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办公室被带走,这家公司怎么了?

导读:80后、90后的你还记得吗,在学生时代,你是不是经常去学校外的报刊亭买一本《读者》杂志呢?

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的《读者》,在手机阅读日渐普及的当下,已经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野。

然而前几天的一则新闻, 又让沉寂良久的《读者》再次成为公众焦点。

6月5日,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读者集团”)董事长王永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在办公室被有关部门带走接受调查,业界震惊!

王永生

被抓时,王永生还担任读者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读者传媒”)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受此消息刺激,读者传媒股价不断下挫,目前已经跌到历史新低7元左右

对此,读者集团和读者传媒迅速做出反应。6日下午,读者集团召开内部会议,宣布王永生被罢免;7日深夜,读者集团和读者传媒连发两份“重要声明”,称王永生被立案调查问题发生在原工作单位,

与读者集团无关;8日,新任董事长、总经理已到岗开展工作。

表面看,一场风波归于平静,读者传媒重回正轨。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读者传媒的现实处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乐观。

《读者》创刊于1981年,如今已经走过37个年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发行量也长期位列国内期刊杂志排行榜之首,

巅峰时期的月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2015年12月10日,读者传媒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因概念新奇获得各路资金追捧,上市后连拉16个涨停板,不到一个月就被炒到78.50元(后复权价格)的历史最高价

上市当年,读者传媒的营业总收入为8.25亿元,当期归属净利润为1.0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8,798万元。尴尬的是,上市当年的业绩一不小心就成了上市后的最好成绩。

2016年和2017年,读者传媒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51亿元、7.90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8,425万元、7,528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6,522万元、5,748万元。

实际上,上市前几年,读者传媒的业绩表现不错,几乎是节节攀升。但上市后却画风突变,公司业绩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读者传媒近年来扣非净利润走势

业绩连年下滑的同时,读者传媒的股价也是跌跌不休。尤其在近日负面消息的冲击下,公司股价波动较大,目前已经跌到历史新低7元左右(前复权价格)。相较历史最高价,短短两年半时间,读者传媒累计跌幅超过75%,让人不胜唏嘘!

读者传媒上市至今股价走势

读者传媒营收下降的同时,大股东却在加速减持。2017年11月,1年限售期刚过,读者传媒第二大股东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投资”)就宣布,未来6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及二级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减持所持全部股份,合计套现1.07亿元。

这并非光大投资首次减持。早在2016年底,光大投资就通过集中竞价方式,按照31.42元/股均价减持518万股,套现约1.62亿元。截至清仓离场,光大投资合计套现超过2.6亿元

除了光大投资,读者传媒的其他大股东也在争相恐后减持。2016年至2017年4月,已解除限售的9个发起股东中,4个股东实际减持,还有4个股东发布减持计划。其中酒钢集团套现7,580万元;时代传媒套现6,900万元;通用投资清空减持,合计套现5,370万元。

读者传媒大股东减持情况

除主打产品《读者》杂志外,读者传媒在图书出版方面采用“广撒网,多敛鱼”的策略。仅在2010年至2015年上半年,就出版了18,348种书籍,平均每天出版6种书

但是,除了《读者》杂志一枝独秀外,其他书籍大多流于形式,真正保留下来的产品少之又少。

即便是主打产品《读者》杂志,发行量也在日趋下降。2015年,《读者》的总发行量为5349.52万册;2016年,《读者》的总发行量下降至4934.32万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2006年是《读者》发行量最高的一年,当年的月平均发行量屡屡突破900万册。但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016年《读者》的月平均发行量已经下滑到400多万册,还不及当年的一半

对于2016年业绩下滑的原因,读者传媒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传统纸媒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纸质期刊销量下滑及其广告版面减少导致期刊业务利润减少;二是教材业务受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减少及教材循环使用的影响,利润出现下滑;三是部分子公司持续亏损。

对于2017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读者传媒给出的解释是:为减少传统纸媒整体下滑的冲击,加大了营销体系建设及市场推广投入,销售费用大幅度增加。

形势比人强!在电子阅读取代纸质阅读的环境变迁下,读者传媒想靠传统纸媒称霸天下已经不太现实了。为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读者传媒开启跨界模式。

2010 年5 月,读者传媒成立子公司读者数码,推出了“读者”电纸书、“读者”手机和“读者”平板电脑,各终端产品中嵌入了加密的《读者》30 年内容。没错,整整30年的内容,总有那么几年属于你。

读者平板电脑

有意思的是,读者传媒推出的电子阅读产品对标的是亚马逊的Kindle。如今来看,二者的普及率天差地别:阅读爱好者基本人手一台Kindle,但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读者传媒还推出过电纸阅读器。

2011年,读者传媒开始涉足影视领域。但读者传媒并未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而是作为投资方参与到多部影视剧的制作当中,中影集团、恒大影视、唐德影视都曾是其合作方。

2013年,读者传媒先后斥资5,000万元投拍《武媚娘传奇》、《爱情万万岁》等影视剧。市场效果还是有的,但最终回报只有1,015.84万元,不但没有带来高昂的预期收益,反而亏得血本无归。

《武媚娘传奇》剧照

前两次跨界失利后,读者传媒又盯上了财富聚集的金融领域。2016年,读者传媒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2亿元参与发起设立黄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河财险注册资本为25亿元,读者传媒持有其8%股权。

此后,读者传媒还尝试过进军VR产业,旗下控股子公司读者动漫的在线旅游产品“蜥游”涉及VR相关业务。但与前几次跨界类似,读者传媒的VR业务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在互联网普及和智能手机不断更新迭代的背景下,新媒体给阅读人群带来蜕变,碎片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轻松俘获了年轻一代。如今,除了老年人,年轻人和中年人早就抛弃了报纸和图书,而手机和电纸阅读器已经取代纸媒成为他们的“掌中宝”。

地铁上用手机阅读的上班族

2015年,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4年相比大幅下滑46.5%。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最大,2015年零售发行下滑50.8%,位居各类报纸之首。

2016年以来,各大纸媒停刊的消息几乎每个月都有曝光,停刊休刊的量变随即引发质变危机,“纸媒已死”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

阅读方式的进化只是原因之一,纸媒走衰的根本原因还是内容落后。拿《读者》来说,读者传媒推出了自己的电纸阅读器,但仍然难以打开市场,根本原因还是内容落后,里面满满的“鸡汤文”和“鸡血文”,已经与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完全脱节。

最可怕的是,在同行不断倒下的同时,纸媒并没有深刻反思,反而得过且过,很多纸媒都有国资背景,依靠政府补贴度日。还是以《读者》为例,读者传媒出版的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制品均享受50%-100%的增值税减免优惠,增值税减免优惠加上政府的政策补助的总金额,占到读者传媒利润的约四成。

“纸媒已死”,但“内容永生”!读者不是傻子,好的内容自然有人愿意分享。以亚马逊kindle为例,其采用付费阅读方式,但依然挡不住大批阅读爱好者趋之若鹜,说白了还是被优质内容吸引。

内忧外患之下,《读者》今后何去何从,对读者传媒来说,或许这是比王永生被带走调查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另: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