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塑造世界

信任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词语,一个人和自己之间产生的信任,只能叫自信心,和信任感关系不算很大。通常来讲,我们探讨信任,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外乎熟人和陌生人两种。

因为信任通常与风险相伴相随,所以熟人之间似乎更容易产生信任。两个人既然称得上“熟”,那么必然对于对方的行事风格以及品行态度有一定的了解,被拜托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首先会在心里大致衡量一下,风险在自己可以接受范围之内才会答应。熟人之间更容易产生信任,是因为风险更低,回报更高。

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则非常微妙。萍水相逢、不知前尘是为陌生人。而对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抱有高度的警惕心,时时互相告诫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随便答应陌生人的请求。”连《聊斋志异》里都在告诫着“陌生人呼名不可应”。可传统美德、善良本性又总是告诉我们要乐善好施、助人为乐,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付出信任?要不要答应陌生人的请求?

须知,风险一定会存在。只要信任,就有风险,我们时刻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依然会选择答应、帮助、付出信任。相对信任值最高的,就是在衡量之后认为这种行为的风险较小甚至接近于无。比如在人来人往的白天,向一位明显是游客的背包客指路,动动手指说两句话而已,简短交际之后各行各路,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这不会造成伤害。

利用他人的信任行骗的行为不仅可耻,而且可恶。它不仅仅在于对特定事件中的被害人造成了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信任的一种打击。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有一次赶夜间火车时打出租车,结果被抬高价格敲走200元的不快经历,难免对整个城市的司机都怀有一定程度上的偏见,之后在上车前总要反复确定是不是打表计价的正规车辆。可惜还是遇到过几个下车时候突然翻脸的黑司机,信任值一降再降,全靠遇到的好司机维持岌岌可危的行业信誉度。我相信大多数人其实都和我一样,鼓足勇气尝试却再一次以失败告终时,难免会有被戏耍的气恼感,并在心中对自己发誓绝不会有下一次。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社会对他们缺乏信任同样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或许这个行业对社会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正如我们的确离不开出租车,可是当信任缺失之后,大家会下意识地选择规避,那么在出行时转向地铁等公共交通对于消费者而言就变得再正常不过,或许路上疲惫一些,但是安全环保,值得放心。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可能造成行业的萎缩,也可能形成新的竞争机制,也许对于商业层面来说不完全是坏事,可对于社会风气与个人感受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着个人生活的运转,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则影响着社会整体风气的走向,甚至塑造着企业的发展形态、社会的运行模式。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对出租车行业的质疑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滴滴的崛起,大家对顺风车的不信任又在其垄断时期对其造成了巨大打击,每次变化,纳入考虑的并不仅仅是企业的发展、规则的运行,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信任”二字说来容易,习惯收起的人很难交付,习惯交付的人又很难收起,想取得平衡,无不需要经历些难受。只希望我们在做关于信任的决定时能够慎重,毕竟这两个字不仅关乎你我,同样关乎我们将如何塑造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