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你留在大城市最大的理由

part 1 报名

孩子上学,如今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头等大事。

每年开学前几个月,对于小一、初一的家长来说,都会经历翘首以待、手忙脚乱、焦急等待、石头落地这么一个过程

以前从不看短信,这段时间,每天要把短信翻好几遍,生怕错过教育局、学校的通知。

朋友在某市,最近给孩子报名小学,前几天聊起来,吐了半天槽,说他最近被这事折腾的够呛。

找人,送钱,请客、吃酒,劳心劳力劳精。

他问我去年给儿子报名的细节,我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没经历过,报名网上提交资料,提交了就等审核,资料不全就去补资料,资料全了,就等结果。中间就去过一趟居委会、一趟学校。

他遂问我,你们上的是私立吧。

不是,公立;

那你肯定走关系,找人了吧?

不需要走关系啊,学校发布了报名时间、细则,照着准备资料就好了。

学费不便宜吧,

义务教育,不要学费哦;

教材费、教辅、本子也都免费。不过英语教材收费,因为是引进的境外教材。

需要赞助费吗?

赞助费是什么?不需要。

他跟我吐糟了他给孩子报名的情况。

除了要有学区房,想进对应的学校,需要几万块赞助费,还得找关键人物送,没有门路,赞助费送不进去,孩子自然也报不上。所幸的是,他有个熟人在学校当老师,这一步搞定了,当然,人情世故少不了。

我安慰说,不管怎么样,报上了就好。

朋友说,还没完,还要摸底考试呢?最近忙着教娃算术、拼音、写字呢。

我的眼珠瞪得圆圆的,嘴巴张的大大的,他要是在我面前,肯定得把他吓一跳。

我的眼睛还没放松,他又来了一句

小学还好,小升初要摇号,摇上了才能上。

我那刚耷拉下来的眼皮又被我撑开了。

我说,我真佩服你们,深深的同情你们。

part2 差距

去年,儿子刚上小一。学校发了3本英语教材,其中有2本是从香港出版社引进的。除了3本教材,还有配套的绘本。基础弱一点的孩子,学起来会稍感吃力。儿子一直阅读绘本,他学习起来还算轻松。

有一次在一个微信群做分享,其中有个家长提了个问题,怎么给孩子启蒙英语。我分享了儿子的启蒙方法——绘本阅读,帮助他培养英语的语感和思维,以及绘本阅读对他学习英语的帮助。

很多家长都参与讨论,说着自己孩子的英语学习、启蒙之法、学校的教学安排等。

忽然,有一个家长说了一句话,我呆了半天。她说:“不着急,我们这里,3年级才开始学英语”。

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各地的教育起点不一样。

随后,我了解到小学教育的课程安排,大城市,北上广深还有一些个别城市,英语从一年级就开设,其他地方是从3年级才开始,其中南京也是3年级才开始。

实际情况,让我惊掉了下巴。

原来差距就这么拉开了,整整2年。

我在群里又说,大环境没法改变,至少可以从家庭开始,帮孩子缩短差距。

另一个妈妈回复说,“不想孩子那么累”。

我回了一句“哦”,随将张大的嘴,缓缓的闭上了。

part 3 收缩的城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龙瀛,做了一个名为《收缩的城市》的演讲(地址:https://v.qq.com/x/cover/7qm4vff0bszr5m0/a0531j0772d.html)

在他的演讲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十分惊悚的中国城市真相。

他用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两幅图。

当他把两张图做了对比,他发现了一个十分惊悚的中国城市进化真相——

在中国,1/3的国土面积上的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流失。

注意,注意,注意!

在这里,他用了一个词——“街道办事处”。

也就是说人口变少的地方不光是农村,比如说空心村,还有广大的空心街道办事处。

之后他将中国行政意义上的六百多个城市的市区范围再叠加到刚才那张图上,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中国有180个城市的人口都在流失。

下面这张图中,红色圆圈标注的城市,都是人口在流失的城市,圆圈越大,流失比例越高。

这些城市如下图

字越大并不是表示这个城市的人口越多,而是表示这个城市2000-2010人口流失的比例越高。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2010年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已经过时了。

那我们就看更新的数据。龙瀛的合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吴康教授统计、整理相关数据,发现——在2007年-2016年这10年间,中国有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图片来源:吴康(2017)/利用2007-201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无论是2000-2010人口流失图还是2007-2016人口流失图,我们都会发现——

出现在上面的这些城市,以三四线城市居多;

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东北和中西部城市;

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远离核心都市圈的三四线城市。

收缩的城市,就是人口在变少的城市

Part 4 选择

有人说,一线城市容不下肉体,遂逃离北上广,

有人说三四线城市容不下灵魂,又逃回北上广。

不管是在大城市拼命,还是在小城市奋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及理由。

也许年轻的时候,可以自由自在,抓起背包就可转身离开,

可人到中年,忙乎的就是上面的老,下面的小还有中间的自己。

生命延续的意义就像盖高楼,一代一代往上爬,这代人为下一代当梯子,如果中间的某一代塌方了,那么就要重头再来,反正就是不断的往上堆。

如果你选择了小城市,那么你的孩子二十年后还是会选择进入大城市,而且融入的过程更加的艰辛。

【更多儿童教育干货文章,可关注慧心父母公众号(ID:hxfumu)】

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清华大学龙瀛博士《收缩的城市》视频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