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暑假,老师都要读读这5类好书,您的案头有吗?

前不久,在某教育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此言不虚:老师3个月的假期,是拿9个月的透支换来的!》一文。不管怎么说,平时工作忙碌但拥有暑假的教师可以利用这段相对大段和自由的时间来好好做点实事。

在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期待越来越高的当下,如何为自己充电升级,已成为新时代教师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除了在暑假休想生息,走亲访友、外出旅游之外,不妨亲近一些好书,为自己储值,更加淡定、从容地走进新学期。

第一类书:走进智者的课堂

6月下旬,我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和一些读者朋友分享了阅读宁波市教育系统第四届读书节教师共读书目《读懂课堂》的心得体会。

该书的作者华师大钟启泉教授认为,学校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客观地说,由于《读懂课堂》(一书的理论性较强,很多老师直呼看不懂。其实,源创图书也出过两本关于课堂方面的书,一本是新近出版的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和去年出版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魏勇老师的这本书,虽然聚焦的是课堂教学,但又超越课堂,从另一个层面对教师自身的修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正所谓“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真正上好课,主要不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技巧,而在于这些技巧背后的“道”。

魏勇老师认为,好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他尽可能创造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在他的课堂上,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更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好课堂来自平时的积累,魏勇老师在课堂上的高屋建瓴和谈笑风生,这与他经年累月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在书中,魏勇老师还分享了他积累的路径: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思考作为自己的习惯、在写作中提高自己。其实,魏勇老师所说的也就是教师成长的常识,关键在于我们能在日常踏实修炼。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5年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的十佳图书。

“以生为本”作为口号耳熟能详,但是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发在心上。我们应该把学生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在现实中,有不少教师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奖励、升职的筹码,导致学生看不起教师,教师也因此失去了教育力。吴非老师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他心目中的“以生为本”,很值得我们反思。

他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细节上,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学生课上打瞌睡了,他不仅不会责骂学生,甚至还给学生披上衣服,认为少听几分钟课不要紧,万一生了病,损失就大了。他也反对学生仅仅为了不迟到而在校园内奔跑。

吴非老师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理应比一般人更会学。敬德修业是教师一辈子的事情。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吴非老师也开出了方子,那就是只要肯读书,一切都好办。教师只有多阅读,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第二类书:理解国际教育

今天的教师,要有国际视野。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出国游学,亲历国外教育的机会,但阅读可以弥补这一遗憾。方帆老师新近出版的《给学生无限可能——细说美国教育》

就是一本读懂美国教育的好书。方帆老师十年前曾出版过《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这次,他十年磨一剑,又献上了一本解读美国教育的教育著作。作者在美国从教近三十年,目前也仍在一线教学,因此他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远比国内一些到美国短期参观和访学者要深刻和全面的多。因此,这本书中让我们对真实的美国教育有很好的认识。

本书并不是从理论上去解读美国教育,而是结合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的分析,让读者来更好地了解美国教育。比如“美国中学真的取消班级了吗”“美国的中小学真的没有班干部吗”“美国有班主任吗”“怎样才有资格在美国当中小学教师”“美国学生要上补习班吗”“美国有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吗”“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比中国差吗”“中国教育要向美国学习什么”“送孩子到美国读中学是还了孩子吗”这些问题,真的很吊读者的胃口,在阅读的过程中,真的可以对美国的教育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还就美国教师怎么看待雷夫进行了具体的说明。雷夫自2013年首次来华讲学后,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源创图书也曾出版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014年11月,山东的《齐鲁晚报》整版刊发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公开质疑雷夫。作者在书中的解释既认同了雷夫的优秀,也说明了雷夫的做法为什么得不到推广,雷夫在美国同行中的影响并不大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雷夫老师。

第三类书:回归教育常识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是一个表达门槛比较低的时代。在谁都可以对教育说上几句的当下,这种教育管理者的专业理性的声音就显得更有价值,可以让大家对一些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更客观的认识。汤勇局长的《回归教育常识》,

直面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读懂教育。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局长,作者对回归教育常识深切呼唤并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书中,作者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和真知灼见,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真正回归教育常识,才能拥有美好的教育。

汤勇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正是有了这样的教育追求,阆中的教育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朱小蔓等专家认为“破解了乡村教育发展的难题”。

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习以为常的反教育行为,我们是熟视无睹,还是在反思中改进,这考量着教育者的智慧,也关系到教育“微生态”的改善。在许多中小学,考试科目受重视,非考试科目被冷落,这俨然已成为一种“显规则”。事实上,那些被打入冷门的学科,比如音体美,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在《不能再占音体美的课了》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化解之道。当前,国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越来越重视,改进美育教学已经写入了党中央全会的公报。“我们如何来重新审视音体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者不仅关注教育的大问题,也非常注重教育的细节,比如“如何打造一间幸福教室”,“比如教育,需从文化做起”“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等,都是从细节入手回归教育常识。

第四类书:聆听学者的声音

在教育问题上,谁都可以发声,有时也会让人无所适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近期出版的《中国教育会好吗》和《教育的重建》的两本书,可以让我们听听学者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其中,《中国教育会好吗》主要收集的事近些年来作者手写的教育随笔、评论、时文。其中,很多文章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比如说《拒绝“标准件”,做最好的自己》《“素质”就是为生活做好准备》《培养合格的公民》《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这重新认识教育目标的系列文章,是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刊登的,当时我也认真学习过。杨东平教授提出的做“人中人”的观点,很值得我们思考。这本书中也涉及到了很多教育的热点问题,比如如何看待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和高考工厂,如何看待虎妈现象,如何看待奥数问题等。

《教育的重建》是杨东平教授的教育讲演录,收录了他的15篇精彩讲演稿。在书中,作者从教育问题出发,围绕中外教育差异、家庭教育、高考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创新等,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改革的方向,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这些讲座思想深刻,视野开阔,表述深入浅出,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带给人很多的启迪。

这两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借用学者的眼光取看待教育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判断力。

第五类书:感受“十一”的风采

自2014年教育部在北京十一学校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十一学校的教改经验以来,十一学校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该校的教改也获得了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仅两项)。源创图书推出的“十一系列”图书,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十一学校的魅力。

除了李希贵校长的《面对个体的教育》一书外,其他的不同层面的作者撰写的相关图书,可以让我们对十一学校的教改进行全方位的“围观”,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擅长课改报道的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深入十一学校,亲历各种改革事件,用教育记者的专业视角,写出的长篇纪实性教育专著《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对十一学校的这场变革进行了全景式解读。书中涉及的都是当下教改中的新鲜事物或亟需破解的现实问题,比如学科教室建设、学生走班上课、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教师职业幸福提升、学校管理转型升级等。其实,十一学校走到今天,也非常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经历了探索的迷茫和转身的阵痛,走出了原先的舒适区,迎接了各种新挑战,实现了“凤凰涅槃”。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这是由学生主编的书,是“学生写学生”的书。书中的30多个故事,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在被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自由与选择权之后,所呈现出的各种成长样态。这些故事并非成长样板,但很真实,也是我们读懂学生的一种有效路径。

《非常理想,特别现实——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与制度集萃》这本书汇编了十一学校近年来制定的部分规章制度。《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作为学校的“宪法”,对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提出根本要求;《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确立学校共同的价值观,是全体“十一人”教育行动的价值追求;《北京市十一学校教育纲要》《北京市十一学校课程办工作手册》《北京市十一学校排课、选课工作手册》等则为学校课程改革及日常管理提供行为准则、流程、工具与方法。这些制度并不能照搬,但的确给同样在探索中的学校可以提供很多参考。

《镜头里的十一学校》是最直观了解十一学校的摄影集。作者李强作为高级摄影师,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在十一学校的角角落落,拍下了数万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十一学校的变革,固化了很多精彩的瞬间。选入此书中的照片,从“理念、课程、教师、学生、教室、活动”等诸多侧面,展现了学校变革中的良好教育生态和勃勃的教育生机。

暑假那么长,好好读几本书,或许你的教育之旅会更加精彩。

您有什么书籍要推荐呢?欢迎留言?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文明说说您的看法,嘴下留情哦!欢迎关注#基础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