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聚焦亲子关系——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好

最近播出的《少年说》引发了不少的关注和讨论。中国版“天台告白”是孩子们站上台向父母喊话,情景画面令人唏嘘不已。

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叫袁璟颐的女孩上台“吐槽”亲妈。

妈妈与她的日常对话永远围绕着“别人家的孩子”展开,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己的闺蜜——四项全能学霸。

妈妈关心的永远是她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学年排名这些与学习相关的事情。考试没考好,就被揪着落后学科不放。妈妈从来没有看到她的优点和强项,更没有鼓励和赞赏。

台下的亲妈听到后,给予的回应是,不鼓励是为了更好激励,怕表扬会让她轻飘飘。

而更让人心痛的是女儿的每一次声讨,换来的不是母亲的反思而是母亲更强势的回应——义正言辞地列举孩子的缺点,来证明自己是客观公正的。

尽管后来亲妈少做退步说女儿身上也有优点,但台上的女儿并不买账。

反而是身边的学霸闺蜜谈及袁璟颐给人的印象,让她瞬间泪崩——“袁璟颐用自己的一份热情,感染了我们班所有的同学”,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和被看到。

而在亲妈眼中,女儿的善良、热情、带给别人的感染力,在成绩单面前,统统成为隐形的存在。

更为甚者, 亲妈的分析到后面几乎变成了讥讽,袁璟颐哭着跑下了台。

袁璟颐妈妈这种中国打压式父母不是个案,随处可见,可能你我都曾遭遇过,永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永远让孩子活在与他人的比较里,活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里,并提醒你,即便你竭尽全力,你也不够好。

这种打压式的父母除了不会好好说话,行为也不可思议。我不否认他们也是爱孩子的,可是他们给孩子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再也不想学拳击的男孩。

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的男孩。

想吃顿肉的女孩。

不想让妈妈再对爸爸撒娇的女孩。

质疑自己是不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男孩。

控诉亲爹把温柔都给了狗的小女孩。

想当军人只为不继承爸爸事业的小男孩。

想爸爸妈妈陪着过一次生日的小女孩。

质问爸妈赚钱是不是比自己更重要的女孩。

调侃妈妈翻脸如翻书的女孩。

请求爸爸妈妈不要再冷战的男孩。

哭诉妈妈要求高做不到的女孩。

看到这些,不禁想起纪伯伦的那首《致孩子》:

孩子实际上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只是经你们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所能荫庇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们可以努力地去模仿他们,但是,不要企图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我们一直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这本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为什么现在我们做不到了?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而是把所有内在的冲突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开始对孩子们有各种要求,各种期望,各种规矩,各种比较。如果他们满足了我们,达到了要求,我们就说:真棒,妈妈爱你!如果他们做不到,我们就说:怎么这么简单都做不到呢?爸爸不喜欢你这样。可我们的孩子却没有对爸爸妈妈提过任何要求,因为他们从来对我们都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的。

前一段时间“常春藤名校女博士自杀”的事情,临死前给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不是永远也没办法让你满意?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意义,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和接纳,他就得花更多精力和时间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接纳。永远都找不到自己的力量,永远都不能从内心肯定和接纳自己。

希望爸爸妈们,不要再埋怨原生家庭带给你的痛苦,也不要试图从原生家庭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从你和孩子的现在开始,努力做到下面这几点,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1、妈妈做好妈妈的工作,爸爸做好爸爸的事情。妈妈是温柔的港湾,温和而坚定地跟孩子说话;爸爸是踏实的靠山,给宝贝支持和保护,陪他们游戏和运动!

2、跟孩子亲密有间。不要捆得太紧,让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让他们和更多的人接触。

3、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判断。有情绪的时候,远离孩子,控制好情绪再回来跟孩子沟通。

4、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亲密沟通,共同成长,向孩子请教和学习。

5、找到到接纳己、肯定自己的方法,不断练习,不断未完成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6、陪伴孩子的时候,少说话,多听话;少拒绝,多接纳。

愿每一个孩子都不用再受父母的捆绑,有一个自由可支配的童年;也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好好说话,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陪着孩子度过愉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