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爲什麼會敗給摩洛哥?

隔著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窄窄的一片大西洋,葡萄牙和摩洛哥之間曾經有過諸多互動,相互之間的關係還處得不是很好,戰爭在兩國早期的關係史上是家常便飯。 葡萄牙雖然暫時成為贏家,但由於立足不穩,最終還是翻了車。

葡萄牙戰爭史的第一頁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憑藉著伊斯蘭教的精神凝聚力和高超的軍事科技快速擴張,將勢力範圍向西擴張到了北非,也就是今天的摩洛哥等地。當地的居民在接受伊斯蘭教之後也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一份子,加入到這一長期擴張之中。 阿拉伯帝國在一百年內的快速擴張確立了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 ,其影響力至今看不到減弱的跡象。

由於摩洛哥南方就是一望無際的可怕沙漠,他們能夠想象的值得征服的方向也只有向北攻伐伊比利亞半島了。裹挾著帝國的餘勇,摩洛哥人的軍隊渡海開始進攻伊比利亞半島的南部,並且一路向北擴張,將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收入囊中,幾乎要越過比利牛斯山威脅法國南部了。

感受到威脅的基督教貴族們合縱連橫,才終於擋住了阿拉伯帝國擴張的腳步,並且逐漸向南收復失地。這其中崛起了一位地方貴族,名為阿方索一世。他的軍隊和大部隊分開,沿著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側挺進,獨力打敗了當地並不強大的守軍。

趁著半島光復的東路和中路兩路大軍和阿拉伯人苦戰之時,阿方索一世快速宣佈建國,以避免半島完全光復之後受到東側西班牙人的政治干預。亂局之中,中路和東路兩路基督徒也只能先承認這個新國家的存在,葡萄牙的歷史正式開始。獨立建國之後,葡萄牙人要面臨的第一場硬仗,就是攻佔首都里斯本。這個國家戰爭歷史的第一頁,就是和摩洛哥人一起翻開的。

里斯本作為一個港口,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成型了,是伊比利亞半島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拿下里斯本,就能把現代葡萄牙的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城市(里斯本和波爾圖)都握在手中,建立立國的根基。在一群由法國人、英國人、日耳曼人和弗拉芒人組成的聯軍幫助下,葡萄牙人用了數年時間打下了里斯本。

而城中穆斯林守軍之所以投降,是因為實在太餓了。 此後的南下之路就順暢得多。阿方索一世的野心並不大,只想要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側,因此在將摩洛哥人趕走之後,兩者的第一段接觸也就暫時結束了。

葡萄牙雖然在光復伊比利亞半島的過程中成功立了國,但畢竟是撿漏建立的國家,國土面積和經濟潛力都很不足。經過兩百年的休養生息,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間的國力差距越來越大,已經顯示出了明顯的弱勢。而西班牙的野心顯然也必定是統一伊比利亞半島。對葡萄牙人來說,向外擴張是求生的必需。 葡萄牙人在大洋上的突破很多,這裡暫且不提,只說他們沿著摩洛哥人來時的路向南擴張的故事。 1415年8月底,北非重要的港口城市仍然處於摩洛哥人和西班牙人的爭奪當中。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和他的兒子們帶領著軍隊悄悄登陸了休達港,將摩洛哥守衛一網打盡。戰鬥只持續了半天就結束了,葡萄牙王國的徽章被加在休達的城市旗幟上,升上了市中心廣場。

這是葡萄牙在向南擴張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場勝利。 在打下休達這個橋頭堡以後,葡萄牙王國向北非投射影響力就變得很容易了。隨之,葡萄牙人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打下了摩洛哥最重要的一系列港口城市,包括阿爾卡塞塞格爾(1458年),丹吉爾(1460年至1464年)和阿齊茲拉(1471年)。國王阿方索五世還給自己冠上了“非洲之王”的稱號,看來是很喜歡自己的新土地。

土地雖好,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如果從本土向新的殖民地還需要運輸資源,那這樣的新國土就會讓國家收不抵支、得不償失。 摩洛哥的這些土地對於葡萄牙人來說,似乎就是這樣的。 摩洛哥土地雖好,卻因為宗教和民族矛盾遲遲無法轉換為葡萄牙想要的生產力。而葡萄牙自己人口有限,無法控制和本土面積相當的摩洛哥。為了維持殖民統治,葡萄牙只能不停地向摩洛哥的新領土投放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