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愿意为“无知”买单?

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

知识付费时代

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知识需求和知识需求方式都发生升级,跨界化和碎片式学习,把人的时间拆的支离破碎,如何来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学习?传统的阅读方式和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在互联网和市场经济的催化下,产业集中向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转化,以无形资产存在的知识资本在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凸显,于是催生出了新的消费模式——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

在刚刚过去4.23世界读书日,喜马拉雅、知乎、蜻蜓FM等平台围绕“书”的各种活动,有的甚至有刷屏之势,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日,一下子就商业化如此之重,甚至大有成为知识付费领域双十一的势头。

以无形资产存在的知识越来越被重视,知识的价值正在回归,这种省时省力、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知识付费的风口已经来临,谁能把握制高点谁就能飞起来。

知识付费的变局

知识付费从2016年出现,经历了2年的质疑和吹捧,整个市场总算开始趋于稳定和成熟,随着行业的深入,产品的成熟和消费习惯的形成,知识付费将在今年迎来新的爆发,内容创业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变化。知识付费市场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1.知识付费的边界日益模糊

知识付费涉及的种类和范围变得越来越丰富。现在很多涌现出来的、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产品,已经很难说是纯粹的知识,而更多具有“观点传播、内容娱乐”的特征,从而应该被归入“泛知识付费”的范畴。边界模糊的付费产品会越来越多,与KOL们的自媒体、与娱乐内容的交融是一个大趋势。在碎片化时代,人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需要“短奖赏回路、立刻就能high起来”的内容娱乐消费品,娱乐效率会是未来的关键。

2.“焦虑感生意”正在让位于“兴趣阅读”

知识付费的畅销=普适+痛点+易用+名人+群体+促销+包装+心理。

中等收入人群对各种中长尾垂直兴趣的热爱分散转移了注意力,这样可以暂时忘记焦虑。知识付费已经开始呈现“多元群峰”效应。比如《跟着龚琳娜学唱歌》《这才是你要的性》《古典音乐很难吗》《王立群品经典宋词》《京剧其实很好玩》,这些都更多是基于兴趣的陶冶情操。知识付费的多元化,会给更多人机会。

3.富媒体的效用正在显现

声音的价值正在凸显,那就是不仅卖知识,更要卖体验、卖气场、卖人设。比如《跟着龚琳娜学唱歌》,没有听声音,看再多文字恐怕也像“看书学不会游泳”。蔡康永的情商课只有配上他娓娓道来的亲切声音,才真正有和风细雨的情商感,更像是一种心理按摩。从根基上具有富媒体特性的知识付费会更有潜力。尽管消费效率不如文字图片可以一目十行,但是用户要买的本来就不只是文字资讯,而是试听体验,是创作者的人设和气场。一旦没有后者,枯燥的文字将全无意义。

4.原生大V正在崛起

很长时间里,知识付费的畅销一直被认为是粉丝经济的胜利,“自带流量和现实扭曲力场”是第一批吃到螃蟹者的特征。代表如高晓松、马薇薇、罗振宇,本来就是具有强大人设光环的KOL,他们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有很多粉丝埋单。随着时间推移,原生的大V正在抬头。陈志武、蒙曼、徐洁这些本来并不为大众所知的牛人,开始借助平台为众人所知。

5.UGC和咨询模式受阻

在知识付费“四国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模式有四种:喜马拉雅和得到的付费节目和课程、知乎的付费分享会(live)、分答的提问咨询、樊登读书会的知识精读(拆书)。一方面,知识付费具备一定的门槛,从业者须具备一定的“包装”能力和“造星”潜质,人人都卖知识的UGC模式走不通;另一方面,首先成熟起来的模式就是“付费订阅”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在线教育、问答咨询等模式走得并不顺畅,前者须对抗人们稀缺的注意力,后者太非标,很难想象规模化地开展。

6.拆书和读书会的兴起

7.技能学习正在抬头

竞争日趋激烈,压力日益巨大,一技之长是大众的安身立命之本。学车热、英语热,本质上都是为了就业竞争的技能学习热。而现在,利用视听媒介付费演示一技之长的厨师们、声优们,似乎正在赶上新一波热潮。

知识付费市场还在不断变革,未来的知识付费产业,究竟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尚难判断,就像罗振宇的那句“能看得到的风口近乎缥缈”。但至少,它让人们多了一条用碎片化时间探知未知的新路径。至于“潜质”能不能浮现成为现实,只有继续前行,才能知道。