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面对阶层分化,老师,你该如何与学生解释?

高考成绩公布,考得好者欢喜雀跃,但也有很多人黯然神伤。

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需要知道,高考过后,你仍不能停下脚步,因为人生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01

近期社会上有一种论调:“小县城再无清华北大。”

这是在讲现在中国小县城的孩子想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顶尖学府,会变得越来越难。

教育资源的两极分化,以前因为体制和社会原因,很多优秀教师留在了小县城从事教育工作,从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但现今,最优秀的教师几乎都集中在一线城市。

除了师资的分化,普通人家孩子在见识上也输了一截。

当普通人的孩子希望周末父母能带自己去公园玩一趟时,别人家的孩子竟然可以说出这样的愿望了:

——“我想再去一次美国迪士尼。”

——“我希望可以再去塞浦路斯的别墅里度假。”

——“我想去一次非洲看狮子。”

——“我想去爱琴海,去看帕特农神庙。”

阶层差距,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只要一说到孩子的事上,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差距,这就是阶层。

不得不承认,出身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家世不好,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平庸。

不过,即使家世不好,我们一样可以高贵。对于出身寒门的孩子来说,读书,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

无论贫富贵贱,多读书,自然胸中有丘壑,可以开阔眼界,沉淀思想,提升涵养和气质,让灵魂充满香气。

02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上大学时,上课的老师中有一位老奶奶。讲课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再难的知识经她一讲,都豁然开朗。只要是她的课,都座无虚席。

虽然已经70多岁,但每次上课,都精神抖擞,优雅大方。她经常穿一件水蓝色的线衫配一条白色过膝裙。她的气质,让你觉得一眼能看到她纯净的内心,不自觉地被她吸引。

有次上课,老师谈到了自己的生活。活到现在,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而让她收益最大的事情也是读书。小时候只要考试就名列前茅,农忙空闲就捧起故事书阅读。

通过读书,她走出了那个贫瘠的小山村,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时至今日,她依然是村里的人用来教育孩子的榜样。

因为读书,岁月在老师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反而让老师活得更加怡然自得。她的美好,是来自内里的淡泊宁静,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保养。

03

读书这件事,就像时间一样公平。再富有的人也要变老变丑,再贫穷的人也可以阅读。

当你腹有诗书、胸有成竹,你就不会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你会懂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深层寓意;当你饱览群书、看尽人间百态的时候,你会明白,生活有很多种方式、很多种可能。不管境遇如何,都能泰然处之。

读过的那些书,终将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会让自己大放异彩。

04

阶层走向固化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稳定的标志之一,它不以我们的愤怒、委屈、焦虑为转移。

高考过后,对于取得不错成绩的大多学生来说,并不意味着跨越了阶层,来到了成功人士的舞台。在以后的生活中仍需你努力发展自己,提高收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能力范围内,给下一代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教育,为他们树立努力的榜样。

对于失利的学生,我们更要明白,高考只是一次考试,根本不代表人生。就算榜上无名,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不丢弃,仍然会脚下有路。

俞敏洪高考考了三次,照样上北大,创造新东方,成为中国第一个赴美上市教育公司;

李修平高考三次落榜,自强不息,照样成为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风华绝代;

孟非高考落榜,做过搬运工、送水工、保安,还开过超市,后通过成人考试拿到文凭,照样应聘江苏电视台,成为综艺界绝对大咖。

还有马云,传说中的马爸爸,曾经三次落榜,只考了一个杭师大,但人家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母校杭师大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高考只不过是一个驿站,不代表着结束。低分从来不意味着失败,失去了进取之心才是。比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精神样貌。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自信满满。

反正年轻,大不了从头再来,永远坚持自我,坚持本性,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苔花如米小,还学牡丹开,野百合也有春天,更何况一个活生生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