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HTC 都沦落到要靠裁员续命了?

技术脉动下,企业重组、兼并、合作、倒闭等事件每天都在发生。

今年,继 IBM、惠普、爱立信、甲骨文等科技巨头大规模裁员之后,曾经的手机巨头 HTC 也陷入了新一轮的裁员风波,1500 人将被迫离职。

裁员四分之一,HTC 能否扭亏为盈?

近日,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HTC 正准备大规模裁员,波及中国台湾制造部门的 1500 名员工。此次裁员预计于今年 9 月底前完成,裁员幅度近四分之一,目的是为了恢复 HTC 的业务,实现扭亏为盈。

彭博台北 Samson Ellis 具体指出,此次裁员主要涉及 HTC 桃园厂,将削减 HTC 全体员工 22% 的份额,这标志着 HTC 正在大规模重组制造部门和优化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经营过程中大幅裁员的情况。HTC 也发出声明称,HTC 继 2018 年初开始海外优化组织计划后,智能型手机和虚拟实境业务在各市场将由单一主管进行统筹管理。

此外报道称,HTC 高管表示,公司将与台湾地区“劳工局”合作,向所有受影响的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裁员之后,HTC 在全球的员工人数将减少到不足 5000 人。而在五年前,HTC 在全球的员工曾高达 19000 人。

而就在宣布此次裁员之前,HTC 才刚刚发布了最新旗舰智能机 U12+,但是“乏善可陈”的设计亮点并没有给 HTC 带来太大帮助,而年初发布的 Vive Pro 虽受到了些许称赞,但高高在上的价格和配件匮乏还是影响了其销售利润。“烧钱”不断之下,HTC 也只能采取下策,裁员保平安了。

这也不是第一批被 HTC 裁掉的员工。去年,HTC 以 11 亿美元将 Pixel 团队出售给了谷歌,裁剪了约 2000 名员工;今年早些时候,HTC 重组过程中解雇了其美国办事处的几名员工,将其与 VR 和智能手机部门结合了起来......在这一系列的收购、重组以及最近一轮的裁员之间,HTC 逐步向一个更小、更专注的智能手机领域进军,从而专注于类似 VR 这样的项目。最新发布的 U12+,HTC 打出的口号就是实现了智能手机与 VR 设备的交互,并整合了 VR、AR、5G 及 AI 技术的优势——然而并没有带来多少水花。

盈利能力的持续滑坡仍然在困扰着 HTC,而且目前看不到任何复苏迹象。

昔日手机巨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

HTC 最初是一家白色标签设备制造商,为运营商提供出售自家贴牌的设备。

在 2007 年之前,黑莓(BlackBerry)始终占据着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自那以来,HTC 凭借采用了 Windows Mobile 6.0 操作系统的创新触屏设备,开始正式进军手机市场。仅 2008 年,HTC 就推出了 Touch Diamond、Touch Pro、Touch 3G 以及 Touch HD 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产品。它们的运行速度很快,装有可更换的大电池和 microSD 卡插槽。Touch Pro 甚至还配备了前置摄像头,可以进行视频通话。

2009 年,HTC 与谷歌合作发布了首款 Android 设备。这款名为 HTC Dream 或 G1 的手机在当时远称不上完美,但这个首款 Android 手机也为 HTC 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在这之后,HTC 很快就推出了 Hero、Droid Incredible、Evo 4G 以及 2010 年备受赞誉的谷歌 Nexus One。

在 G1 之后,HTC 开始为 Android 打造智能皮肤,这使得 HTC 的用户界面变得极具吸引力——HTC 也帮助 Android 成为了苹果 iOS 的有力竞争者。

但是 2010 年之后,业界风向开始变了:谷歌选择转向三星,生产第二代和第三代旗舰 Nexus 手机。与此同时,三星也开始生产 Android 手机,将 HTC、索尼和 LG 远远甩开,成为了 Android 标准的代名词。

HTC 根本无法跟上其节奏。2010 年底,HTC 还是美国领先的智能手机供应商。而到 2014 年,HTC 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剩 6%,落后于苹果、三星和 LG。2017 年,HTC 仅有 2.3% 的智能手机用户份额。而到了 2018 年,报道称 HTC 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不到 0.5%。

今天的 HTC 主要专注于 Vive 产品和 VR 技术。目前,HTC Vive 已经是最好的虚拟现实(VR)平台之一了——或许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能帮助 HTC 找到“复兴”之路。只希望 HTC 能吸取智能手机时代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

快速迭代的技术系统下,开发者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事实上,HTC 这个团队迄今为止打造出了许多神奇的设备,但是它们的衰落并不完全是内部本身的错,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咎于外部的竞争力量。

面对强有力的竞争者,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要么破而后立、寻求生存契机,要么等待蚕食、无奈离场——而裁员不过是其中最为省时省力的一种罢了。

裁员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可以细数下近年发生过的大型裁员事件。

爱立信:受移动宽带投资降低、IT 和云计算业务持续亏损的影响,爱立信整个 2017 年都在亏损,在发布完尴尬的第四季度财报后,爱立信决定对管理层进行调整,并实施大规模裁员计划。据统计,单是在去年第四季度,爱立信就在全球就裁掉了 1 万人。

甲骨文:在过去的一年里,甲骨文一边在疯狂收购,一边也和其他 IT 企业一样,开始了裁员之路。去年九月份,甲骨文大规模裁减硬件和 Solaris 操作系统部门的员工,人数约为 2500 人。

微软:面对着全球 PC 市场销量的下滑,微软的转型堪称及时。今年 1 月微软对 3D、AR 和其它 Windows 10 应用与概念团队进行了重新洗牌。裁掉了数百个员工,但没有波及到公司组织重构层面。不过去年 7 月份,微软曾经行过一次 3000 人的大裁员,裁员比例约占微软整个销售团队的 10% 左右。微软希望通过裁员实现转型,重点调整全球销售人员,从而将销售云服务产品 Azure 作为公司的新重点。

亚马逊:亚马逊近来风头正劲,云计算和电商两项业务表现抢眼,也让其离万亿市值俱乐部越来越近,不过亚马逊也对人员作出了调整。今年 2 月份,据 CNBC 报道,亚马逊正在西雅图总部裁员数百人,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数百人,而在云计算、Alexa 平台等新业务上却在积极招兵买马。

......

而各大科技公司的裁员动态下,也藏着互联网行业的进化脉络。

仅从以上几家科技巨头的动作下就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云计算、AR 等智能技术风头正盛,主导着人员动向;而传统的硬件部门、移动带宽、PC 生产等却不可避免地沦为了“糟粕”,弃之可惜,留之价值却不大。

而对于广大的技术从业者而言,在企业的裁员下,如何体现自己的核心价值、不被企业所抛弃则是十分重要的命题。而想要紧跟技术潮流、不和时代脱节,自我修炼是永不过时的法宝。

征稿啦!

CSDN 公众号秉持着「与千万技术人共成长」理念,不仅以「极客头条」、「畅言」栏目在第一时间以技术人的独特视角描述技术人关心的行业焦点事件,更有「技术头条」专栏,深度解读行业内的热门技术与场景应用,让所有的开发者紧跟技术潮流,保持警醒的技术嗅觉,对行业趋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如果你有优质的文章,或是行业热点事件、技术趋势的真知灼见,或是深度的应用实践、场景方案等的新见解,欢迎联系 CSDN 投稿,联系方式:微信(guorui_1118,请备注投稿+姓名+公司职位),邮箱(guorui@csd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