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骗局屡现,该警惕的不应只是考生

近日,北京第三人民法院通报审理招生诈骗案件情况时表示,军校和艺术院校等特殊招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北京市三中院2013年8月底建院至今年5月30日,该院及辖区法院审理的涉及招生录取类的诈骗案件41件。

海淀法院法官姜楠调研分析指出,在其统计的北京市近5年97起此类案件中,有50起涉及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名牌大学,还有39起涉及专业军事院校、国防生、委托生及预备役,各地装甲兵学院、陆军指挥学院、武警学院均有涉及,部分招生项目系犯罪分子虚拟。有7起涉及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及其他大学艺术特长生招录。

由此可见,犯罪分子的活动十分猖獗。

那么为何总是有家长考生被骗呢?一方面是犯罪分子套路深,另一方面就是家长考生的防范意识不够强。

诈骗套路深

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的套路是比较固定的。

他们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抓住家长和考生对学校质量、就业前景等方面的需求,利用学生对军队的向往和家长对部队管理模式的信任,阶级各种陷阱。

他们会虚构自己具有高校教授、研究机构人员、政府官员等身份或结识具有以上身份的领导,有能力获得内部指标、特殊名额,从而取得被害人信任。

有的犯罪分子通过制作虚假文件打消被害人疑虑,利用伪造的招生文件、办学资质、学历文凭、入学通知书或与被害人签订承诺书、协议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被害人信任。

等学生和家长落入圈套,便开始原形毕露,以好处费、运作费、手续费、赞助费、需要转托他人代办为由索取财物,实现诈骗目的。

一旦财物到手,犯罪分子就会以各种名义推诿,以正在运作、领导出差、由于某种原因事没办成等理由搪塞家长和考生,或者直接卷钱逃跑,失去联系。

据海淀法院统计,通常这类案件案值远超同类诈骗案件,其中最高案值约近1000万元,平均案值33.58万元(案值近1000万元的案例未纳入统计),给考生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北京市三中院新闻发言人刘晓蕾介绍说,涉及招生录取的诈骗案件一般在入学报名、升学考试及成绩公布前后高发,该类犯罪不仅会使被害人钱财受损,而且极可能影响考生参加正常的录取或复读,影响考生前途。

防范意识浅薄

从上述作案方式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很是擅长抓家长和考生的侥幸心理,如果防范意识不强,再加上对考生未来的担忧,就容易被骗。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关心孩子的未来也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因为过度忧虑而丧失判断能力,就不是理智的行为了。

大部分考生都是第一次经历高考,对高考招生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很了解,而且思想比较单纯,所以容易被犯罪分子的话术所打动。

实际上,家长和考生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犯罪分子的漏洞。

国家的高校招生制度对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及考生资格、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等均予公开。对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其院校名称、招生计划可通过教育部指定的信息公开平台“阳光高考”进行查询。不在此列的,考生和家长就应该警惕。

高校的招生录取都是在教育部统一的录取网络上进行,教育部指定省级招生机构及各高等学校实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任何单位不得游离于正常工作体制之外招生,不得委托中介招生,所以,所谓的“内部指标”一定是骗局。

该警惕的不应只是考生

近年来,乘高考之风行骗的事件屡屡发生,说明犯罪分子手段高明、家长考生防范意识亟待加强以外,也折射出了对高考考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以及尽管互联网的普遍使用方便了考生,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仍然存在。

因此,学校是否应该反思,对高考学生的招生知识普及和防骗教育是否欠缺呢?

一方面,学生没有充分了解高校招生制度、招生流程,不懂怎样去查验招生信息的真伪,也不懂特殊招生的招生方式,甚至不知道高校招生信息的查询渠道,所以才会被“内部指标”等说法忽悠;

另一方面,高校招生诈骗一般模式很固定,但是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招生防骗教育,不知道犯罪分子会有怎样的套路,所以才会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身份和证明文件。

学校不应该只重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各种形式对中学生加强高校招生相关知识的普及和防骗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校提供更多帮助,必然能防止更多考生被骗。

招生知识的普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法律保护缺一不可。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不断缩小犯罪分子可以钻的漏洞,防止类似案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