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營業收入超過阿里巴巴,利潤卻相反

在互聯網公司的領域內,京東以3623億元營業收入位居榜首,在整個榜單裡排名第18名,而騰訊集團以2377.6億元排在33名,阿里巴巴以2269億元排在了第35名。

理論上營收越多,可能賺的錢越多,特別是兩家電商企業,經營的很類似,但是京東和阿里的的利潤卻完全反了過來,京東利潤僅有1.16億元,而阿里巴巴達到670.7億元,相當於京東的578倍,這是為什麼呢?

京東收入高於阿里的原因

雖然阿里巴巴與京東都是電商平臺,但是兩個的經營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簡單來說,京東是B2C模式,也就是商對客模式,它以直營為主,加盟為輔。我們在京東上買東西常常會看到商品是京東自營,也就是說京東類似於一個實體的大型超市,開了一個APP讓我們直接網上購買,我們在這個超市裡買東西,都會算進他的營收中;

而阿里是B2C模式,也就是個人對個人的電子商務,阿里巴巴只是作為第三方平臺,他的收入的是廣告、交易佣金以及技術服務費等模式,在平臺上的商戶銷售的交易流水並不會計入它的營業收入中。

簡單的來說,京東像一家實體超市,自己進貨自己賣;而阿里巴巴房東,出租平臺收取費用。

比如:2017年雙11京東最終的銷售額超過了1271億(除了少數加盟商的銷售額,絕大部分算進京東的營業收入),而同樣的天貓雙11的銷售額為1682億元(但這些卻一分錢都不計入阿里巴巴的營收,他賺的主要是雙11,各個企業在平臺上做的廣告費用,營收可能就是幾億或者十幾個億)。

京東利潤低於阿里的原因?

雖然京東營收比阿里高很多,但是利潤卻是沒法比,阿里的廣告、交易佣金以及技術服務費,錢到手了基本就是營業利潤;而京東則不是,錢到手了,首先要扣除進貨的成本,而且因為自營(人手更多)及自行配送(人工、建築、運營費用)的問題,需要支付的成本遠遠比阿里更多,所以利潤要遠低於阿里。

PS:京東在全國光配送的員工就超過了10萬人,僅僅是在配送人員上的支持,一年都要花費百億元,且所有的倉庫的配套設施以及維護,每年的土地佔有成本都是一大筆支出。

舉個簡單例子:一臺筆記本電腦京東以5000元的價格進貨,以5300元的價格賣出,那京東的營收就是5300元,毛利300元,扣除人工成本及運營費用後,淨利潤可能只有50元。

但是到了淘寶卻不一樣,比如筆記本電腦商到淘寶上開店,賣了一臺筆記本5300元,這5300元是計入筆記本商的營收的,當然為了在淘寶上賣貨,可能他得支付給淘寶200元的租金及廣告費,扣除人工成本及運營費用後,阿里淨利潤可能還有150元。

總結

上述就是兩家企業銷售收入及利潤倒置的原因了,至於為了京東不採用和阿里一樣的經營模式,這個話題要寫又是一大段,就不在細說了,可以說的是京東的前景更好,這也是為何阿里近年來也在開始佈局無論(蜂鳥配送)以及自營(天貓超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