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学校教育中的课外活动,习惯上叫“第二课堂”,也有人称它为教学上的“第二渠道”。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心智诸方面需要密切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语文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说来,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开拓视野,提高素质

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基本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至天文地理,小至花草虫鱼;纵贯千年,横跨万里。要让学生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操得到很好的陶冶,单凭阅读几本薄薄的教材,写几篇命题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更多的是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广博的学识”来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也就是语文课外活动的学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写出来的作文才更具有感染力,很多在语文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大家,如鲁迅、胡适等,他们的语文的功底大多也来源于此。

(二)激发兴趣,促进求知

虽然语文教学通过不断改革,正在努力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但是由于内容、设备、人员和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语文课堂教学在目前还无法摆脱程式化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语文课外活动在内容选择上有高度的自由,在形式上新鲜活泼,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发挥,语文本身的艺术魅力能够得到更多的展示,通过语文课文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另外,语文的很多课外读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对语文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知识较书本上的更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更加能吸引学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就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也是一门“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实践外,没有其他任何捷径。“叶圣陶在40年代就提出,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课内精读是准备,课外略读才是应用。”这种应用的过程,是举一反三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语文的反复运用特别是在作文当中体现最为明显,简单的字词的堆积有时可以是一篇好的文章,但优美字词的灵活运用更是一篇好文章的基础,这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智慧,如果长此以往地下去,语文的学习再也不是一件难事。

(四)活跃思维,充实生活

由于旧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教育中教育思想不端正,分数第一,对学生进行管、卡、压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学校生活缺乏应有的生气,不少学生感到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厌学情绪不断增长。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对于促进学生思想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丰富课余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各门功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的课外活动刚好填补了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空白,单调的变成多样的,枯燥的变成了灵活多变的新鲜的,同时也不乏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这样一来再呆板的东西也会动起来,特别是死记硬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就消除了以往的心理隔阂,会变得愿意去学,而不是逼着自己基于更方面的“压力”去硬学,有时厌学的情绪也会渐渐地消除,也就真的达到了教育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