵漆树,我暗自发誓,一定要加倍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绝不浪费一滴漆。感谢大地之神创造了如此神圣的物种,感谢每一棵漆树无私的奉献!正因它们,轮岛漆器才得以越发受瞩目,我们才能拥有此刻的生活。

回程车上,大家都沉默不语,伊藤拧开收音机,传来一首古老的歌谣:“古いアルバムめくり / ありがとうってつぶやいた / いつもいつも胸の中/ 励ましてくれる人よ”(翻开泛黄的旧相册 / 轻声呢喃着谢谢 / 感谢一直存于心中 / 给予我鼓励的人)

—END—

「近期专题」

三联书讯 | 2018年4月

文化财富的存在不仅归功于那些伟大的心灵和他们的天才,也归功于他们同时代人的无名的劳作。——本雅明

----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长按二维码即可订阅

----

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回复听课,了解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