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没毕业的他,却把儿子培养成年收入1.5亿的CEO,女儿同时被美国6所名校录取

◆ ◆

来源 | 叽里呱啦

图片 | 来自网络

郑渊洁的一些教育理念,乍看之下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他说过,“对待孩子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往死里夸”,“人生是场马拉松,让孩子尽情地输在起跑线上” ,“分数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东西”,“只要掌握好度,玩游戏不但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培养孩子的主宰意识”。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言论,可能会觉得虽然有些道理,但应该也就是说说而已?但万万没想到,他自己是真的在不遗余力地践行这种教育方式。

郑家教育成长史:

童话故事都不敢这么写

看过郑渊洁采访的人都知道,他在小学时,因为对老师提出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观点表示反驳,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结果被开除了。

这要是换作普通人家的父母,即使认为自己儿子的想法没错,也会批评孩子:“毕竟是学生嘛,在学校总归还是要听老师的话”。

但是郑渊洁的父亲不一样,在他被开除的那天,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跟他说:“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于是,郑渊洁就开始了他的“私塾”生活。

郑洪升曾经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提到过他的教育理念。他说,我的育儿经关键看父母当着面孩子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我有了孩子后,当着孩子面主要做了三件事,看书写字备课(当时我是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哲学教员)。

小时候的郑渊洁每天都看着爸爸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那时他就特想认字,想知道这书有什么好看的。这就是身教的作用。

在去年播出的《朗读者》中,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说到言传身教,郑洪升表示,即使自己已经86岁,仍然坚持每天4点起床,全家人没有一个睡懒觉的,他说:要想让孩子做到,那么自己就要先做到。

而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也像是一部童话剧:儿子从小便可对父亲直呼其名;别人在学校上课的时候,郑亚旗却和父亲去逛博物馆、展览馆;郑家私塾属于“定制教育”,每周一升国旗,郑渊洁本人亲身为儿子编写教材,请名校的退休教师为儿子授课;儿子喜欢编程,即使每月上网费五六千块,老郑也咬牙交钱;18岁后孩子就要自食其力。

有人会说,郑亚旗就是靠父亲才成功的,其实也不尽然。郑亚旗的第一桶金是靠自己写编程赚的,成年后找工作因为没文凭,只能去超市搬鸡蛋。后来看到报社招聘就去应聘技术员,一年后便凭借过硬的技术当上了主管。初次创业失败,也曾把大半积蓄打了水漂。

后来,郑亚旗成立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只有30个员工的条件下,仅图书业务一年就实现了1.5亿的销售;且在纸媒发行量断崖式下滑的大环境中,“皮皮鲁”的营收仍然保持着每年25%的增速。

郑家三代人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

回忆过往经历,郑亚旗曾说过,“我读完小学要不要辍学的事情,郑渊洁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所有人都反对,但爷爷奶奶说可以。”

郑洪升曾经在微博上写道:“我想对年轻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现在虽然还小,但转眼就会成年。别束缚孩子,自由最重要。儿时享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不一样。

郑渊洁说恢复高考后,他曾准备考大学,他知道考试是自己的弱项,但因为当时女朋友的父母要求,所以不得不去考。不过最终还是被他“很有个性”的妈妈拦住了,妈妈说:“真有本事考它干什么,没本事去考更活受罪。

郑渊洁一直是在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家庭下长大,所以,即使父母都是军人,但从小到大,他爸妈都没打过他,甚至重话都没说过。

当然他犯了错也是会批评的,比如让他写书面检讨,结果检讨写得多了,写着写着就成了文章。有一次郑洪升看了郑渊洁的检讨,乐得笑出了声,因为写得有故事、有情节、有对话,“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郑渊洁: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适才教育”

如果说,郑渊洁教育儿子是“特立独行”,那么在对待女儿的教育上,却又“循规蹈矩”。其实郑渊洁一开始也并没有让女儿上学的打算,但或许是从小在女儿面前经常提不让女儿去上幼儿园、上学的事情,反而激发了她的“逆反”心理,女儿郑亚飞非常向往学校,每天在幼儿园都特别开心。

于是一路读下来,在2017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还同时被美国6所顶尖大学本科录取。

后来, 郑渊洁总结两个孩子的不同:儿子聪明好动,不适应学校的教育方式,那就把他领回家自己教育,让他的才能和天性得以尽情发展;女儿正好相反,她喜欢上学和群体生活,既然她喜欢学校的学习方式,就应该让她在学校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成长。

虽然郑渊洁在教育儿子的方式上成功了,但他也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禀赋都是不同的,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不让儿子上学与主动送女儿进小学是相反的,但其实却殊途同归,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适才教育”。

在教育上,郑渊洁特立独行,值得钦佩,却不适合效仿。其实这一点郑渊洁本人也有一再说明,在家教育并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但是作为父母,郑渊洁的很多教育理念都非常值得学习。

比如育儿理念,6岁之前是关键。

6岁之前是人生大厦的地基,地基没打好,大厦建不好。最关键是身体健康。养成健康好习惯;有安全意识;与人为善的品德。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留住想象力和好奇心。孩子从出生起,由于还没有学习知识,都是靠想象力和好奇心观察世界。

在孩子6岁之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接触上学才应该学习的知识,如果上学前让孩子提前接触上学才应该学的知识,会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前离开孩子。正确的学前教育,就是让6岁之前的孩子好好玩。

比如学前教育千万别弄成老化教育。

人的教育,学龄前最重要。但很多家长出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强行拔苗助长。

6岁之前这个年龄段,让孩子多玩、多旅游,这样能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身上扎根,为入学学习知识打下最棒的基础。

6岁上学后再学习知识,孩子就有可能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想象和好奇心的创新型人才。

比如性教育千万不能遮遮掩掩。

郑渊洁曾说,他对于儿子没上学感到最遗憾的事,应该是“让他没机会早恋”。因为初中对孩子最大的用处就是接触异性,比别的教育还要重要。

郑渊洁说,别的教育可以遮遮掩掩,就是包括数学、语文,你爱怎么兜圈子怎么兜圈子,但只有性教育是不能转弯抹角的,一定要直白、一步到位,因为你只要留下悬念他就会去探索。

你不告诉他,同龄人也会告诉他,而同龄人的信息是以讹传讹、不准确的,所以父母要打破神秘感。

比如儿童安全教育。

郑渊洁是一个对儿童安全特别敏感的人,还用童话的手法给儿子写了本家庭自救兼儿童普法教材《皮皮鲁和419宗罪》。

并且他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点贯彻地特别彻底。去年他就曾发微博说起,坐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读自己的书,特别开心,但是并没有向小朋友表明身份。

因为他认为孩子一个人回家,如果有陌生的成年人表示自己是她喜欢的作者并且是真的,那很可能会对她以后独自外出造成安全隐患。(能想到这么细,郑渊洁真的对孩子非常非常暖)

比如孩子犯错只批评没有用,要找到出处,改变源头。

孩子身上有三种素质强大无比:想象力、模仿力和逆反力。其中模仿力可谓登峰造极。

家长想让孩子改正所谓的缺点,不应直接批评,而是要找到缺点的出处,改变源头。“太多的孩子,模仿缺点的能力强,天然的想象力已被磨损淡化,这才是危险。”

比如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郑渊洁认为,孩子是最纯真不过的。孩子之所以犯错,都是大人们教育不当。教育孩子上就“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一句话都别说。

现在,儿子郑亚旗开办了皮皮鲁讲堂,还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摄影棚,去各地拍摄野生动物,出版了《郑亚旗摄影集》。

对此,郑渊洁就说过:我的父亲不是作家,我不是摄影师。(但郑渊洁成为了作家,而郑亚旗成为了摄影师。)为人父的榜样作用不是鼓励后代模仿和照搬,而是刺激后代在继承中变革。

有人会认为他是站在传统教育体制对面的激进分子,有人认为他是特立独行的儿童作家,有人认为他是千万儿童都向往的那种爸爸,但他在更多读者眼中是一个懂孩子的好家长。

花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